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在线-宁夏频道
人民网银川2月23日电(赵墨珍)“吃饺子,吃饺子,我的饺子都是团团圆圆的。”元宵节前,宁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傅昭娥正在给小孙子讲剪纸团圆的故事。
61岁的傅昭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的第三代传承人。她从6岁开始就和奶奶妈妈一起学习剪纸。“妈妈是村里的插花小姐。她逢年过节和大家结婚,用鸡蛋做红纸,剪几朵窗花,给村里的邻居送去美好的祝福。”在傅昭娥眼里,剪纸不仅是喜庆的装饰,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传递着幸福和希望。
孺子牛、拓荒牛、老牛、母牛、子牛.今年是牛年,傅昭娥创作了许多关于牛的作品,朴实无华,或古朴或雄伟。经过几十年的剪纸,傅兆娥涉猎的题材非常广泛,名家作品中的人物原型、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宁夏特色的景点等等,在她巧手之下都栩栩如生。
二女儿李继安是这个家庭剪纸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2009年大学毕业后,李继安回到宁夏创业,成立了一家文化创意公司,将母亲的剪纸艺术融入文化创意产品中。“贺卡、冰箱贴、钥匙扣等文化创意产品可以更贴近生活的媒介,传达剪纸艺术的风格和传统文化的内涵。”李继安说。
牛年春节期间,由李继安策划的剪纸动画《过年》大受追捧,并以8种语言在全球播放。短片由傅昭娥剪纸作品结合二维动画制作,讲述中国新年故事,传递辞旧迎新的祝福。
“《过年》的广泛传播,让我觉得一定要用现代理念把传统的‘非遗’文化传播得更广,把我们的福文化、孝文化、节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谈到未来的计划,李继安非常有信心。
虽然傅昭娥和李继安母女偶尔会因为剪纸的创新形式而产生分歧,但不变的是她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让剪纸文化发光。”母女俩异口同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