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镇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属于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天镇县根据自身特点,探索精准扶贫之路,打造了风靡京津、享誉全国的“天镇保姆”劳务品牌。2011年以来,凭借毗邻京津冀的区位优势,天镇县累计向京津输出家政服务人员2.5万余人,每年带回劳务收入2亿余元,依托这支“天镇家政女兵”振兴全县脱贫攻坚大棋局。
6月7日,经天镇县妇联推荐,记者在天镇采访了三位“金保姆”——杨素芳、杨冯英、康锦华,聆听她们脱贫致富的故事。
家政服务员
杨素芳:“天镇保姆”形象代言人
55岁的杨素芳来自天镇县陆家湾镇李家寨村。2013年,天镇县提出“万名妇女闯北京,增加劳动收入,创造新产业”的构想,杨素芳成为第一批在北京当保姆的天镇妇女。
“当年,家里太穷了。一口锅,一个铺着康的铺子,一个破柜子,一台旧电视机,几乎都是家当。连卖豆腐的都不敢给我赊账,怕我欠债不还。我丈夫生病了,不能做重活。他常年吃药。大儿子28岁才成家。二儿子去外地当‘上门女婿’。我们俩都觉得很没面子,在村子里抬不起头来。”6月7日下午,记者采访杨素芳时,她的声音有些哽咽。
“人们说我有能力和新想法,我会第一批去北京。其实我还要感谢县委、县政府、县妇联和天镇县家政服务培训基地,是他们帮助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我出去工作前,县领导从自己口袋里给我买了一件新棉袄。”
现在,杨素芳的大儿子已经娶了媳妇,装修了房子,交了定金。她还为自己买了一份养老保险。
2013年央视《朝闻天下》节目播出《天镇保姆进京记》,故事中的女主角是杨素芳。2014年3月,杨素芳获得“天镇县感动天镇第一模范人物”提名奖;2014年3月被天镇县妇联评为“天镇县城乡妇女岗位先进个人”;2015年3月被大同市妇联授予“大同市城乡岗位先进个人”。如今,杨素芳已是名人,是“天珍保姆”的形象代言人。在她的影响带动下,全村20多名妇女走出深谷,来到北京从事家政服务业,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育婴员
杨凤英:现在年收入7万多元
“我衷心感谢县里好的扶贫政策,给了我作为农村妇女的一项技能,凭借这项技能,我的年收入达到了7万多元。”6月7日晚,在京当育婴员的古钱堡镇马泉窑村妇女杨接受记者采访,感激之情难以掩饰。
2006年,杨的丈夫感染了布鲁氏菌病,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面对生活的困境和三个年幼的孩子,杨来到县城的一家洗浴中心当起了洗浴员。虽然很辛苦,但全家人的基本生活还是有保障的。2014年,她去北京做了一名婴儿护士,2015年,她的家庭摆脱了贫困。
保姆的工作是照顾0到3岁的孩子。“现在家家户户基本都是孩子,而且金贵。特别是娃娃的父母都是北京的白领。去雇主家上班之前,和考试一样,理论和实践都通过了。否则,人们每个月会雇佣6000元。图片是什么?”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住这份工作,这是杨在这一行最大的感受。“每年有空回村的时候,我都会去县城里的培训学校报名学习,然后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工作中。现在我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好。”
现在的杨是一名“金娃娃护士”,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我能够‘抢’到杨姐给我带的孩子。为
在3位“金牌保姆”中,康金花当保姆的时间最短,是从2017年开始的。她进京照顾的一位老人是已故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教育家卫兴华。“我不仅负责老人的日常起居,还帮助老人整理打印文稿,老人对我的服务很满意,还专门给县里主要领导写信表扬我,推荐我入党。”6月7日晚,康金花说起与卫兴华老人相处的那段难忘时光,心中不免有些伤感。“卫兴华老人给我的帮助太大了,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今年52岁的康金花是天镇县卅里铺乡卅里铺村人。2014年8月,康金花的丈夫外出打工时,左手腕的筋被割断,自此干不了重活。当时她的两个孩子正在读大专,孩子们靠助学贷款才完成了学业。当年,康金花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养猪、与他人合租蔬菜大棚、去县城一家蔬菜公司打工……康金花起早贪黑、不怕苦累,凭着骨子里的坚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2017年,康金花带着走出小山村到外面闯一闯的梦想,去天镇县家政服务培训基地参加了家政服务培训,然后进京当上一名养老护理员。她家也于2018年脱贫。
“困难、贫穷是暂时的,只要有胆有识、敢拼敢闯,靠自己的双手,未来一定很美好!”康金花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