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四川省眉山市单玲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是一个丘陵县,人口只有16.8万。近年来,单玲农村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适龄青年男女谈婚论嫁,不问彩礼,不看房子,只问家里有多少棵树。
所谓“中国晚熟柑橘看四川,四川柑橘看眉山,眉山柑橘看单玲”,作为中国优质晚熟柑橘最早、最大的产区之一。近年来,单玲书写了“一树一业一富民”的乡村产业传奇,成为中国晚熟柑橘产业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2019年全县晚熟柑橘16万亩,创造产值近3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5100元,高出30%。在近日召开的2020年四川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单玲被评为全省首批10个乡村振兴先进县之一。
目前正是单玲“不知火”被大量上市的时候。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水果销售情况如何?记者走访发现,近年来,面对风起云涌的晚熟柑橘追逐者,一场行业突围战已经在单玲打响。
“不知火”还能火多久?
4月7日下午,单玲县县长黄秀航走进品多多直播间为《无知的火》带货,吸引近50万网友观看,一小时内卖出近2万公斤。截至当日17: 00,该平台在单玲销售“无知之火”超过25万公斤。
虽然已经做了充分的规划,但今年的“无名之火”地价首次跌破3元。“疫情导致的消费市场疲软,必然会对原产地的销售产生影响。今年,单玲将会很艰难。”单玲县委副书记王建祥告诉记者,早在2月13日,县委、县政府就以公开信的形式向全国柑橘经销商发出邀请,并启动了政府支持的线上销售活动。
“我就知道应该早点卖!”晚熟的柑橘市场,先涨后跌,让不愿意卖的农民后悔不已。但在单玲生态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波看来,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经过十几年的好时光,即使没有疫情,后来者也会继续跟进,‘不知火’的代价也会变得更加贴近百姓。这是必然趋势。”陈波说。
1998年,单玲从36根插条和4棵母树做起,包括陈波在内的15个果农种下了第一批“无知的火”。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单玲果农逐渐想通了“不知火”的关键。3月底上市的《我不知道火》和《我不和湖南、湖南竞争》,正好填补了夏季果上市前的空白,很快被市场认可。街头水果摊上流传着“我丑,但我清爽”的广告词。
“每年四月底五月初,“我不知道火”来袭,各种发财的消息就会在单玲农村流传:谁把果园卖了,给城里的孩子买了楼和车。”果农赵泽如告诉记者,在市场行情最好的时候,地价可以卖到9元/斤。保守估计,一亩产3000斤水果,2.7万元,一户轻松赚10万元。
火热的市场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仅2014-2017年,三年间四川柑橘扩种200万亩,年均扩种面积超过50万亩,其中大部分是高接引进的晚熟品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各地都在发展,并不缺乏强大的工商资本。
随着新开发产区的不断生产出菇,“不知如何着火”还能持续多久?记者调查发现,单玲多年来一直在为这一天做准备。
一场广泛参与的新品种储备竞赛
84岁的果树专家谭厚根被誉为单玲“橘子之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赣南—湘北—贵北”柑橘产业带的强势崛起,四川保持多年的柑橘产业优势逐渐丧失。价格大幅下跌,单玲种植脐橙的农民陷入产业发展困境。从县农业农村局退休的谭厚根,退休不休。经过反复调研走访,他以晚熟品种为主攻方向,带领一批有干劲、有思想的农户,从30多个品种中筛选出了“无知之火”等多个晚熟杂交柑橘品种。
“经历过红橙,
d="6585138912023287043" mention-index="0">椪柑、脐橙等多个品种的兴衰,危机意识早就刻在丹棱桔橙人的骨子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叶晓梅说,“不知火”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丹棱人在上一轮产业更迭的阵痛中,付出了长期艰苦的努力才发展起来的,因此丹棱从上到下对品种的更替兴衰都有深刻的认识。丹棱柑橘种植户对品种有多重视?“对一些重点选育的新品种,就是我们的农业农村局局长搭话问,农户都不会告诉她。”王建祥笑道。
与齐乐镇大林村柑橘种植户张可文一次短暂交谈,让记者有了切身体会。他缓慢而郑重地打开一个盒子,里面有几个柑橘,每一个都套着塑料薄膜。“这是媛红椪柑,是中柑所用血橙和椪柑杂交的品种,2017年引进;这是柑平,2016年引进,2019年初挂果,可惜固性物指标上不去……”张可文压低声音,透着神秘和兴奋。在他的果园里,种着30多种柑橘新品种、50余万株柑橘苗。
“任何一个品种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我们不能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但通过不断选育新品种储备新品种,就有可能把握住产业发展趋势,立于时代潮头。”多年的钻研学习,张可文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土专家”。
浓厚的民间品种选育氛围,再加上政府与中柑所、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深入合作,近年来,丹棱县筛选出了数个表现良好的桔橙新品种,其中,经过16年艰辛选育出的有性杂交实生繁育的桔橙新品种“大雅柑”就以丹棱标志性建筑“大雅堂”命名,丹棱也成为四川重要的柑橘苗木、桩头交易中心,牢牢占据了产业微笑曲线的一端。
王建祥告诉记者,为了将丹棱“桔橙之父”谭后根对品种的钻研精神传承下去,今年,丹棱将创建“谭后根工作室”,把官方和民间的柑橘专家集结起来,合力攻关,为丹棱桔橙产业的下一轮发力作好储备。
盯优势补短板促产业链全面升级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帮助“不知火”拓展市场,自2013年起,丹棱县委、县政府连续7年举办桔橙节,连续7年举办“不知火”种植技术大比武,连续7年带领农户和当地经销商赴成都、北京、上海、深圳举办推介会,陆续打开了成都、华北、华东、华南市场。
丹棱“不知火”的名气在业界逐渐传开了,但却一直没有成长起来一家叫得响的企业品牌。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丹棱以小农户为主的发展模式决定的,全县8万柑橘种植户16万亩晚熟柑橘,人均果园面积才2亩。”陈波认为,比起那些动辄数百亩上千亩投入的企业而言,目前丹棱最大的优势是以家庭为种植单位,劳动力成本更低,管理更精细,而最大的劣势在于缺乏理解消费者语言的专业人才,对接市场的能力弱。
2017年,丹棱成立国有平台公司——四川丹橙现代果业有限公司,着力推进引领丹棱“不知火”的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进程。“创建品牌的目的不是追求高利润,而是让产业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强,更加稳定可持续。”丹橙公司董事长敖翔表示,随着晚熟柑橘产业进入后半场,渠道和品牌的构建愈发迫切。
目前,丹橙公司已经基本构建起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在品种选育、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基地、电商孵化、品牌标识系统构建、商超对接等多个环节发力。
在丹棱,平均每2平方公里就有超过一家水果初加工企业,完善的产业分工和产业链条已经形成。“有经销商在外地买了果子,因为分拣包装不过关,不得不运到丹棱‘回炉’重来。”陈波告诉记者,熟练的产业工人、完备的产业链上下游产品,看起来不是核心竞争力,但后发区域要赶上来还是需要一个过程,这为丹棱产业升级又争取了时间。
继10年前将留树保鲜、生草栽培等关键技术攻克推广后,丹棱可没闲着:2015年,制订全国首个“不知火”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2016年,全面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2017年,果农开始采用双层套袋技术取代单层;2018年,全县采用水肥一体技术的果园面积达到2万亩;2019年,老果园改造工作正式启动。
2020年,丹棱又会有什么大手笔?王建祥透露,投资6000万元的中国晚熟柑橘大数据中心和规划面积达28平方公里的桔园新城已经在紧张进行中,这对丹棱桔橙产业占领产业高端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棵树,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其实,比起赞叹一棵树,树下劳作的人更值得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