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创新创业的价值

来源:特别阅读

深圳有“创新之城”、“创业之城”的美誉。翠园中学作为深圳科技教育的“领头羊”,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将创新能力培养延伸到基础教育,通过系统培训、互动实践、校企合作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素质。着力培养科技人才,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化的科技教育体系,走出科技教育品牌化发展之路。

在2020年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翠园中学的两个项目《防烫伤智能安全餐具》 《具有飞行搜救能力的智能救生圈》获得了“萌芽赛道”最高奖“创新潜力奖”。近两年来,翠园中学在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2项省级金奖、2项银奖、5项特别奖等多项奖项,走在广东乃至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前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翠园中学学生参与学校科技联盟成员活动/学校合影

激发学生兴趣,多维度搭建科创教育平台

创新源于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学校在一场又一场的科技创新竞赛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源于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

组建科技共同体,营造创新创造氛围。学校成立了航模学会、3D打印学会、天文学会、编程学会等十多个科技学会。其中,艺匠中心成为省市三级挂牌的创新实践基地,天文学会荣获“深圳市优秀学生联谊会”称号。学校还整合社团,组建科技联盟,从社团中选拔对科技感兴趣的优秀学生进行深度培养。许多创新的种子在翠园的沃土上发芽。

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科技创新兴趣。学校开设了30多门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个研究课题,尽量以团队的方式完成研究课题。每学期学校都会举办研究性学习成果展,包括小论文、调研报告、模型、设计方案等。该课程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邀请高校专家授课,培养科技创新思维。学校通过为所有学生提供包容性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意识。近年来,学校多次邀请专家授课,如北师大陈雄教授的《创新学习与数学建模》,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事实上,创新教育必须面向所有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的需求,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增强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打造科技联盟,多层次凸显科创教育校本特色

翠园中学的科技教育不仅面向全体学生主体素养的生成,更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不断为善于思考、乐于做事的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真正接触到科学实验,让自己的爱好和奇思妙想变成现实。

制定科技创新学习模式优化三年行动计划。学校制定了创新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围绕科技创新教育的实际需求,整合科技社团,组建科技联盟,加强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科技教育课程改革,拓展校内外联动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逐步形成“兴趣导向-研究-系统培养-自主学习-互动”的模式和路径

动手实践、拓展探究于一体的实验室群。学校还配套了科创研究专项资金,保障了更多创意的实体化落地。


构建科创课程体系,实现特色项目校本化。实验室建设的关键在于要有与之匹配、对学生充满吸引力的课程。学校采用自主开发、校企合作引入校外课程、整合社会科创资源等方法,创建了涵盖二十多门课程的科技创新课程群,这些课程聚焦学生的计算思维与设计思维,既有注重思维训练的,又有锻炼动手搭建的,还有关注设计与展示的,形成了多点、多层、多样的科创课程体系。


深化校企合作,多渠道推动创意项目实体化落地


科技创新对知识面、专业度要求高,需要大量的理论和实验作支撑,这对任何一所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都非常有挑战。目前,中学生参加的科创比赛中,很多作品由于缺少实物、缺乏经济效益、重复率高等问题而遭遇发展瓶颈。科创教育的跨学科特性呼唤更大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和共享。


校企“双导师”,理论联系实践。学校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引进“外脑”,借助外力,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搭建了高质量的科创成果孵化平台。学校与深圳本土科技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引入企业以培养科技实物制造能力、促使实体创作和项目落地转化为特色的课程体系,给每个科创团队配备校内和校外“双导师”,补齐了从创意到项目落地的中间环节。


商业、社会价值兼具,研究面向应用。学生的每个研究项目在立项时,学校都强调除了社会价值,一定要拥有明确的商业价值。科创导师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需求,让项目更加成熟而有意义。学生通过市场走访、问卷调查、实际测试等方法,使研究项目更完善。同时,企业还为科创项目提供培训指导以及专利申请等方面的咨询。


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孕育协同创新成果。学校科创团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专业性赛事。马俊楷同学的《自动飞行救生圈》项目,从3.4万件成人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广东省“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优胜奖


理想的教育,要让学生从启蒙到专业化全程都“走得通”。这需要中学、大学以及社会的协同。校企合作不仅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选择和机遇,也使学校整合了社会资源,实现了由兴趣小组到科创竞赛、成果孵化、经验传承“一条龙”的深度发展。


围绕立德树人,全方位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教育一方面要打破学科壁垒;另一方面要打破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为学生提供多样丰富的实践体验。翠园中学以完整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为载体,以丰富而有创新的实践体系为支撑,形成了不断完善的协同育人体系。


完善课程建设,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主渠道。学校构建起涵盖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活动型课程三大类别的课程图谱。基础型课程主要是基于课程标准,实现学科内知识内容的纵向整合。拓展型课程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活动型课程则是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融合校内外的科研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的挑战性课程,旨在培养创新型、拔尖型人才。


内引外联,丰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学校众多的科创类社团和研究性学习课题,成为学校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学校每年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节,让科创活动走进学生日常生活。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赴知名学府研学交流。


翠园中学每一项改革创新和成绩取得的背后都有一个逻辑起点:高质量发展一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一定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一定是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创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去年,翠园中学荣获2020年深圳市“年度教育改革创新领跑学校”。翠园中学将紧紧抓住“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持续推动教育改革,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


实习编辑 李依林 审核 汪新林


(作者:韩冬青)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