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讯,冬至早上6点,武汉市江夏区胡俟街的市场刚刚开业,来自克农村的49岁村民刘桂英拖着一车刚开始下水的鲜鱼。在两个半小时内,500公斤的鱼卖完了。
从武汉农科院引进优良鱼种,每天科学检测水质,在水面铺设光伏板.刘桂英的鱼塘充满了“科技”。
(图为立在鱼塘水面上的大型光伏板。电在上面,鱼在下面游泳。110千瓦光伏板每年给村集体带来12万元收入。记者刘斌摄)
《渔光曲》,一首20世纪30年代的流行歌曲,唱的是旧社会贫苦渔民的艰苦生活:轻轻撒网,紧紧拉着绳子,在烟雾中辛苦劳作,等待鱼的踪迹。鱼很难捕获和出租,全世界的渔民都很穷.
如今,在克农村,“光伏鱼塘”顶发电、底养鱼,村民们唱起了新时代的《渔光曲》。
“所有的邻居都知道,我们农村养鱼科学,水质好。我们的鱼味道很甜,可以卖个好价钱。”刘桂英说。
2016年,武汉市机关管理局驻村扶贫队进入克农村时,这个近700人的村子只有200人居住,“空心化”严重。
“村民都很勤劳,不同的是现代技术和理念。”扶贫团队邀请农科院专家,帮助农民调整产品、学习技术、提高能效,帮助村民实现自我造血。
经过四年的攻坚,唐珂农村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变绿,大批中青年劳动力返乡创业。
稻田里养鱼又养虾
贫困户“三丰收”成了致富带头人
当他遇到陈金吾这个过去的贫困户时,他正坐在谷仓前数水稻产量。2016年,44岁的陈金武在城市里没有努力。当他带着债务回到村子时,他有点羞愧。当时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青壮年很少。扶贫队和村干部看中了年轻灵活的陈金武,想推荐他当致富带头人。
“我真的能做到吗?”陈金吾很没自信。当时农村产业单一,就是水稻种植,光靠种地很难脱贫。“老陈,你能行的。你有很多在外工作的经验,而且你是本地人。做得好,大家都跟着做!”扶贫队一再鼓励他。
在武汉市农科院专家的帮助下,陈金吾达鼓起勇气,在全村启动稻虾鱼生态套种。他用10亩地做“试点”:先养一批大虾,再种上市农科院开发的优质水稻品种“优品一号”,与农科院协商保价5元1斤,稻田周围挖的环形沟里养鱼。“别看三季稻变成一季稻,但一次可以有三个收成!”
米、虾、鱼共存,形成天然的食物链:鱼可以吃虾,虾可以吃稻田里的昆虫,它们的排泄物可以作为肥料,帮助水稻更好地生长。这种套种不仅经济附加值高,而且产品质量更可靠。
尝到甜头后,陈金武把“试点”的10亩地扩大到50亩,再流转150亩鱼塘。秋收期间,村民们看到美味的大米真的卖得很高,随着村里扶贫队的挨家挨户宣传,大家纷纷加入到虾、米、鱼的养殖队伍中。
市农科院水产所工程师谢德滨介绍,稻虾鱼生态套种是他们近年来开发的新模式,每年根据市场情况“定制”养殖方案。“今年虾市场不好,我们就少放虾苗,让每只虾长到一两只。”这样大虾可能是最好的
“如果不适合种地,就从农业机械化上想办法。”村里驻村工作队队长文德宏说,丁邦国家境贫寒,患有癫痫,孩子还在上学,全家人靠打零工挣钱。扶贫队不仅为爱人申请了医疗保险,还送老丁去学开农机,用贷款帮他买了一台收割机,帮农民收了一袋米和10元钱。“农业现代化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个村民都不能落下。”
ong>田埂上种果树“光伏鱼塘”上头发电下头养鱼
村民黄友平家的鱼塘水面上,架设着大片的光伏发电板。电在上头走,鱼在下头游。
“专家说要在水面上造光伏发电板。”身为党员,家里鱼塘又离高压线最近,黄友平第一个带头报名,这一年是2016年。
水面上的光伏板吸收阳光,可以起到给鱼塘遮阳、降温、减少水分蒸发的作用,喜阴的鱼虾生长得更好。110千瓦的光伏发电板,每年给村集体带来12万元的收入。
村民刘桂英夫妇在黄陂养猪16年,一年总能赚个十多万元。2016年,扶贫工作队进入科农村,村里情况渐渐向好,刘桂英夫妇决定返乡创业。
她咬牙拿出多年攒下的60余万元积蓄,流转120亩土地,购置鱼苗和增氧设备。“起初心里很没底,但还是决定相信来村里的专家。”
她从农科院买来的“先锋一号”大白刁和“先锋二号”莲花鳊,很快显现出其品种的优势:“大白刁市场售价高;莲花鳊比普通鳊鱼口感更好、长得更快、肉质更好,还易于运输。”
如何精准组合投喂?怎样均衡增氧?啥时候需要调控藻菌、防御鱼病?鱼塘如何排污……从专家那里学到技术后,她时时留心,搞不懂就找专家问个明白。
江夏区人大常委会湖泗街道工作委员会主任肖广斌介绍,今年,在村民支持下,养殖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农科院在科农村建起了沙塘鳢育种基地,成功培育出30万尾的鱼苗。“今年在几家试点,预计明年就能在全村推开,未来还能带动周边的其他村共同致富。”

(图为江夏区湖泗街科农村,村民在整理刚刚起网的鲜鱼。 记者史伟 摄)
田地和水面都有了产出,田埂也不能浪费。今年扶贫工作队请来市农科院林果所专家实地考察后,在田埂上种下了800棵柑橘。
前几日,专家王爱新到科农村回访,看到800棵果树全部存活下来,预计明年开始挂果,后年进入丰产期。按每棵果树产果15斤、每斤收购价约5元计算,预计能给村民增收5万余元。
地无一寸荒,四时有产出,就是如今科农村的真实写照。
90后小伙辞工
返乡“上大学”学好本事养鲈鱼
今年29岁的王雄威,刚结束了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一个阶段的课程,在水塘边帮父亲养鱼。
王雄威读完中专曾去东莞打工做模具。打工十年,他已经成为熟练工,每年年收入大约十万元,每年只在过年期间回家待上个十来天。
“小时候,看到父亲养鱼方式很粗放,都是靠天收,一旦翻塘一年就白干了,所以一心想出去闯闯。”直到2019年过年,王雄威在家多待了一阵,发现如今养鱼方式转变很大,收入也真不错。于是他下定决心,留在村里跟着父亲干。
今年,村干部又告诉王雄威,湖北省有个“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为乡村振兴培育人才,他满足申报条件。只要他愿意毕业后回乡服务,就能免费上大学。
“做梦都没想到,回乡还能上大学!”王雄威感慨,“搞养殖久了,还真发现光靠经验不够,得多学科技知识。”
从今年9月正式开学,他每个月都要上半个月的大学课程,还不时有专家和老师送教上门。“我家去年养鳜鱼,今年养鲈鱼,都是高附加值的品种,我最想学习的技术就是如何标准化养殖,大学还真让我受益匪浅。”
靠着每条8两的稳定品质,王雄威家的鲈鱼卖到白沙洲大市场很受欢迎,一年收益二三十万元。
这两年,像王雄威这样从科农村走出去的青壮年,不少陆续回到了村里。黄友平家两个儿子之前都在外做水电工,2016年后都回到村里。“村里发展好了,大有可为。一家人在一起生活,齐心协力比什么都强。”黄友平说。
这几年,黄友平家先是买了小挖机。后来小挖机不够用了,他家又购置了两台大挖机。开挖机,养100多亩鱼,黄友平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科农村党支部书记盛建军说,年轻人回乡,带回了见识和先进理念,村里的产业也就红火了!“常住村民从200人增加到近400人。过去稻田不要钱请人来种都请不到,现在每亩500元都租不到。”
(记者潘璐 刘元聪 周韧 王作晖)
【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