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上海最后的犹太人,犹太商人在上海创业

上海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在开放短短十几年间,就成为全球冒险家的天堂。在众多涌向海滩的西方财团中,沙宣家族是第一个来上海淘金的犹太商人。经过四代人近百年的艰苦奋斗,沙迅家族终于成为上海商界的霸主,成为西方学者了解上海的一面镜子。

沙宣家族原本是巴格达的名门望族,家族世代担任巴格达的首席财务官。18世纪末,巴格达的反犹情绪日益高涨。年仅34岁的大卫沙宣携全家逃往印度孟买,创办了“沙宣洋行”。

维克多萨森

凭借家族在巴格达数百年的声誉,沙宣洋行在中东和南亚贸易中迅速崛起。1834年,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特权取消后,沙宣立即派次子伊利亚到广东发展生意。中国巨大的市场让沙宣洋行一夜暴富,“黄金如雪花般飞来”。

借鉴广东的成功经验,当英国强迫清政府开放包括上海在内的五个港口作为商埠时,沙宣洋行将业务扩展到上海。“鸦片战争”意味着为鸦片而战。像其他贸易公司一样,沙宣洋行主要经营鸦片贸易和棉纺织品。

起初,沙宣洋行规模不大,但在鸦片贸易上耍了一个新花招。他们超越了印度代理商,直接从农民那里购买。低成本意味着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沙宣成为上海第一鸦片商人。19世纪70年代,沙宣洋行一度控制了印度70%以上的鸦片产量。

按照犹太人的传统,大卫沙宣把对外生意交给了长子艾伯特。大儿子对孟买和英国之间的棉纺织贸易着迷,在印度建立了棉花种植园和棉纺织厂,成为现代印度工业的奠基人。

二儿子伊利亚斯在香港和上海经商多年。他认为中国和远东的市场潜力巨大,于是全家退出家族企业,创办了新的沙宣洋行。

19世纪,由于中国烟草产量的增加和国际禁烟运动的兴起,旧沙宣洋行在上海的经营逐渐陷入困境。借助家族势力,新沙宣洋行倾销鸦片、棉纺织品,同时在上海囤积大量土地。

沙宣别墅

上海开埠后,迅速成为全国工商业和进出口贸易中心,地价也随之飙升。从1877年买下第一块地开始,在随后的44年里,依靠土地投机和收租,沙宣洋行的年平均利润率为24%,仅略低于鸦片,这绝对是一笔巨大的利润。

一战爆发后,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崛起。伊利亚斯的孙子维克多萨森没有错过这个绝佳的机会。新沙宣洋行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通过兼并入股的方式进入工业领域。

不建厂只参与销售的模式,使新沙宣洋行的风险最小化,但利润最大化。抗战前,维克托进入13个领域,控制了40多家企业,从造船厂、机械厂到饮料厂。

犹太人在商场待了几千年,深知金融业的重要性。1919年,新沙宣公司在香港成立了第一家信托公司。1923年后,五家金融机构相继开业。

这五家金融机构的成立只是为了方便管理庞大的家族产业,但维克多对此并不满意。1930年,他成立了两家金融投资公司,将国内外商业巨头纳入他的商业联盟。依靠在金融领域的垄断地位,1940年,沙宣家族的财富增长了近40倍,达到50亿法国法郎。

在维克多的管理下,沙宣家族的资产一下子超过了老怡和英美烟草公司,他本人也成功成为上海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