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潜江市农业农村局班子成员,农业管理农村发展属于什么类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3月11日下午,水面有微风,天气还是有点冷,但“虾老板”肖世兵并不想就此收工。他面前是一片稻田,种着几百亩虾和大米。这几天,他每天都去稻田除草,喂一些虾吃。“今年,第一批虾苗绝对不会卖个好价钱。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管理,争取以后弥补损失。”

肖世兵是潜江市后湖管理区关庙办事处新河村的大型养殖者,承包了300亩稻田进行虾稻共作。往年这个季节,他的虾稻田已经很热闹了,那些买虾苗养虾的整天转来转去。今年受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影响,各地养虾人都没有大规模复工,他雇佣的养虾人也出不来。肖老板按规定办理了复工手续,开始每天自己除草,自己喂饭。“这次,我们村没有人被感染。根据上述要求,我们现在要分类恢复春耕。”

萧冰的稻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朱摄

由于采取了及时治疗、综合阻断等果断措施,防控措施早、力度大。疫情发生以来,潜江市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好转。2月28日以来,无新增病例。截至3月12日24时,医院收治7例,疫情防控第一仗在望。在坚决抗击疫情、推动疫情防控格局持续改善的同时,潜江市委、市政府把精准复工复产、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二场战役”提上日程。2月28日起,潜江市对春耕、扶贫、复工复产等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和统筹安排。以调度和视频会议的形式。

养虾大户肖世兵是第一批精准复工复产的“早起行人”。潜江市“虾稻共作”模式已有多年历史。现在,全市养殖面积已达85万亩,平均每亩虾米收入5000元左右,年综合产值400多亿元。虾米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脱贫的重要支撑和抓手。因此,推进“虾稻共作”是潜江市春耕复工复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肖世兵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朱摄

潜江市农业发展中心总工程师陶忠虎告诉记者,目前虾苗的销量不是很好。去年虾苗最高卖到了38元,今年却不到10元。虾苗卖不出去,田里虾多,活动空间拥挤,生长质量下降。肖世兵是大户,去年底提前清空了100亩水田。如果虾苗超负荷,可以把一部分转移到当时的储备稻田。但是对于更多的普通养虾人来说,如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呢?潜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云昌表示,潜江正在积极联系相关部门,鼓励有条件的加工厂复工复产,提前采收虾类,减少农民损失。

莱克集团就是这样一家加工企业。在湖大集团门口,董事长郑余琳指着停在医院门口登记检查的一辆大货车说:“这卡车虾要运到沈阳,两个司机轮换,24小时就到了。他介绍,最迟在往年春节前,虾仓基本都是空的,但今年还是有不少库存。为了应对困难,莱克集团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开展复工准备工作

位于潜江市主干道上的王千集团中国虾谷小龙虾交易中心已经开工建设。交易大厅里,戴着口罩的分拣员正在根据头部质量包装一箱箱新鲜小龙虾。包装工人熊现场演示了包装操作:在泡沫盒中间放一个冰柱,倒入新鲜小龙虾,标准50公斤,盖上盖子,放在专门的架子上,用胶带封好。熊的动作非常流畅迅速。“我一分钟装一盒,换成机械操作不一定跟我一样快。最高的时候,我们一天能装1000件,总共5万公斤。今天的字数是一万斤。”这些包装好的箱子将在48小时内送到中国400多个城市。

在配送中心,近10辆卡车停在各自的停车位上,戴着口罩的货主们来回忙碌。康军总经理介绍,交易中心不仅交易当地的虾,还运送来自周边湖南、四川、江苏、安徽等省份的小龙虾。今年交易中心2月25日才复工,开业时间比往年晚了一个月。同期交易量虽较往年有所减少,但正在逐日回升。为有效防控疫情,交易中心今年采取了进村上门的方式。

把装运箱送到村里,虾农自己装好箱,他们再收回来。这样做虽然费时费力,但能让虾农放心交易,也防止了疫情。


小龙虾交易中心的上货场所,一箱箱打包好的小龙虾将从这里发向全国各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朱国旺摄


小龙虾为代表的“红色产业”紧张有序复工,小麦和大豆为主的“绿色产业”同样在抓紧管养之中。在潜江,以田关河为界,河以南是兴旺的小龙虾养殖业,河以北是茁壮的小麦大豆蔬菜等种植业。春风3月,田野里金色的油菜花在风中传送着希望,绿油油的麦地在阳光下寄托着丰收。


潜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运长介绍,今年潜江市有冬小麦36.1万亩,油菜面积22.87万亩,现在小麦条锈病防治已完成85%以上,油菜已经全面开展一次菌核病防治。同时,全市已备好水稻种子700吨、玉米种子600吨,储备农膜300余吨、化肥4.5万吨、水产饲料4900吨。“相关饲料企业、化肥企业已开始复工复产,目前主要问题还是跨省市运输手续、运输时间比较长。”对此,潜江市农业农村部门向社会公布24小时协调电话,为运输车辆提供帮助服务。


如何在复工复产的同时做好疫情防控?陈运长介绍,潜江市做出了“五要五有”规定:出门要测温,下田要错峰,干活要分开,口罩要带好,回家要记得;配送有专车,运料有专人,技术有指导,农资有保障,稳产有希望。“春耕一刻不能耽误,只要抓得合理,今年农业生产不会拖后腿。”他说。


小龙虾交易中心从农户手中收上的鲜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农业不会拖后腿,企业复工复产也一刻没有落下。疫情期间,潜江市共有19家不能停企业持续生产,随着疫情防控成效逐步显现,目前潜江市已有18家企业陆续复工复产。潜江市江赫医用材料有限公司集织布、医用材料深加工为一体,疫情发生后,江赫医材停产了纱布、绷带等生产线,扩充口罩生产。总经理王珺说,过去口罩产量一天也就3到5万片,现在能达到一天30万片。


作为农资企业,湖北潜江金华润化肥有限公司很清楚自己的责任。金华润具有年产60万吨氨醇、70万吨尿素、15万吨二甲醚、6万吨精甲醇、3000万条塑料编织袋的生产能力。随着疫情好转,各地道路封控逐步减轻,金华润的尿素也在春耕中持续走俏。公司总经理李先荣说,“目前每天的进出货总量是3500吨,一天的生产量大约是2500吨左右,形势还会进一步变好。”他显得很有信心。


复工复产和春耕备耕的稳步推进,为潜江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潜江市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村51个,贫困人口6.4万人 ,2019年底51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剩余507户1262人未脱贫。疫情发生后,潜江市378支扶贫工作队就地转化为疫情防控工作队,在加大对城乡低保、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留守老人等困难群体帮扶同时,依据目前外出务工相对困难等现状,通过扩大企业就业、鼓励种养殖就业等方式,有效促进贫困户就业脱贫。(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柳洁 梁木 朱国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