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老板说自己缺人才,找不到合适的人,却问手下人多不多。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他们为什么要离开你?估计这些老板都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否则,为什么还没有人可用?
其实这多半肯定是老板的错。否则,这个广阔的世界怎么会没有人才呢?
一、多疑的老板缺人用
古人说:“疑人不用,不疑人”,但我也同意“人若多疑,人当用”。这里的可疑是指公开怀疑,即公开监督,而不是暗中查岗。怀疑是指那些暗中暗访查岗的人。
疑神疑鬼的老板很难聚在一起,尤其是企业小,小企业资源不足的时候,和大企业不一样。大企业凝聚力强,能用制度、流程、标准规范人的行为和思想;小企业很难用系统控制人。他们用感情凝聚人心,赢得人心。这就需要少用怀疑,否则你会失去唯一的才能。
小企业需要管理,但更需要凝聚力。只有当人们团结起来,他们才能进一步谈论管理。尤其是在中国企业,中国人讲的更多是感情,而不是法律原则。所以,一个企业的发展,从“合理法”开始,再到“合理法”,再到“法律法”,这是阶段性的。千万不要听信老师的话,一知半解的抄着抄着,说企业一定要讲制度、讲规则、讲原则。
多疑的老板一般不喜欢公众监督。相反,他们会秘密地找一个自己相信的人来监督管理者的所作所为,然后听取被派去监督的人的汇报并相信。他不敢说,却在没有真正核实的情况下责怪经理。这引起了经理人的不满,觉得自己很委屈,我在前方打仗却得不到老板的信任,隔膜也当然从此开始,最后经理人心灰意冷,人才也容易离你而去!
通常这样的老板都有自己痛苦的经历,说一旦被蛇咬了,十年怕被绳子惊到。所以他们并不真正信任某个人,也没有真正把自己的权利交给某个人。频繁的电话检查和不定期的“暗访”,以及向员工询问经理的情况,都是偏执和不信任的表现。看到经理经常和员工一起出去吃饭,老板怀疑经理和员工是不是在一起挪用公款或者密谋什么;看到经理买了一辆好车,我觉得经理在采购方面一定很狡猾。
面对这样的老板,很多打工者总结了一个经验:惹不得,躲不起。还会有人用这么多疑的老板吗?
二、吝啬的老板缺人用
小气是大多数老板成功的法宝。大部分都是白手起家,都是在艰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存钱,积累每一分钱。即使他们今天很富有,也很难改变他们当年的特点。然而,吝啬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是成功的法宝,也是人们聚集的绊脚石。
作为一个现代企业,老板的首要任务是创业,但他应该学会如何分配利润。分不到利润的老板和自己拿水果的老板,现在还有谁愿意跟你斗?谈论理想和前景的时代可能已经成为过去式。金钱时代很难有什么吸引力,也很难唤起年轻人的心。你什么意思?年轻人感恩,需要正能量等等?很难引起年轻一代的共鸣,因为他们肩负着沉重的责任。没有钱,他们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养不起老人,养不起孩子。所以,如果让现代人跟你一起创业,仅仅用几个理想的词来说做事要看未来是没有效果的。
第一种有人总结出吝啬老板的三种类型:是对自己和别人吝啬的老板,第二种是对自己和别人吝啬的老板,第三种是对自己和别人吝啬的老板。前者,我相信绝对可以是“撒钱聚人”。我现在说的是后两种抠门老板,对别人抠门。这种老板很难聚集人,也很难有人和他一起创造伟大的事业。人来是为了利益,人去是为了利益,没有利益就不能早,人在臭的时候怎么聚在一起
utiaoimg.com/large/pgc-image/75e65e3515c345ce8cf1b18e5708e28d" />三、只看别人缺点的老板缺人用
任何人都有其优缺点,关健就是你如何看待和如何使用他而已。我们拿西游记里的唐僧做个例子。
有人总结说唐僧是中国礼教文化中温良恭俭让的典型代表。其正面意义是谦恭儒雅,温柔敦厚,忠贞笃诚,有君子之风;其负面影响是愚善固执,没有风险和危机意识,缺少应变能力。唐僧还是一种理性文化的代表,虽然文弱、愚执,但他的信念是坚定的,追求是恒定的,他代表着一种前进的方向。

唐僧一贯坚持“因为值得做,所以要做好做优”,是典型的完美型性格。这种性格类型的人比其他性格类型的人想得更多,往往着眼于长远的目标,所以总是能够从一个更高的层面看待问题。但是过分地追求完美,就转化为一种完美主义,对别人的工作永远不满意,还会因过分谨慎而变得优柔寡断。
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十全十美的,也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应于老板的性格,只不过我们要如何看待和利用而已。唐僧正是利用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三人的优缺点和结合自己本身的优劣势才能顺利地到达西天取回经典,成就了一番事业。假如唐僧只是看到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三人的缺点,那他只能是原地踏步,或半途而废,甭说是取经,就是在半路中就可能已经落入妖怪之手!

四、事必躬亲的老板缺人用
西游记里描写的是一个企业的管理典范,而三国演义则是记载了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典范。比如说诸葛孔明虽然是智慧的化身,然而最后却也自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难道真是这样吗?有人分析说,诸葛亮一生的失败不是因为其它,而是因为他处处谨顺,事事都事必躬亲,没有培养人才,最后落得一个“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悲哀局面。现代企业的竞争其实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品牌的竞争、价格的竞争、盈利模式的竞争、战略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就是巧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老板假如样样都事必躬亲,你就是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承受每天企业的种种繁琐工作。
事必躬亲型老板大概因为两个问题而缺人用:第一是不相信下属,不相信下属的能力和态度;第二是不敢授权,没有培养人才,怕别人分利。

延伸阅读一:老板病了,却要员工吃药,这是什么道理?
给大大小小的20多家企业提供了管理咨询服务,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当我们深入企业和管理层和员工访谈的时候,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客户满意关键是质量和交期。而影响质量和交期的可能是组织架构的不健全、流程的不通畅、标准的不统一等因素,而影响这些因素的根源,大部分都是老板,是老板的思维模式。
老板们当中不乏精明能干之人、不乏聪颖过人之人、不乏理想壮怀之人。可是,这些人却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即管理上的缺欠、思维上的缺欠。这种思维上的欠缺,让很多员工几乎都被劣质管理伤害过,包括你、我,也包括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在劣质的管理中,人的激情难以点燃、人的潜力难以发挥、人的活力难以迸发、人的事业难以成形!
变老板的思维模式,改变他看待人、看待事的方式,改变他们管理的思维模式,才能解决企业管理和发展的根源。

多数民营企业的通病(老板的通病):
1、对人:缺乏信任和授权,一人做事多人复核;
2、对事:发现问题,总找员工的问题,从来不问自己的管理系统如何;
3、成本:只要最便宜的,不要性价比最好的。
解决之道:
1、从人性上了解员工,真正的给与激励,哪怕是做秀也要做的真;
2、从系统和流程上,解决企业反复发生的不良事件,而不是强迫员工做的更好;
3、用工具,方法进行管理。比如成本核算、绩效管理等。
老板总以为是员工病了,给员工吃药,员工要不然就是有了抗药性,要不然就是被毒死。其实是老板病,可怕的是老板自己不知道。

延伸阅读二:吃不了老板的苦,又何必做老板?
老板都有一笔“血泪帐”。事实上,很多老板在日常生活方面,花钱不如职员潇洒,甚至被人说“抠门”,“做什么都要算帐”。其实老板长期生活在成本和利润之间,花一笔钱,自然而然就会细算,经营本来都要精打细算,何况当了老板,就等于是自己的长工,不管生意好不好,收入高不高,你都得扛着。
当一个老板,因为企业是自己的,开弓就没有回头箭,谁也不会因为你的生意不好就同情你,谦让你;该交的税要交,该付的工资不能不付,房租,水电,办公费等,一分也不能少,说穿了,大家都是在这个市场找饭吃,大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首先必须考虑自己,就像打麻将,既然你点炮时谁都不会可怜你,该你和牌,你也绝不会心慈手软。
在严酷的环境中,人最强烈的本能就是生存;老板在激烈的竞争中,唯一的选择就是赢利。
生意场上只有一条出路——赚钱!
作为老板,企业是你的,只要一天不关门,你就一天不能停止,到处找米下锅。今天有米,谁也不能保证永远有米,所以,老板即使赚了钱,也有危机感,没有赚钱,更是寝食不安,至于亏了本的,那彻骨的焦虑,外人怎么能够体验?

替人打工的,只要有本事,哪里找不到一碗饭吃?吃得饱就继续干,吃不饱,一走了之,炒你老板的鱿鱼。至于扔下来的是一个什么摊子,自有你老板收拾,管他屁事。
老板和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和责任心,永远都是没法相比的。企业的效益来自严格管理,严格管理的关键,就是有一个认真而刻苦的老板,你自己都喜欢睡懒觉,就别指望职员准时上班。
写在最后:
作为企业的掌舵人,你不仅要吃苦在前,生意还得亲自去做。生意上的大忌是隔袋买猫,隔山买牛,这一个“隔”字,就是问题的根源,最终都会出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