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朋友圈被即墨撤市设区的消息一扫而空。
然而,在她向我们走来之前,我们已经喊了一千遍了!
历史上辉煌了几千年的即墨府,再次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
进入主城区,即墨早就做好了准备。
在今年1月召开的即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即墨将“融入青岛”作为六大规划导向之一,提出未来五年是即墨全面融入青岛和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期。
“即墨未来发展必须强化融合理念,实现区域、生产城市、城乡和产业与青岛的融合联动。即墨可以成为支撑青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极。”即墨领导说。
民生是撤市设区首先要面对的“考题”。
那么,撤市设区能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什么呢?
1.老百姓福利待遇提高了,特别是在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教育和最低工资等方面,将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2. 公共服务配套等硬件设施更完善了。带来了学校、医院、公园、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高标准建设。人们将享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并享受更宜居的城市环境。同时,商场、超市、商业区等商业设施的升级改造,也将使广大市民享受到与主城媲美的购物环境。
3.城市规划建设上一个台阶。划区后,其发展上升到整个城市战略,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更高,道路更宽,街道更绿,公园更多。同时开发用地会有质的变化,获得更多的工业用地,房价也会相应上涨。
4.就业机会更多了。的分区将会带来大量的工商企业争相入驻,人民将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让大家再也不用担心在家里找不到工作。
随着即墨市行政区划的调整,山东省退出市(县)的人数再次扩大。这是2001年以来山东第10次“撤市(县)、撤区”。
从山东省撤市调区调区的实践来看,撤建制保留原有体制的过渡期是一种常见的模式。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同城同等待遇”?是不是要等三五年?
东营的做法是在两到四年内,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特殊照顾和安置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标准逐步调整到市辖区一级。
章丘区委书记刘天东曾表示,在保障民生方面,经过测算,章丘大部分地区已经赶上或超过了济南市民的待遇,落后的部分很快就会补齐。
即墨未来会是什么定位?
即墨素有“青岛后花园”之称,是青岛与韦偃的桥梁;汉初成为胶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朝在现址建城,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1898年,德国强行租借胶州湾,将青岛与即墨隔开。历史上,先有即墨,后有青岛。
《即墨市城市总体规划》:即墨市是国际先进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北方知名商业城市、山东半岛先进制造业基地、青岛都市圈北翼副中心城市。为加强即墨市与周边地区的轨道交通联系,规划了7号线、15号线、16号线。
1、即墨区将成为青岛第二大城区
/p>人口规模:即墨120万人,仅次于黄岛;
经济总量:即墨2016年GDP1180亿,仅次于黄岛居第二位;
教育科研:16所大学落户校区或研究院落户: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北航青岛校区、哈工大青岛科技、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同济大学青岛研究院、吉林大学青岛研究院暨海洋学院、德国赫姆霍兹-山东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
国字头研究机构:国家海洋实验室、国际深潜基地;
基础教育:山大附小、十九中、青岛二中国际校区;
产业项目:一汽大众华东基地、空客直升机项目。
2、2020年前,即墨和胶州终将被纳入青岛中心城区范围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显示,“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10万人以内。
目前青岛城区人口是500万左右,目前即墨城区人口60万左右,胶州城区人口50万左右,三者相加刚好超过600万;
要实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610万的目标,需要将胶州和即墨纳入的主城区的范围内;
而即墨作为“红黄蓝”三足之一,自身经济及科教实力不逊于主城区,只待与市区交通改善后,融入青岛主城区便是顺利成章了。
撤市设区对即墨意味着什么
撤市设区,受益最大的,当然就是即墨和即墨市民。
从郊区县市到主城区,从即墨市民到真正的青岛市民。
这不仅是对多年来,即墨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次认可和证明,也将在根本上,改变即墨长期以来对于青岛城区的附属地位。
在历史上辉煌了数千年之久的即墨府,又一次找到了属于他应有的位置。
从历史经验来看,撤市设区是提高城镇化率(特别是人的城镇化)的最直接手段。
此外,在破除行政壁垒撤市设区后,由于与主城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会更加完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交通等民生事项也将纳入城市管理,实现与主城区的逐步统一,社会保障体系会更加健全。
尤其是交通,变化将会很大。轻轨现在已经连接了市区和蓝谷,即墨和青岛市区的交通连接,将会有很大的改观。
所以,即墨的相关城区发展和建设,将迎来一次格局的调整和大发展时期。撤市设区之后,这种身份上的认可和心理上的接近,不仅将大大有利于即墨和现在的青岛主城区之间的交流,也会使即墨对外来人才的落户和就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当前,充满活力的蓝色硅谷,将会因为即墨的撤市设区,变得更加有吸引力。
即墨撤市设区对青岛意味着什么?
回顾青岛的过往,每一次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随之都会带来城市发展的一次飞跃。在青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三湾三城”的概念首次提出。
作为支撑青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极,东部湾区被纳入了大青岛的城市格局,对青岛和即墨都意义非凡。
时隔半年,即墨撤市设区成为现实,大青岛格局奏响时代发展更强音。当下的青岛,站在从未有过的广阔舞台之上。
对于青岛而言,无论从城市格局的塑造还是产业竞争力的谋划,都将呈现更高境界。
在1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上,青岛一直都是一座“半岛型”的城市,即便是在市政府东迁之后,发展也一直受限于东部城区。
2012年,青岛的城市规划确定了“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跳出原来只在胶州湾东岸做文章的束缚,形成东岸老城区和西岸、北岸新城区的“品”字状三城联动的格局。
在这个规划之下,青岛从东西两个城区真正扩张为三个核心城区,围绕着胶州湾,形成了一个大大的“Ω”形城市格局。这个Ω的形状,其实正是一座湾区城市的形象化表达。
从世界范围来看,横穿青岛市的北纬36度线,是一条“含金量”极高的线。过去200年间,这条线周围生长出了全球最著名的四大湾区城市:美国的旧金山和纽约、日本东京、韩国釜山。
而且,无论是拥有维多利亚湾的香港、依托东京湾布局的东京都市圈、围绕旧金山湾形成的旧金山城市群等世界级湾区都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只有跳出“半岛型”城市格局的困囿,拉开城市空间发展大框架,实现“半岛型”城市到“海湾型”城市的转变,才能真正为城市发展开辟出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所以,对于青岛这座半岛型的城市而言。要想完成从“岛城”到“湾城”的蝶变,胶州和即墨,则是这个Ω形状的世界级湾区城市发展的必备结构。
当前,我们这个Ω形状的城市结构,下面的两只脚,也就是东部城区和西海岸比较粗壮,而Ω的顶部,也就是胶州湾湾底的北部城区,由于刚刚发展,基础建设正在热火朝天的进行,还比较弱,尤其是人口比较稀少,所以,要想形成一个饱满有张力的Ω城区顶部,撑起整个湾区城市的大框架,北岸城区必须和即墨城区打通,在融合中快速生长壮大。
另外,现在,Ω城市结构的西北角,还存在胶州这个小缺口。这个缺口不补,湾区城市就缺了一角,整个三城联动的格局,就不会特别的顺畅。所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胶州市这个缺口肯定会补上。
而且,我们在最重要的交通骨架的打造方面,尤其是轨道交通,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旦联网成功,整个胶州湾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将会迸发出巨大的活力。
面对新形势,空间布局如何继续“破题”,是城市升级发展的关键所在。在青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三湾三城”的概念首次提出,令人眼前一亮:以胶州湾群为依托打造中心城区、以灵山湾群为依托打造西部湾城、以鳌山湾群为依托打造东部湾城,构筑海湾型城市新格局。
这是对市十一次党代会城市空间战略的全面“升级”。
每一次城市发展思维的变革,都会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巨大变化,随之会带来城市发展的一次飞跃。即墨陆域1780平方公里、海域2517平方公里、海岸线183公里,1033个村庄,120.2万户籍人口、30多万暂住人口……如今,即墨撤市设区让“大青岛”海湾型都市的城市格局进一步成为可能。
从整个世界湾区城市发展史的眼光来看,现在,湾区城市的生长已经进入“青岛时刻”,一个有着光明未来的世界级的湾区城市格局,正沿着胶州湾缓缓铺开,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