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以“加强多元交流,促进合作共赢”为主题的2021中美公共外交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协办。活动邀请了来自中美两国政界、学界、商界、媒体界的3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和思想领袖,围绕“中美公共外交的作用、现状和未来发展”、“中美环境交流与碳中和愿景的共建”和“中美地方交流与经贸合作”三大主题展开讨论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伟教授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刘伟指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正处于快速变化的历史转折点。人类同在一个地球上,利益高度融合,相互依存,命运休戚与共。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享共赢,正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和战略选择对地区稳定和世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40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困难,但总体上保持向前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过去的事实证明,中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合作问题和深度的利益融合,这对双方都有好处,对双方都有伤害。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中美经贸合作,不仅将积极推动双边关系,也将惠及两国人民和全世界。
论坛主题演讲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闫主持。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邱;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名誉校长马克莱顿;朱光耀,原财政部副部长;美中商业理事会主席克雷格艾伦;外文局副局长、总编辑高安明;美国州立法领导基金会主席斯蒂芬里吉斯发表主旨演讲。专家们一致认为,中美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深入合作对全世界都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要在互信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坚持对话合作,恢复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确保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坦诚和多元的交流是稳定中美关系的重要一步
针对中美多元公共外交的作用、现状和未来发展,与会专家表示,现阶段公共外交在中美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从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看待中美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新闻学院教授王丽丽指出,坦诚、多元的交流是稳定中美关系的重要一步,既符合中美各自的国家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中美思想界也应该积极为中美决策者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太平洋国际政策理事会主席杰拉德格林进一步表示,在公共外交领域,也应关注中美在地方层面的关系。目前中美政府分歧较多,而在地方层面,合作多于反对。
清华大学施瓦茨曼学者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蓝雪高度肯定了公共外交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推进中美公共外交的策略。他说,我们应该采取包容各方的态度,接受更多的主体参与中美公共外交,努力开展对话和沟通
理;讲究手段的正当性;求同存异。中美两国经过前期恶性互动之后各方面交流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现在到了恢复交流和推动交流的时候。但也要认识到,目前单边努力都来自中国,公共外交不仅要靠单边努力,还应该重视多边和双边合作。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杰出学者、前副会长包道格建议中美两国在面临一些共同的议题时,可以通过举行多边会谈、面对面战略对话等形式缓解紧张状态,建立更多的信任措施和危机管控机制。
中美气候合作:“求同尊异”,重在行动
在专题二研讨环节,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气候变化是中美当前最重要的合作领域,实现碳中和愿景要依靠两国的共同努力。布鲁金斯学会气候变化研究项目主任大卫·维克多教授认为,气候变化或许是中美当前最重要的合作领域,一方面因为该领域有多年合作基础,另一方面因为两国需要新的合作模式重建信任。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不仅因为两国都是碳排放大国,更因为两国要成为全球化正面力量最突出的代表,带动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危机。中美两国目前需要争取国内民众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大力支持,让双方企业能够共享科技和投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教授则认为,在气候变化和公共外交方面,中美求同存异很难做到,应当坚持“求同尊异”,尊重对方的选择很重要,要承认大家共同的难处;中美都在努力,彼此要少批评、多表扬。中美气候变化合作可以走得更远,要让中美人民听到我们正确的声音,而不是媒体单一的负面报道。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指出,中美在气候合作上想要走得远,必须要增加互信,加强公共交流以促进多元化合作,回归科学和理性。更重要的是,需要从共识走向行动,不能只停留在联合声明的纸面上,不能只是相互指责,更重要的是找到现实路径和更优方案。
哈佛大学环境中心主任丹尼尔·施拉格针对中美气候变化合作,建议建立一个合作与竞争并存的融资和金融模式,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许勤华进一步指出,中美第三方市场合作应在绿色发展、融资等领域为提振世界经济、保护地球环境做出新贡献,同时引导双方企业开拓新市场。
良好的地方合作关系对中美关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青在中美地方交流与经贸合作的讨论环节中认为目前公共外交还需进一步努力,美国当前的对华经贸政策使得“以劳工为中心”的政策目标处于两难境地,而当前政策困境形成的原因也揭示了公共外交界努力的方向。
肯塔基州商务厅前厅长艾伦·柏思利对中美地方合作的前景表示非常乐观。他建议,中美地方交流应侧重于加强双边合作,侧重于年轻人之间的文化交流,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到中美的共识大于分歧,夯实双方合作的基础。实践证明,即使中美之间处于紧张局势,但是中美地方合作并没有中断,良好的地方合作关系会对国家间关系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这一环节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推动中美地方交流合作既要有全球的广阔视野,也要有地方的务实行动。要解决中美两国在国家安全和外交领域的分歧,积极开展合作,增加跨国公司在人才、技术交流层面的合作,包括气候、科技、中小企业、文化交流等方面,有意识地、设身处地地从对方角度看问题,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刁大明认为,过去40年中美地方交流呈现出三个特点:省州地方交流是中美关系的稳定器和基石,也是增长点和推动力;省州地方交流在向高政治领域发展;在分布上存在一些不均衡不对称。未来,中美省州地方应该以经济实力、经济合作为基础和支撑,扩展省州地方交流,以文化交流为抓手,提升省州交流的相互吸引度,以两国人民的参与为主线展开交流。
论坛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教授作闭幕致辞。她指出,中美合作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当前中美“竞争性合作”的时代,两国应当通过多元交流与对话,推进合作的意愿与空间,管控危机,寻求良性竞争,争取合作共赢,避免走向对抗。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中美两国的良好期望,才能造福于中美两国人民,造福于全球的和平与繁荣。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