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十四五”期间全省残疾人事业现代化建设,省政府近日印发《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号文件,提出到2025年,浙江残疾人基本保障再次升级。到2035年,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全面优化。
《规划》很明显,“十四五”期间,浙江将提高残疾人的基本保障、照料和庇护、就业和创业能力.具体内容会和小布一起看~
就基本保障而言
进一步落实依靠家庭的残疾人按单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得到保障。加强医疗救助、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的互补衔接,保障患病残疾人家庭能够减轻医疗费用负担。
逐步扩大省内残疾人医疗保险补贴范围,加快残疾人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残疾人服务机构综合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
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覆盖面,完善自理能力评级方法。做好全市残疾人优惠便利交通,完善重度残疾人免费乘车政策。
照料和庇护
进一步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乡镇(街道)机构托养为主体、市县寄宿制学校专业托养为依托的残疾人托养服务网络,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居家服务等托养服务。
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确保所有市县(市)都建立公益性专业残疾人托养机构,每一个万人以上的镇(街道)、乡镇都建立标准化残疾人之家。
加强高校残疾人关爱庇护服务专业建设,完善准入奖励和补贴激励政策,鼓励相关专业毕业生从事残疾人关爱庇护服务。落实就业安置和激励政策,鼓励残疾人托养机构优先安置有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残疾人及其家庭。
就业和创业
实施低收入家庭残疾人首次就业和再就业,3年内获得的就业收入不能计入家庭收入,3年后给予1年逐步退休政策。
全面实施企业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激励制度。将未履行就业责任的残疾人按比例将用人单位的失信行为记入信用记录,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健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牵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常态化机制,适当放宽特殊岗位申请条件。省级党政机关、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至少安排一名残疾人就业,县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积极安排残疾人就业。
推进盲人按摩行业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盲人按摩机构稳定在1000家以上。支持残疾人从事新的就业和创业,如网络直播和家庭电子商务客户服务。
此外,支持雇主为残疾人开展工作技能培训,确保有培训需求的残疾人免费接受培训。每年有2万名残疾人接受培训。
在康复服务方面
探索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
。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和各地残疾人康复机构合作,强化康复学科专业建设,加大机构康复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和康复专业人才入职奖补等激励力度,每年培训康复专业人才600人次以上。
教育文体服务方面
扩大轻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覆盖面,全面实施“特教学校+卫星班”融合教育模式。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育一批融合教育名师名校长,培训医(康)教结合师资200名。
各地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项目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等,应充分考虑残疾人参与便利性。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全部建立盲人阅览室,配备盲文图书及阅读设备,设置无障碍放映点。培育县级以上残疾人声乐、舞蹈、书画、文学、摄影等人才共1000名以上。

建设省级残疾人文创和体育基地各20个。全力支持筹办2022年杭州亚残运会;备战2021年全国残运会、东京残奥会,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杭州亚残运会,2024年巴黎残奥会。
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
持续推进省市级无障碍社区建设,打造500个省级无障碍社区。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规范标准化工作,探索研究乡村旅游无障碍和乡镇无障碍地方标准。

推进交通设施、旅游景区、文化场馆、商圈、市场、公共体育场馆、医疗机构等公共场所无障碍服务大提升。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3万户以上。
智能化助残服务方面
发挥“数据跑腿”作用,优化办事流程,简化事项资料,推进助残服务非依申请自动办理。依托“浙里办”APP完善助残服务专区,推动助残服务向“网上办”“掌上办”转变。

推进残疾人证办理和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情况联网认证“跨省通办”等工作,努力构建集全周期服务“一件事”、精准化服务“一张表”、综合性服务“一个区”于一体的智慧助残服务模式,打造“1+X”助残服务机制升级版,确保惠残事项覆盖率达到100%、公共服务事项覆盖率达到90%。推进残疾人证与公共服务相关证照功能互通,实现智能化残疾人证换发工作全覆盖。加快打造残疾人电子证照应用场景,优化残疾人办事体验。
此外,《规划》还明确了浙江将扩大残疾人法律援助事项范围,培训残疾人维权工作人员2万人次以上。提升社会化助残服务,广泛开展“阳光助残”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注册志愿者达到5.5万人。强化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要求省级残联机关残疾人干部比例不低于15%等。
《规划》具体内容,一图读懂↓↓



来源: 浙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