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m哥怎么了,博哥家庭创业

今天说说电影《麦路人》。

我活在其中/我活在其中(2019年),别名麦难民。

电影《麦路人》讲的是一群社会底层的人,靠着24小时的快餐店维持生计。

这群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因为生活迫使他们走到一起。在这里,他们尝到了人间的温暖和辛酸,“生活”二字对他们来说是极其艰难的。

在粤语发音中,“麦路人”和“陌生人”发音相同。“麦”又指向麦当劳。电影《I'm Livin' It》的英文名也蹭到了麦当劳的口号“我爱死它了”。

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各种陌生人变成了知心朋友。他们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共同度过难关,成为彼此最深的亲人,为一块钱一顿饭而奋斗。

博格曾经是备受青睐的金融人才,他兴高采烈地挥手怒斥方遒,仿佛世界就在他的指尖。但他来去匆匆,很快就因挪用公款被关进监狱。

狱,身败名裂一无所有。从此他离家出走,开始帮助其他同样无家可归的人,以此惩罚自己,试图寻找一个救赎的机会。


歌女阿珍则因当年对博哥一见倾心,自愿跟随博哥颠沛流离。日子一起过得再苦,她也觉得心满意足。


此外还有离家出走的少年深仔,从身无长技慢慢变得能够融入社会,赢得一口饭吃。


累死累活为婆婆还赌债的年轻妈妈和女儿囡囡。


擅长绘画却郁郁不得志的口水祥。


目睹妻子跳楼而精神失常、不敢回家的等伯。


每个人都可以说出一个惨之又惨的落魄理由,他们共同点就是无家可归,只能蹭24小时快餐店的桌椅过夜。






同样有关一群毫无血缘亲属关系的人,《麦路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题材日本电影《小偷家族》(2018)。


就影片表现来看,《麦路人》并没有能够成为港版《小偷家族》。


最主要根源就是影片拍散了,矛盾情节设置过于刻意,尤其是后半段的剧情发展,显得做作不自然。






影片以“麦”为主打,但24小时快餐店的存在感并不强。维系这些角色之间关系的是他们的友情。这份友情超越了他们各自原生家庭的亲情,情感充沛且真挚。


这倒不像《小偷家族》始终围绕“家”做文章,《麦路人》除了标题玩了个谐音梗,剩下的主要内容都是博哥的独角戏。






看多了歌舞升平声色犬马的电影,突然来了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会让很多人感到措手不及。


我们在网络上争论甜豆花咸豆花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还有很多人在垃圾堆里寻找一口吃的。有人拿着一天208万片酬的时候,绝不会有人注意到还有人为了一块钱而斤斤计较。


影片反映的社会问题触目惊心,黄赌毒、黑社会、高利贷。我们常见的和平生活是他们想都不会想的梦幻,暗无天日苦苦挣扎才是他们的生活常态。生错了地方,再努力也是零蛋。






如果看过影片后,有人觉得这是一部烂片的话。那么还是值得恭喜一下的,“何不食肉糜”能够证明这些人没有接触过社会底层人士,所以觉得影片不知所云。


如果觉得有一种切肤之痛,那就需要自我调节和抱团取暖了。内卷大潮之下,大家都不太好过。






麦路人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而是制度性系统性的社会问题。


可惜的是《麦路人》止步于“卖惨”。影片,尤其是后半部分,恨不得把每个角色都写死,再踩上几脚才甘心。似乎认为一定要把角色弄得不成人形,才有卖点。


这比起同类型的《小偷家族》《寄生虫》就显露出明显差距了。《小偷家族》将底层人士的情感纽带升华为亲情,《寄生虫》尖锐地指出阶级矛盾,高度立刻就上去了。《麦路人》却强调卖惨,不愿意或者不敢深挖矛盾源头,影片整体观感也只能局限于此。






就像常说的一句谬论: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雪崩是因为结构性失衡,一片雪花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一个社会制度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吃人的话,绝大部分人最终都会落入“麦路人”的结局。


如果在不可避免成为麦路人的过程中,一群麦路人能够相互依偎抱团取暖,这大概是最暖心的事情了。毕竟,在绝境中单打独斗才是最令人绝望的事情。博哥总觉得可以咸鱼翻身,试图抢救一下,最终只能是徒劳。倒是口水祥的做法十分朋克,直接把自己送入监牢,衣食无忧,或许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后,监狱将成为最安逸的港湾。






陌路人相互依偎,


绝望中抱团取暖。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