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武汉创业扶持政策,武汉创业吧

27日下午,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布光谷人才政策3.0版,发出武汉招才“最强音”。

对于顶尖科学家,给予高达1亿元的无偿资助;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人才引进,每年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推动设立常住户口“直报窗口”,便利境外人才跨境流动;在光谷全职工作十年的高层领导,可以无偿获得人才住房100%产权.

光谷人才政策三连跳

光谷的人才政策经历了三次升级和跨越。

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低迷,高端人才“供不应求”。武汉东湖高新区及时制定政策,吸引他们回来创新创业。

2009年,东湖高新区大胆尝试,自主配置,多措并举,树立标准,率先推出“3551光谷人才计划”,即光谷人才1.0,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集聚了、颜大鹏、王等首批人才。

颜大鹏,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瑞科激光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颜大鹏第一次回国创业时,中国的光纤激光产业为零,全部依赖进口。经过多年的深耕,颜大鹏的创新成果使中国光纤激光器取代进口,瑞科激光(300747。严大鹏创立的SZ)也登陆创业板,总市值超过300亿元。

没有关键人才、核心技术和原创研发创新,发展注定低效率、低附加值、不可持续,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只能是空谈。

为加大吸引人才力度,2015年,光谷联合湖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光谷人才基金,将“3551光谷人才计划”的“免补贴”升级为“股权投资免补贴”新模式,光谷人才政策迎来2.0时代。

截至2020年底,光谷人才基金累计支持创业用户337户,其中90%为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创业团队,5年累计投资4.27亿元,个人投资企业估值最高增长60倍。

2017年至2020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多措并举,共留下大学生45万人,企业博士1.2万余人,占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的64.5%,在10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中排名第一。

新阶段,湖北省和武汉市战略重点更加聚焦光谷,提出加快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走廊;同时,国际形势复杂,国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产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此,东湖高新区旨在构建“生态协同”的政策体系,打造“智能相伴生态链”的第三代人才政策产品。

构建人才生态和服务链

根据光谷人才政策3.0版,东湖高新区将在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流动、激励等领域,重点集聚和支持更多国内外战略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

一方面设立了1亿元的中国光谷奖学金,更“前端”地教育人才;另一方面为来到光谷的各级人才解决了住房、育儿等“后顾之忧”;成立光谷人才集团,精准为医、教、住、行、商、娱人才提供综合服务,延伸人才引进链条,为人才提供更细致的服务。

据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光谷计划每年将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用于支持人才创新,以更大的动力驱动人才创新

动人才发展。资助方式也会转变成持续分段支持和持续追踪支持,让人才政策长效伴随人才成长,不做“一锤子买卖”。


据介绍,光谷人才政策3.0版将持续支持各类人才聚集光谷。高端服务人才范围将把名师、名医类高层次人才也纳入“3551”;新增优秀青年人才类别,对3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给予最高30万元资金支持;设立“光谷产业教授”,实施“海鸥式”人才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柔性引才。


“人才来到光谷,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落地安置是第一位的。”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对无自有住房的,光谷会筹集人才公寓,本科生7折租房优惠,硕士、博士、“3551”人才免租1~3年;自行租住的,对硕士、博士、“3551”人才分别提供每月800、2000、3000元的房租补贴;为“3551”人才协调首套房的购买资格,扫除人才后顾之忧。


在发布会现场,“东湖科学城招贤榜”同期发榜,现场发布了近70个百万年薪的岗位。包括湖北实验室、中国信科、华星、天马、高德红外华工科技、联影医疗、人福医药药明康德、帝尔激光、斗鱼、聚芯微电子在内的30多家企业。其中5个湖北实验室发布了13个百万年薪岗位,斗鱼网络“产品专家”一职开出了150万~300万元/年的高薪酬岗位。


抓住了人才这一第一资源,市场活力也得以充分激发。今年上半年,武汉东湖高新区新增市场主体1.1万家、企业6700多家,总数分别达到14.9万户、10.5万户,有近一半的新增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新增3家科技型上市企业、累计达52家,半年GDP率先突破1000亿元,较2019年增长19.3%,两年平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显示,东湖高新区现有常住人口超百万,平均年龄31.7岁,成为武汉乃至中部地区最年轻、最活跃的区域。


留才大环境更重要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不只是武汉,眼下,各大城市为保证城市年轻人存量,吸纳优质人才,纷纷祭出狠招奇招。


去年9月,上海推出重磅吸引高端人才政策,复旦大学等4所当地高校学生毕业就可落户,同年12月又启动施行更宽松的“居转户”政策。


北京继去年底宣布设立“公共户”后,近日又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全国高校硕士及博士毕业生,北京地区高校、京外地区“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均可由用人单位申请办理引进。


杭州给予A类顶尖人才最高800万元的购房款,以真金白银换人才;到浙江温州落户,符合条件的优秀本科生可以七折购买人才住房;广东中山市的政策则直击“人性”,可按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租房即可落户的江苏苏州市更是将这轮人才争夺战推向高潮。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波表示,人才竞争决定着未来城市竞争格局,这是很多城市加入人才争夺的基本逻辑。但更重要的是能够长久稳定地留住人才,“没有留住人才的大环境,所谓的人才政策就都是虚的,抢来的人才也会逐渐流失”。


“这里说的大环境既包括城市整体的营商环境,也包括人才具体所处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陈波进一步说,户籍政策的松绑虽然有利于解决人才成长发展的后顾之忧,但城市的发展潜力与活力、教育与医疗配套、交通便利程度、社会资源、商业氛围等,才是决定人才来与不来、留与不留的重要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