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syb创业计划书完整范文,雪花创业计划书分析

5月5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上洪克乡,一名男子在屋外清理毛毯。他和他的母亲、妻子和孩子住在一起。他的妻子德姬说,她和婆婆都患有肝包虫病等各种疾病,家里没有牛羊,主要靠丈夫上山挖虫草。中国青年报赵迪/图

5月5日,去上洪克乡的路。这是一个烈日和雪花可以共存的地方。5月初,我从北京来到青海,在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上红克乡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扶贫采访。从西宁市到上红客乡的路上,覆盖整个窗口的高楼大厦逐渐被看不到边际的山峦和土黄色植被所取代,不时遇到各种颜色的经幡。在这里,你似乎听到了地球的心跳。

5月3日,果洛州达日县上洪克乡西宁至铁通村路段发生一起车祸。经常跑这条路的司机说这里经常发生车祸。茫茫高原上只有一条路,只能同时容纳两辆车并行。大部分车呼啸着来来往往,车与车的距离近,车祸发生率高,并没有减缓对面车辆的速度。在一些当地人眼里,每一辆满载货物的汽车都是缩短山城距离的希望。

5月3日,从西宁到果洛州达日县上洪克乡铁通村。从西宁开车到果洛藏族自治州需要六七个小时,然后三个小时到日县,再两个多小时到上洪克乡。特根村是这个套管里的主村,从乡镇到那里需要3个小时。越走越远,路越坎坷。

5月30日,32岁的泽野在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麦基镇扶贫协会门前晒牛粪。尚可乡位于达日县南部,平均海拔4520米。果洛州政府网站显示,该县少数民族居民比例超过90%。上洪克乡的主干道上似乎除了几个小卖部、修车店、小餐馆、村民住宅之外,什么都没有。

5月4日,30岁的村妮在达日县上洪克乡特根村炒当地传统美食。除了每年在山里挖虫草的收入,她家靠政府给的帮扶资金生活。村妮有五个孩子,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两个月大。这里没有娱乐场所,村民眼中最时髦的应该是音像店。10多平米的店铺同时经营小吃和日用品,一面墙上摆放着几排五颜六色的碟片。除了佛经,像《少林寺》 《成吉思汗》 《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这样的汉藏双语电影也很受欢迎。

5月5日,40岁的德姬坐在达日县上洪克乡的沙发上。她脚边有生肉,有些是病死或冻死的亲戚给的牛头肉。德姬说,她发现了肝包虫病、脑膜炎和肺结核,婆婆病重。

5月8日,达日县上洪克乡政府和各村前来领取发放给贫困村民的粮食。农村没有通往外面世界的公共汽车。如果你想出去,大多数人都是靠搭便车或者几个人凑钱拼车。农村的一些老人从未走出这片牧场和雪原。

e:15px;">达日县上红科乡特根村,刚出生两个月的孩子桑改拉毛。妈妈寸尼在一旁干活。



上红科乡的夜晚。这里的居民用电主要依靠自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因发电不稳定,居民生活长期缺电。这里的村民用电大多依靠自家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白天储存电能,晚上可以供电用来照明。有时运气好,电量充足时可以看上一会儿电视。村民们说,太阳能光伏电池板老化很快,不稳定,受天气影响大,大一点的家用电器还是用不起来。



5月9日,上红科乡,16岁的尕桑。他初中毕业后留在家里,每年5、6月份靠挖虫草赚钱。上到年过六旬的老人,下到十一二岁的孩子都喜欢驾驶着摩托车在乡上为数不多的几条街道上飞驰。车上的年轻人留着入时的发型,宽松的藏袍下是印有骷髅和英文字母的T恤,手腕上的佛珠和脖子上的金项链上下晃动。车上的音响循环播放着佛经和网络流行歌曲。这里的手机信号不是很通畅,年轻人可以清楚地记得信号覆盖到哪一段桥和路。



5月6日,上红科乡卫生院,打点滴的当地居民。这里的人们似乎都彼此认识,即使一天中会见好几次面,隔着大老远也还是会打招呼,不用担心像在大城市那样,每一副躯体都在低头看着手上的屏幕或是思考着生活中的琐事。对外来人,他们也都会笑脸相迎。



医生相智拉开乡上唯一的卫生院的窗帘,那些因缺电而闲置的仪器上就有了些阳光。远程医疗协作设备、B超仪、分析机……各方捐赠的崭新仪器被盖上薄布,静静摆在桌面。就连电脑也只能黑着屏幕,开方取药需要用纸笔记录。这几年卫生院招聘医务人员,但由于海拔高、环境恶劣,没有太多学医的年轻人喜欢到这里来工作,有的来了几天就申请调换工作单位。这样的情况不仅出现在这所卫生院,也出现在乡政府和乡上唯一的学校。



5月22日,上红科乡哈青村,几名参与易地搬迁的工人。由于道路崎岖,拖拉机是这里常用的交通工具。



6月1日,达日县民族小学儿童节文艺表演活动上,几名学生分享巧克力棒。



5月22日,上红科乡,几名参与易地搬迁的工人。



6月1日,达日县民族小学,儿童节文艺表演活动。



达日县上红科乡,参加易地搬迁的工人用桶接水。由于没有自来水,长期缺电无法使用水泵,很多工人和当地居民选择这样获取水源。



达日县上红科乡。



5月28日,从上红科乡通往县城的路上,一名骑摩托车的藏民。



我在乡上的住处,需要点蜡烛照明和煤炉取暖。在北京,这个季节已经有接近30度的高温,但我在上红科乡的大多数时间里,还是需要穿羽绒服、烧煤块生火来取暖。刚来到这里的那两天,高原反应头痛,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向炉子里加煤,被冻醒后发现炉火已经熄灭,只好坐在床上等天亮。刚从城市来到这里的人,也许会感到一些新奇,而时间长了,内心里更多的是一种宁静。



结束为期一个月的蹲点采访准备返回北京,在前往西宁机场的路上。为期一个月的蹲点采访结束时,我请人为自己在乡上拍了一张照片。背景里米黄色的红瓦平房和白云蓝天,让我揣测这里若干年后的样子。在一次活动上,一位同行讲,“也许并不是他们选择了贫困,而是贫困选择了他们”。离开的路上,车窗外,熟悉的山脉连绵闪过眼帘。中国青年报 赵迪/摄 品照片,看天下——关注“守候微光”(微信号:zqbs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