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竹篮打水一场空”,竹子做的器皿有裂缝有漏缝大概是常识。
但是在Tik Tok @竹编技艺大师(妙人儿匠心)账号上,我看到了一个竹篮:也是竹子做的,精心编织,这样里面装的水就不会“空”了,甚至根本不会漏出来,里面还能养鱼。
如此精湛的工艺出自61岁的竹编大师张新荣之手。他是竹编技艺的非遗传传承人。他从15岁开始学习竹编技艺,至今已有45年。
用他的巧手,一切都可以用竹子编织而成。
他的作品中不仅有精美的竹帽、竹篮、竹扇、竹簸箕,还有各种你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在他的Tik Tok上,生动的动物和时髦的手提包可以用竹子编织。
网友最喜欢的是他为小孙女编织的玩具短视频。不仅有精湛的手艺,还有亲人之间的温暖。
我的小孙女想要一只狗,但是她的父亲不让她养。她非常悲伤地哭了。爷爷用竹子给她织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
小狗抬起头,圆眼睛向上看。它比真的还生动可爱。孙女说狗会冷,爷爷就用竹子给狗做了花衣服和小帽子。
孙女买的芭比娃娃衣服破了,爷爷拿出竹子给芭比娃娃做了一条小竹裙。衣服不仅合身漂亮,还有更多的搭配:爷爷还为娃娃做了竹篮和手包.
对我的小孙女来说,戴着眼镜,认真编织的爷爷就像一个魔术师。一双巧手不知怎么一转,竹子就变成了各种新奇有趣的玩具。
爷爷巧手“编”出了许多新花样:孙女玩的小鸟、竹蜻蜓、手镯都是爷爷编的,家里睡觉用的席子、枕头都是爷爷编的,洗碗用的竹片是爷爷编的,家里人提着买菜用的篮子、袋子也是爷爷编的。
但是传统技艺的传承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用于编织的丝绸薄如头发。用3毫米厚的竹条切成八层,然后用一排针拔出。一根茶杯粗细的竹子,会碎成千丝万缕。
张欣荣15岁学艺的时候,生活非常艰苦。师父一家不得不做各种洗衣服的杂活。白天向师父学习,每餐吃得快。利用师父还在吃饭的时间,偷偷拿出笔记本,记下师父教课的宽度、厚度、粗细。晚上师父和师兄弟睡觉的时候,张信荣就起来偷偷练习。
在竹编的过程中,一个人不小心就会扎破手。经过40多年的竹编,张新荣的手上已经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伤口。他现在也教他的弟子。在Tik Tok号上,他发布了一段为弟子拔刺的短视频。他用饱经风霜的手握住徒弟们被扎破的手,然后用针挑出刺。
张新荣感叹现在的年轻人细皮嫩肉的,和那个时候的人相比,能受的苦太少了。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塑料已经取代了人们生活中的竹制品。张新荣认为,中国人喜欢竹子,与其制作实用的工具,还可以用竹子制作一些工艺品。于是他开始尝试竹编。
竹篮竹篮,大家都见过吧,不过竹子比头发还细可以用来创作生动的侍女画。有多少人能做这种手工活?
张新荣会做的。用竹子画画比制作器皿要细致得多。所用竹子必须生长在黄泥山上,重约15公斤,靠近南方。开始上漆,需要反复拉刮十几次,保证每条条纹的厚度小于1毫米,宽度在2毫米左右,这样织成的画才会柔和顺滑。
在Tik Tok上,他用竹子编织仕女图和《兰亭集序》,编织各种中国特色的古典书画作品。竹画要细心,也要安静,思考不能心不在焉,也要能坐得住。A 《古运河图》,
他用了三个月,每天编织八小时才完成。
张心荣喜欢推陈出新。杭州嘉里中心门口长8米、宽5米、高2.5米的艺术地标“城市之光”由100多根竹子编制而成,制作者都是有经验的竹编老师傅,张心荣就是其中之一。他觉得这样的作品有温度又时髦。
看到杭州遍地的二维码,张心荣又别出心裁用竹编技术编织出了竹制二维码,把传统艺术和现代的实用科技结合到一起。从前他走村入户给乡亲们编竹篮,现在的年轻人们,则是喜欢他做的竹编手包、竹编手机壳。
很巧的是,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启动仪式正是在杭州举行,这里也成为了成为整个计划的第一站,很多杭州市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都入驻了抖音。
国内最大的记录非遗的短视频平台,137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抖音上涵盖1214项,涵盖率达88.4%。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超过1065亿次,获得点赞超过31亿次。
渐渐地,更多人通过网络的传播找到他,将古朴素雅的竹编应用到现代家居、酒店布置等很多领域当中。他在抖音放出一段视频,一所五星级酒店的房间里,灯上的罩子、墙上的装饰都由竹子编织出来,古老的竹编可以如此具有现代艺术气息,张心荣自己都没有想到。
竹编工艺复杂,要求精密、细腻,手工制作难度大、品种多,现代机器难以代替。常有美院的学生来向张心荣请教,他都耐心为学生们指导,用机会也会去大学讲课。
如今,他有三名专职的徒弟、传人,还会在工作室后面的大教室里,给更多人上竹编体验课,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竹编,亲手做出竹编艺术品。张心荣写了几本书,把竹编的技巧详细记录下来,配上图,想留给后人。他爱竹编,这是他做了一生的手艺。最近,他准备在线上教小朋友,把这门古老的技艺,通过网络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