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模式的概念 创业共享模式

创业几十年,写了几类方案,看了很多商业计划书。还有哪些我没见过的图案?我们在陌生的领域缺乏敬畏。我们总觉得自己见多识广,阅人无数,看了各种海量的BP,觉得商业上的一切都是相通的,觉得自己懂。比如分享领域的创业者们在谈论PPT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忍不住闪烁滴滴、mobike、ofo,以及各种分享的充电宝等。从而做一些简单的对比参考。最后,他们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听进去,仍然坚持原来的逻辑。有时候,我觉得小白更容易理解和认识一个新事物。

近十年流行的商业模式一般是C2C、B2B、B2C、C2C、O2O、P2P、数字营销、直销、新零售、直播、区块链、共享经济。绕来绕去,还是老样子,稍微有点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知道。事实上,我们很容易理解一个业务模型,但很难理解同一模型下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比如C端单车共享领域大家最担心的车辆损坏和丢失问题,B端共享领域可能不存在,这些差异只有小心翼翼地进入终端才能实现。

现在,也许大家的心态都是正确的,我们开始“普及”了。什么是分享?

文章首先要反驳一个自称(或被称为)“共享经济鼻祖”的女人,因为她提出了一个共享经济的公式:每个人都参与到产能过剩的共享平台中。

什么是“分享”?顾名思义,就是共享。既然都是共享的,就没必要花钱了。严格来说,“共享”就是免费。市场上的各种共享产品,哪个是免费的?所谓共享其实就是租赁,只是资本喜欢一些听起来“更高”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共享”这个词从自行车共享开始就流行了。融资需要包装是正常的。而罗宾蔡斯女士随便提出了一个“人人参与产能过剩的共享平台”的公式,算是鼻祖?

那么,真正的分享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其实各种分享无处不在。比如喜来登、希尔顿、Home Inn、7天连锁酒店,不完全符合罗宾蔡斯女士提出的“人人参与产能过剩的共享平台”的公式?按照这个逻辑,喜来登和希尔顿的客房和总统套房不都属于合租吗?没听过这些酒店老板说自己是“共享经济鼻祖”吗?放大来看,我们身边的各种名山大川都是真正的共享,不用花钱就能欣赏到你的眼睛。只是很多名山大川逐渐变成4A级、5A级景区,开始收费,共享慢慢变质。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共享几乎就是租赁的意思,租赁也有很多种形式,每一种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经营性租赁模式

经营租赁是指出租人将自有产品反复出租给不同承租人,承租人支付租金直至资产报废或淘汰的租赁模式。这种共享模式是出租人提供所有产品并设定租赁产品的单价,承租人申请租赁产品,到期全额返还并支付租金的商业模式。

融资性租赁模式

融资租赁是指本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相关的全部或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能会转移,也可能不会转移。融资租赁公司将以融资租赁的共享模式设立服务站。用户只需要支付产品价格的一部分,就可以获得产品的部分所有权和使用权。同时,用户要保证产品的使用效率应该超过,否则,融资租赁公司有权收回产品,当然,如果产品使用一定时间,它可以完全拥有产品的所有所有权。这种模式可以保证产品的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用户对固定资金的占用,既能帮助用户获得产品的使用权,又能获得产品的所有权。




循环共用模式


循环共用模式是指政府或大型连锁企业设立循环共用平台,用户可以在该平台申请产品的使用数量及时长,自取或利用平台将产品送至用户手中,产品可在A地使用,在B地或C地进行归还,并支付租金。




多方协作模式




多方协作是建立一个产品共享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注册方式成为该系统的会员,成为会员的多方用户可以将自己空闲的产品拿出来进行共享,每个用户如在银行存取款一般存取产品。当用户的产品使用频率比较低时,用户可以将产品存入共享系统,供需要的用户租用,收取一定比例的租赁费用;当用户的产品使用频率比较高时,可以取出当初存入的产品,供自己使用。




“互联网+”模式


“互联网+”是在多方协作共享模式的基础上,开发循环共用线上平台和APP,同时每个产品都植入芯片,该芯片可以记录该产品的基本信息、状态及定位,产品的拥有者可以像在网上银行存取款似的,存取自己的闲置产品,同时,用户也可在该平台上办理租用、归还事项,使用该平台可以完成产品的线上交换、租赁、售后回购等业务。由于此种模式是在多方协作共享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涉及的用户比较多,地理位置上来说也比较分散,“互联网+”共享模式可以全程监视产品状态及位置,利用其芯片更好的管理产品、提高效率、节约运维成本,更有利于发展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塑托邦”模式


取上述模式之精华,独树一帜,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循环共享服务。表面上看塑托邦也是搭建了一个平台,产品在A地使用,在B地或C地进行归还,但其中的运维又是另外一堂很深的课题,这已经属于商业机密范畴,恕难展开讨论。




回到前文提到的我们理解一种商业模式很容易,但要看懂相同模式下,不同领域的运用场景却很难,比如C端共享和B端共享的差异化,再比如B端共享在快销、电子、汽配、三农、原材料等不同行业的复杂使用场景等,把这些运维都彻底弄明白了,也许才是真正的读懂了某个项目。有人吐槽共享单车搞得“一地鸡毛”,可能是因为早期的创业者高估了国民素质,以及对投放地点缺乏精准调研等原因造成的,当及时调整了运维方式,市场上有些共享单车是越来越好了的。再看看共享充电宝,排名靠前的几个品牌收费不低,目前还挺滋润呢,更别说早就存在共享概念的各种酒店了。毋庸置疑,共享经济是一种值得倡导的环保经济。




在我们对某个事物缺乏深入了解的时候,很容易发出一些不在一个频道的担忧,比如,我们要求经营性租赁模式要和多方协作模式一样轻资产化;再比如我们把服务站(仓储网点)的投入问题放在循环共用模式上杞人忧天;又或是上下游供应链的利益关系及生存现状都没有搞清楚就天真的想把他们整合在一起。


再高大上的商业理论都是建立在以点带面的基础上的,没有点点滴滴的深入思考,如何支撑起一个伟大的宏图战略?深度不一样,看问题的维度自然也就不一样了,吃瓜群众认为淘宝、京东、拼多多,都是卖货的电商平台;键盘侠调侃淘宝是卖“义乌小商品”的,京东是卖“电子产品”的,拼多多是卖“假货”、“农产品”的,虽是戏言,至少还能有些区别。而一些偏远山区的爷爷奶奶辈,直接认为你们这些年轻人都是在外打工的,都是“同行”,才不管你是哪个行业的呢!“你给我谈共享?啥是共享?”(来源:塑托邦,作者: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