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大学生养殖创业计划书 养鸡养鸭创业计划书

就像候鸟觅食一样,春节过后,是农民工回城打工的时候了。农民工回到城市,刚过完年就出发了;后来,在正月十五日和十六日,他们从各个山区赶到沿海地区。

来自四川宜宾的37岁农民唐冰今年第一次拒绝了同伴的外出打工邀请,选择留在农村老家。

其实你是想出去工作还是留在乡下?唐冰已经煎熬了两三年,尤其是去年,他犹豫了近一年,自称是“最纠结的农民工”。

这一次的选择,对外出打工20年的他来说,是经过了深思与熟虑—— “只有留下来,乡村振兴了,我和我的孩子们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在唐冰的脑海里,他的乡村“振兴蓝图”正在勾画:蛙肥鱼壮、瓜果飘香,在扎根乡村发展产业的同时,还能照顾三个儿子和老人,最终争取全家幸福.

唐兵和他的三个儿子一起工作。

【一个农民工的困惑】

自己在外打工挣血汗钱

儿子却在老家逃学打游戏

唐冰,一个37岁的男孩,膝下有三个儿子。他负担重,压力大,孩子的教育成了难题。出去工作还是待在家里一直是困扰他的问题。他曾开玩笑说“他是最纠结的父亲”。

唐冰最早的纠缠来自2017年12月19日。早上,他在云南红河的一家砖厂工作,接到了大儿子肖飞所在中学班主任的电话。老师说肖飞已经好几天没去上学了。唐兵心急如焚,马上给母亲打电话,证实了老师的话。“小飞自称肚子痛,整天睡在床上玩手机游戏。”母亲告诉他。

“眼看期末就要到了,怎么办?”唐没有一直跟作对。他和妻子商量了一下,却想不出什么办法:如果暂时回家,可能拿不到工资;如果任其发展,我的儿子将在游戏中毁灭。唐兵打电话给他父亲,让他没收肖飞的手机。但是肖飞发疯了,和爷爷大吵了一架。“手机被没收了,差点气死我。”父亲给了唐冰一个答复,但他无可奈何。

最后,唐冰向一位在宜宾市工作的表弟求助,要求表弟在农村“没收”儿子的手机。表哥拿着肖飞的手机交给唐冰的父亲保管,并命令肖飞立即返回学校。然而,表哥一走,肖飞马上就和爷爷吵起来,逼着爷爷还手机。

唐冰出生于1982年,在外工作了20年。因为年轻时家境贫寒,读书不多,10多岁就开始肩负起家庭重担。没有文化和技能,唐冰做了大部分艰苦的工作。近年来,唐冰和妻子要么在新疆帮人种地,要么在砖厂给别人搬砖。“搬砖的钱是五分之一,一天要花200多元。”唐兵算了一下账:每天搬砖的数量达到了1.5万块,重量达到了7.5万斤,大概3.8吨。

在他的家乡宜宾市叙州区杰西镇新河村,村民们都知道唐兵在工作中“走投无路”。唐冰心里只有一个简单的目的:让儿子们多读书,不重复自己的生活,让他们将来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只要你肯学习,好好学习,又努力又累,我没有怨言。”唐冰经常用这种方式教育他的两个大儿子,但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成功。因为与父母分离,疏于管教,孩子们的成绩并不理想。

2017年夏天,唐冰在外地工作。

打工这20年

不怕苦累却愧对儿子

14岁的大儿子肖飞非常厌倦读书,似乎在抄袭父亲的人生道路。这是唐冰和妻子最不想看到的。

到的结局。早在20年前,年少的唐兵因厌学和家庭原因,早早就加入打工队伍,成为宜宾城郊一个面条作坊的学徒,个中滋味记忆犹新。


“起早贪黑,每天要干十多个小时,身上全是面粉,看上去像个雪人。”至今,唐兵的姑妈仍对侄儿吃过的苦历历在目。在面条作坊,唐兵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艰辛。此后,他先后在广东、浙江、重庆、新疆、云南、贵州等地打工,深知文化和技能的重要性。


自己在外打工,在老家的父母除了可以帮忙带带孩子,经济上实在爱莫能助。随着时间推移,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在经济上反而需要唐兵支持。三年前,第三个儿子出世,一家七口人吃饭,压力都落到唐兵和妻子罗小琴身上。“干活重点、苦点、累点都没啥,自己最恼火、最愧疚的就是孩子们的教育。”唐兵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并不想为了挣钱而耽误了对儿子们的教育。


3月18日下午,唐兵在自家地里犁田


对于孙子们的管教,唐兵的父亲也有很多无奈:大孙子小飞不听话、不想读书,整天玩手机;二孙子小耀性格内向沉闷,强烈渴望父母留在身边。或许是看到了隔代教育带来的隔阂,第三个儿子小宇出世后,唐兵曾试图带着小宇外出打工,但很快发现身边带着孩子,其实连工作都不好找。


“前年上半年,我们先联系好了广东那边的工厂,开叉车包吃包住。”唐兵回忆,他和妻子罗小琴抱着小宇坐火车赶到广东,老板发现他们带着孩子立马反悔了,原因是唐兵可能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唐兵赶紧另找工作,在广东待了二十来天,最终因孩子生病不得不返回老家。


修剪自家果树


“无论挣不挣钱,


农民工的根始终在农村”


2018年,唐兵夫妻原打算正月十六出门,可两个大儿子开学时间也快到了。“3月5号初中就报名开学了,小飞不想去学校。”唐兵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当年3月1日晚上,一家人开了一场“家庭会议”,说起父母外出打工,三个儿子反应各不相同。“听说我们要出门了,小飞没有留恋和不舍,反而喜形于色。”唐兵说,已经14岁的小飞不想被父母管教,内心盼着父母早点出门;12岁的小耀不希望父母离开自己,但话到嘴边又咽下,失落之情溢于言表;两岁的小宇已意识到父母又要离开,整天粘着妈妈,深怕一转身妈妈就走了。


自从有了儿子,每年这个时候,唐兵都会陷入纠结。“不出门(打工)肯定是不行的,出门太久又照顾不到家里。”唐兵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外出打工能挣钱,如果两口子能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一年能有好几万元收入。这些年,唐兵靠打工不仅养活了一家七口,而且把老家房子进行了翻修。


然而,在享受打工的经济红利之外,唐兵也认为自己付出了代价。“一方面是儿子不喜欢读书让我感到愤怒,另一方面也是儿子长期缺乏父爱让我感到很愧疚。”唐兵认为大儿子的叛逆和厌学,有孩子自身的原因,但更大的责任在于他没有更多时间陪孩子。他也感受到了孩子因他少有陪伴,与他日益隔阂。


“但无论挣不挣钱,农民工的根始终在农村。”唐兵说,年纪越大他愈加深思,只有回到农村扎根创业,才是最后的归宿。


唐兵是泥工,在老家帮忙修房子,打短工挣家用


【留在乡村的抉择】


“农村发展蒸蒸日上,


回来后娃儿变化大多了”


外出打工这20年,对于村里的变化,唐兵其实也一直看在眼里。


2007年过年回家,他惊讶地发现门前的鸳溪河上架起了水泥桥,祖祖辈辈趟水过河的现实突然就变成了历史,汽车、摩托车也能直接开回家了。在普通农民家里,洗衣机也取代了搓衣板,空调、电扇取代了蒲扇……


又过了几年,唐兵从沿海打工回来,看到家门口有人投资建起了养牛场、养蛙场,而且老板是个东北老头。在他打工忙碌的日子,邻村的泥水公路硬化成了水泥公路,低矮的民房变成了洋气的小楼房。有人开起了农家乐,也有小年轻在网络直播卖蜂蜜,种水果的姑父年入数万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每一次回家,这些让唐兵觉得突如其来的变化,都会在他心底打上深深的烙印。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在外面打工这几年,看到农村的发展还是蒸蒸日上。我有个亲戚,种了十多亩柑子树,每年的收入比较可观。自己种了这么多柑橘树,还是应该好好管理下,管理好了每年采几万斤柑子没得问题,这是我的小的目标。往这个目标奋斗,一年有几万元收入,再加上我有点技术,我是泥工。在这附近打工,每个月上20天班还是有三四千块钱的样子,一家人生活开支没得问题。管理自己的柑橘树、种自己的粮食,种菜,管理鸡牲鹅鸭……


同时,他还向红星新闻记者算了一笔“外出打工”和“留在乡村”的经济账与情感账——“外面打工,两口子(每月)八九千元,除了开支,每月(只剩)六七千,一年六七万。屋头大人、娃儿要开支,所以在外面也恼火。在屋头,娃儿也照管了,各方面都有好处。在外面管不了娃儿,妈老汉年纪也大了,他们说几句,(娃儿些)也不得听一句。我们在屋头这半年,基本上啥子话都听,收碗洗碗不用喊,大的(两个儿子)都在住校,星期六回来我们都在观察,老师打电话也在表扬。以前打电话说娃儿就是不听话,我们在外面打工,没得办法管他。回来,(娃儿)变化就大,感觉大得多了。”


最终,经历了长达两年多的犹豫与纠结,考虑到父母的年纪、孩子的教育,更看到乡村如今蒸蒸日上的发展与前景,2018年年底打工回家后,唐兵作出了一个也许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留在乡村!


2019年春节后,在面对打工同伴的返城邀约时,他坚守了自己这个决定,一心留在乡村,开始新的奋斗。


唐兵在菜地打理蔬菜


乡村新开始:


清早开始干活,一家人团团圆圆


2019年3月16日,清晨一场小雨过后,新河村吐纳着春天的气息。早上7点,唐兵收拾好家伙,开始一天日常的“乡村工作”。


农村的主业是播种、采收,农时最关键。几天前,唐兵才育了秧苗,再过一个月左右才能插秧。腾了空余时间,唐兵在邻村村民盖房的工地上帮工,垒砌砖墙。按照当地工价,210元/天,在雇主家吃三顿饭,好酒好菜折算下来,能顶260元/天,完工日即结算工钱。


在砌砖空隙,唐兵打了两个电话,又联系承包到就近两户农家的黄竹砍伐“业务”。他打算叫上四五个村民一起去砍竹子,估计砍三天,砍下的竹子运到竹片厂。除去承包费、运费,每人差不多一天可以挣260元。


红星新闻记者到来这天,唐兵恰恰息了手头所有的活:帮工的房子已盖好收了工钱、承包的竹子约了三天后砍伐。闲下来的他决定利用周末,把自家院坝彻底收拾一翻。大儿子小飞、二儿子小耀刚好放假,他准备带着两个孩子干活,同时好好跟他们谈谈心。


唐兵的房子是当地典型的一层楼砖房,房前的院坝方正,面积近200平方米,既方便人员活动,又方便晾晒粮食。由于以前缺钱,院坝只硬化了半截,还有一半是土,鸡鸭家禽也在地里放养。唐兵打算在院坝尽头砌堡坎,全部铺装水泥,外面建花台,打造农家小院落。他说,一户农家没有自己的院子哪成?


对于干活,三个儿子中今年三岁的“幺儿”小宇最积极。看到父亲提铲扛锄,小宇撒欢跑回堂屋吃力地拖出另一把锄头说:“爸爸,我帮你挖。”考虑到孩子安全,唐兵夺过了小宇手里的铁锄。小宇也不生气,做了个鬼脸跑到屋檐下逗狗玩。小飞和小耀刚刚起床,一前一后踱出大门,一个靠门盯着父亲忙活,一个坐在板凳上伸懒腰。妻子罗小琴在厨房里进进出出,青瓦房顶顿时炊烟袅袅……唐兵越来越享受眼前这一幕: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这就是他20多年来万般追求的所谓“幸福”。


在干活间隙,唐兵逗小儿子小宇:“我跟你妈又出去打工要得不?”“不!不准!”三岁的小宇的反应非常强烈,瞪大眼睛连说了两个“不”,眼泪开始在眼眶里打转。“他每天粘我很紧,我走哪儿他跟哪儿,生怕我们悄悄走了。”唐兵说。


幸福的基础,是一家人在一起,而一家人在一起必须要有收入。传统农村,土地种植稻子、菜籽、玉米、红苕,产出勉强够糊口。唐兵这样的家庭,光解决吃饭的问题远远不够:孩子上学、看病吃药、人情往来、房子车子……


不过,在如今的乡村,唐兵相信,只要自己开动脑筋努力奋斗,这些问题都可以一个个试着解决,农民也能过上城里人的体面生活。


3月20日,唐兵在距家一公里的村民家帮工


一年计划:


打理果园、种菜养鱼、就近打短工


在乡村怎么挣钱、怎么奋斗?早在手机上看到“乡村振兴”战略时,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唐兵还是为之一振。虽然那时他还没决定是不是留在乡村,但他迅速调整了自家土地的种植结构,在10多亩责任地上栽种了果树苗。今年春节,他又承包了其他村民的土地,扩大种植规模,水果品种增加到近十个。同时,还承包了一口水塘,放养了鱼苗。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出了“灵活就业”的概念,也引起了唐兵的思考。“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民更能实现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让他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方向。唐兵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打工20年,他和全国各地成百上千的农民工打过交道。“农民之所以要外出打工,根本原因在于农村收入不稳定。要是有稳定收入,谁也不想跑那么远。”


在他看来,“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应该可以很好地解决农民“收入不稳定”的老问题。“打个比方,自主创业是解决农民生存问题并逐渐富裕的大江河;灵活就业是大江河的支流,为大河提供水源,保证大河不断水。”唐兵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以他种植的果树为例,三年后开始丰产,能提供稳定的收益;而灵活就业,解决了创业初期或者丰收季外没有收入来源的问题。


唐兵对一年的工作有着计划和安排:一方面继续精心管理他的果树,等待丰产;家里养鸡养鸭、种菜养鱼。“每逢集市赶场天,都有农畜产品拿去卖钱,甚至通过微信、直播平台等,实现在线销售。”附近另一个村子,有人光靠朋友圈卖农畜土特产品,每月收入就达3000余元。唐兵对此同样充满了信心。


另一方面是利用空余时间,就近打短工:砍竹子、挖树子、做泥工,保证每个月至少20天有工做,“实在找不到活干,跑摩托车载客也能解决一家人一天的开支用度。只要勤快,吃得苦,在农村同样能挣钱。”


唐兵所在村社的干部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村里的公路即将硬化成水泥路,大道直通唐兵家院坝,这更让唐兵看到了希望。“我打算在院里搭个钢棚,将来水果成熟上市,便于分捡、包装、上车。”他说,既然决定留下,打算就要长远。


2018年夏,唐兵赶回家管理庄稼


【留在乡村的未来】


果树丰产再做大


“儿子们的未来应该比我强”


“这些年国家政策越来越好,这个我感受到了,机会来了。”唐兵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家所在的地方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都在通过各种渠道扶持农民发展种养殖业,仅他家所在的村,就有人靠发展养牛、养蛙、种植果树,开办农家乐致富。“自己致富不说,还带动了村民致富 ,提供了就业机会。”


就地发展种养殖业最吸引唐兵的,并不是可以挣多少钱,而是工作和照顾家庭两不误。“我老家附近一个农家乐老板,不仅成了全国劳动模范,还把儿子培养成了大学生。”唐兵受此启发,在两年前开始有意识地发展果树。


2017年寒假回家过年,唐兵就开始有意识地改善土地种植结构,学习种养殖技术、嫁接技术、虫害防治技术。2017年1月6日至1月9日,唐兵参加了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和宜宾市就业训练中心组织的SYB(创办你的企业)课程学习,拿到了SYB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志在新型职业农民。


唐兵取得SYB创业培训合格证


小儿子主动帮唐兵搬砖


目前,唐兵依托自己的责任地,加上承包土地,发展了1000余株柑橘树,品种有塔罗科血橙、春见、冰糖橙、晚熟椪柑等。决定留在乡村,唐兵还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原本性格叛逆,厌学逃课的大儿子,主动提出在初中毕业后,要去宜宾城区的职高读书。“光这一点,就值了。”唐兵说。


按照唐兵的计划,他家的果树将于2020年挂果,2022年左右实现丰产。一位老果农在查看了唐兵的水果品种和果苗长势后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这些水果正式投产后,每株果树每年的产值在100元左右, 这意味着这些果树能为唐兵家提供每年10万元左右的毛收入。面对未来,唐兵信心满满。


“等果树丰产,创业就算小有成效,再谋划做强做大,请几个工人。”唐兵告诉红星新闻记者,那个时候大儿子小飞应该刚刚高中毕业,二儿子刚上高中,小儿子上小学。“我过去的遗憾,都能补起来了。”唐兵说,“儿子们的未来,应该比我强。”(本文除唐兵外,其他人物均为化名)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罗敏


编辑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