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的一声,一个柜子像抛物线一样从桂庙新村学府楼4楼掉了下来。东墙上,一条高约15米、宽约6米的巨大红白标语高悬,“大力支持旧村改造拆迁,搬新居,千家万户幸福”,赫然醒目地宣告着旧改的到来。“谈了这么多年的旧改,这是第一次开工,确实需要改。”路过的清洁工站在远处看着。
2015年,南山区粤海街道桂庙新村城市更新单元被列为《2015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计划第三批计划》。今年3月15日,深圳市南山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理局于《南山区粤海街道桂庙新村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发布公告。从现在开始,业主将开始将房产转让给开发商,每个承租人不得转让房屋使用权或装修房屋。
这意味着传闻多年的旧改革终于尘埃落定。这座嵌在被誉为“中国最牛街道班”的粤海街道的——桂庙新村(以下简称“桂庙”),正式启动了城市更新项目。8月,南方记者来到南山区粤海街道,探访将由旧村改建的桂庙新村。
学生之村
我们面前的鸡汤在火下冒泡,外加一个炸腐竹、一盘炒米粉和一瓶可乐。据说这是桂庙新村大学生吃鸡汤的标准。郑入学后的第一顿晚餐和毕业后的最后一顿晚餐,是他学生时代最重要的节点。毕业五年,他依然以桂庙新村五公里的方圆为生活和工作半径的中心。
桂庙新村位于南山区粤海街道校舍路与白石路交界处,紧邻深圳大学西门,是一个典型的“学生”村。有人把它当成深圳大学(以下简称“深大”)的后花园,因为很多来村里的租客和食客都是大学毕业生。
郑还记得,2012年9月到深圳大学报到时,“发现宿舍在村里,就想回家”。从报社出来后,郑一路询问、寻找,从学校走进桂庙新村,在低矮的村舍周围盘旋,找了几个小时,才在保安的带领下找到宿舍“桂25”。握手楼的房间有20平方米,有四张床,老旧的墙壁和吱吱作响的风扇。
那时候外卖还没有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任何人在宿舍里探头喊“谁想吃夜宵”都会接每一个电话。桂庙新村有名的“阿姨炒粉”离“桂25”不远。每天晚上十一点,大妈一出摊,桂25的小伙子们就三三两两地出去,踢拖鞋,买一打。
桂25虽然夏热冬冷,没有生活设施,却创造了他独特的大学记忆。在郑看来,村里特殊的环境迅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像后来生活中的其他遭遇那样让人不舒服、不熟悉,这也是他工作后从未体会到的幸福。
“在桂寺,感觉第二天就会有好事发生,但那些日子一眨眼就过去了。”鸡舍里的汤快喝光了,郑停下了筷子。“没想到会改变它.但是,迟早会变的,就像我们总是要毕业一样。”
校村共生
桂庙新村有近20条城市道路
住区内次级道路,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的餐饮店、打印店、桌游店、理发店等各类满足日常需求的店铺,店铺里最常光顾的顾客应该是与其相邻的深圳大学近3万名在校生。其中,一家位于桂庙新村内部并与学府楼正对面的面包店颇受学生欢迎。“老板,快给我来两个三明治,车在等呢。”高跟鞋的声音渐近,顾客风风火火地走到门口,还没进店就喊了一声。“两个?”“对,我女儿也爱吃。”欧东旭轻车熟路地将三明治打包好, 顾客虽然住在罗湖,却是这儿的熟客。欧东旭坦言,近几年像这样特地找到桂庙新村来的顾客还有很多。
欧东旭是这家面包店的创始人,60岁,湛江人,于1988年大学毕业,在上个世纪末辞去公务员的工作,来到深圳创业,开过公司、做过酒楼,然而都失败了。2009年,在创业失败的低谷,他重新学习、钻研烘焙,在桂庙新村开了一家名为蜜蜜香饼屋的面包店。那时的欧东旭不知道,从此失意的人生即将被改变,之后的生活如同其店名一样“蜜蜜香”。
早上六点开工,晚上十一点休息,在过去十多年里,欧东旭尝试了大大小小不下百中品类的糕点——芝士派、苹果派、榴莲班戟、吞拿鱼三明治……一边做一边试一边淘汰,最后将经典长留。“做出来的,就放在店里卖,学生们的口碑是最好的试金石。”对于欧东旭来说,这占地约7万平方米的桂庙新村,不仅租金相较商场租金低廉,并且目标群体特点显著,是绝佳的创业基地。在那个没有手机点评软件的时代,蜜蜜香饼屋凭其三明治用料足又方便的特点,成了学生们每天早上匆匆去上课时,拿在手里的早餐。
欧东旭最终成功了。 蜜蜜香饼屋先后获得由媒体机构所颁发的“2012深圳‘十佳小吃名店’”与“2013深圳‘十大金牌小吃’”。声名远扬的蜜蜜蜜香饼屋走出了桂庙新村,走向了周边的居民生活区、走进了企业下午茶、甚至走进了福田区高交会的市场。“那时候三明治都不够卖,高交会订餐一订就是一千个。”
凭借着在桂庙新村卖三明治的收益,欧东旭在深圳买下了7套房产。
实际上,蜜蜜香饼屋的成功背后是“深大—桂庙”这一邻校城中村模式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深圳大学的扩招使得学校宿舍紧缺,与之仅有一墙之隔的桂庙新村成了缓解住宿难题的关键。2002年起,深圳大学先后租赁桂庙新村的32栋楼给学生提供近5000床位,村中曾有超过一半的建筑被学校租下用作学生“校外宿舍楼”。现今村中常住人口近万人,深圳大学的在读学生和毕业生是除原住民外最多的常住人员。
桂庙新村与深圳大学的合作促进了一校一村的交融,让这个原为渔民村落的桂庙新村成为深圳大学校园的一部分,将高校与城中村的互动模式发挥到了极致。“深大—桂庙”这一独特的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不仅解决了学生住宿问题,且为商家带来了人流,人流又为休闲娱乐、商场、美食城等发展带来了契机,进一步提升桂庙新村的发展层级。放眼国内,像桂庙新村一样的邻校城中村不在少数,例如广州大学城南亭村、湖南大学岳麓村、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红旗村。
面临桂庙新村将要旧改的事情,欧东旭不免有些惆怅,“是桂庙成就了我,这些年,在这里找回了人生的价值,假如桂庙拆除重建了,我也打算不做了。”


城市中的孤岛
今年6月,20岁出头的卢飞从深圳大学毕业,准备“二战”考研。比起深圳大学周边小区动不动上四五千的房租而言,桂庙新村内一个月一千元的床位实在是难能可贵。
宿舍楼内部呈一个三角形,中间是天井,三边是住户。卢飞住在八楼里最角落的一间房,室内空间要比同楼层其他房间大一些。室友中有同为深圳大学毕业但正在实习的同学,也有大三升大四从外地前来深圳实习的学生,还有在深圳大学上班的阿姨。对于她们来说,租金便宜、距离科技园近、生活便利的桂庙新村是最适宜的“人生中转站”。 同样把桂庙新村当作“人生中转站”的还有无数来深务工的服务人员。在宿舍楼七楼,六七件同样款式的服务员制服挂在一起,制服的右上角印着一家餐饮店的名称。某点评网站显示该店在赛西科技大厦,距离宿舍楼仅600米,店铺人均消费为196元。
每当卢飞从八楼往下走,这个城市最有特色又最现代化的风景便会尽收眼底——近处是城中村内挤挤挨挨又水泥斑驳的低矮楼顶,穿过浓密翠绿的树木望向远处,却是闪耀着日光且高大直立的高级写字楼,硕大的“腾讯”二字格外醒目。
置身于强烈的对比之中,卢飞对桂庙新村的旧改并不感到惊讶,“毕业前就一直听说要旧改,感觉是大势所趋。南山这么金贵的地方,有这么老旧的地方肯定会被旧改吧。”卢飞口中的“金贵”恰如其分地反衬出桂庙新村的特殊之处。
桂庙新村不仅毗邻深圳大学,而且与位于其东南方的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一公里不到,与位于南方的大型购物中心海岸城两公里不到,若是往西走一公里便是早年南山区的中心区、南山区政府所在地。差异逐渐立体起来,深圳大学、其他高校驻深研究所是距离桂庙新村最近的建筑;腾讯滨海大厦、深圳百度国际大厦、三诺智慧大厦等科技“新贵”驻扎在外围;海岸城、茂业百货大厦、海雅百货等中高档购物中心再把桂庙新村团团围住,在现代感、科技感、时尚感的层层包裹之下,老旧却充满烟火气的桂庙新村宛如一座孤岛,显得格格不入。
实际上,在周边小区房价、店铺租金飞涨的情况下,桂庙新村早已无法独善其身。“尽管总说即将旧改,桂庙新村的租金却没有一点停滞的迹象,反而不停攀升。”尹鸿政在卢飞宿舍楼下开了一家名为爽爽甜品的餐饮店,自2017年开业,店面租金每年涨百分之十,以同样比例增长的,还有店铺员工的房租。
“每年重新签合同一定会涨价。”2011年至2016年,黄帅曾在桂庙新村经营一家胶卷冲洗店。在他看来,在房屋、商铺租赁上,桂庙新村是一个卖方市场,深圳大学巨大的体量保证了稳定的学生客源,让桂庙新村的房屋变成了香饽饽,加之近几年,60多万平方米的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在桂庙新村的南边崛起,进一步提高了村内房东们的溢价能力,“如今城中村的水电都快赶上商业大厦了。”就连与桂庙新村一路之隔的锦隆花园、学林雅苑、海文花园、宏观苑也在这十年间房价翻了好几倍。
去年11月,深圳市南山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公布了《关于南山区粤海街道桂庙新村城市更新单元规划(草案)的公示》,桂庙新村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容积369100平方米,其中住宅249950平方米,商业、办公及旅馆业建筑106530平方米,公共配套设施(含地下)12620平方米。从拟拆重建范围示意图可以看到,村中除叶氏宗祠以及与后海相交的一栋建筑被保留以外的整个桂庙新村将被全部拆除。村内原本犬牙交错的次级道路被一条环形道路,一条东西走向及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所代替,分散的自建楼变成了三栋住宅商业综合体,内部结构变得简洁、明了而又高级。
桂庙新村就要旧改了,尹鸿政有些苦恼,但他依旧准备干到年底,再到龙华、龙岗等地寻觅便宜又合适的商铺。相比起尹鸿政的苦恼,卢飞则轻松得多,因为她即将离开深圳,“我很快就要搬走了,搬去厦门和朋友一起合租。”
工作日的晚上9点,华灯初上,浓厚的夜幕遮盖住了那张巨幅红底白字标语,三三两两的白领们从科技园走来,勾肩搭背的学生们从村内穿过走进学校,空气里混合着食物、香料的香气,在桂庙新村的主干道上,灯红酒绿,热热闹闹,路灯照亮了每个人脸上的笑容。而在拐角处,幽暗的墙壁上贴着一张旧改通告,而在通告的一旁,用粤语写着,“今晚不如唔好走”。

(文中卢飞为化名)
采写:南都记者 蒋津津 袁冰清
摄影:南都记者 霍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