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下没有家之前,包括黄帝、颛顼、隋、尧、舜在内的五帝,都把财富传下去。他们不把世界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把世界当作每个人的世界
所以我们在任用官员、选择接班人的时候,从来不任用有智慧的人,把德才作为用人最重要的前提。
只不过这个珍贵的贵族思想在传说中只传了五代,在大禹的儿子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之后,全家就从这里开始了
公共世界结束后,五帝人才的美德由来已久,但他们只能生活在传说中。今天就来说说舜的帝王之路。
生于民间的舜,在四方诸侯向尧推荐人才时,受到尧皇帝的器重和审判。是什么让这个舜在远方的邻居中出名?
那就是“孝顺”二字,对世间父母尽孝,哪怕其中一个不是真的有血缘关系,对世间兄弟恩爱,哪怕这个兄弟总想杀了他,瓜分他的财产,不念任何兄弟情。
即使顺唯一受人尊敬的亲生父亲也不是什么好毛病。据史料记载,舜的父亲被当地人称为“顾三”,意思是盲人老人
这个瞽叟出身贵族五代,是五帝第一个皇帝的第七个后代。不幸的是,他们都是平民。
总之,家里穷,前妻因病去世。当时舜还比较年轻,便娶了一个妻子。后一位妻子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名叫项,后来三人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这时,舜似乎被排除在外。
这三个人都想死给舜,但是舜每次都能死。虽然他不明白为什么,但舜的机智和坚韧让他安全地生活在这个亲人却胜过敌人的家。
每一次,顺的同父异母的大象虽然要因一点小错误受到惩罚,却受到父亲的青睐。相比之下,舜离家前似乎过着无聊的生活。
但是,舜一直坚持“欲杀之,不可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他们想杀他的时候,他们找不到舜,当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舜总是在他身边。
每一天都是诚实和尊重的,我从来没有松懈过。因此,舜孝的好名声在他年轻时就广为流传。当然,这也传到了姚的耳朵里。
尧看中了舜,但仅仅凭借这一点还不足以成为皇帝,所以尧对舜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原本的计划是观察几年,但大意的时间过去了二十年。
姚七十多岁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个想法。经过二十年的调查,姚为什么不愿意放下自己的怜悯?还是姚对舜的考验太严格。
当然,第一个考验是考察姚如何管理家庭。如果他能很好地管理家庭,他仍然会有这种潜力。
tyle="font-size:15px;">你不会以为修身齐家那么容易吧,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更何况尧为了考验舜,直接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下嫁给了舜,看看他该怎么办?
本来一娶俩夫人,肯定十分的快活,可是一山容不下二虎,更何况是两只母老虎,就算曾经是亲姐妹,但男人只有一个,为了争宠,会反目成仇,这很正常。
但是舜家的这两位夫人,在舜不偏不倚的照顾之下反倒是更加的亲睦。舜带着两人去到妫水边居住,教她们勤俭持家和恪守妇道。
两位本来高贵的女子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帝王的女儿就选择怠慢舜的家人,反倒是和舜一样恭敬友爱,这倒是赢得了街里邻居很多人的赞不绝口。

尧很满意他得到的关于舜的消息,但考察远没有结束,他接着又派遣了九名男子跟随着舜,来利用自己的亲信观察舜的行为。
舜无论是在历山耕种,还是在雷泽捕鱼,以及在黄河岸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各种家具,还在负夏做过生意,他所到之处,民众都是礼让有加,都不会应为一点小事而发生争端
而且当地的人无论是制作陶器,家具都是十分的精美,也没有粗制滥造的残次品。这让看在眼里的九个人打心眼里敬重舜和其为人处世。

从九个人的口中得知舜表现的如此出色,尧一高兴就大方的赏赐了舜不少好东西,例如一把琴和一些用细葛布做成的衣服,还让人给他盖了粮仓,给了他一批牛羊。
尧心里面蛮欣慰的,因为这个人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只有有影响力的人才会有可能领导大家。
但舜不明不白的就这样被尧暗中考察了这么多年,他一点都浑然不知,不知道自己正在一步一步走向帝王之路。
当然这些还不够,尧开始给舜正式发布任务了,让他去民间去群众中去宣扬人伦的重要性,让人们明白伦理,并受到教化。那么经过舜的努力,在一般百姓身上,也看见了他们品格的改变。

看到舜确实能在民间办点事,这就是等同于未来的领导人在基层得到了足够多的锻炼,是时候可以往上升迁了,先到政府部门工作,一步一步靠近中央领导。
舜接过这个任命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向尧承诺“我一定会尽他最大的努力”。结果他果真不食言,将四方诸侯之间的关系处理的分外的融洽不说,还平定了四个比较凶恶的氏族,将他们安排到了边境去对付更加凶猛暴恶的敌人,抵御外敌,以恶制恶。
那么经过了这些考验的舜让尧看见了他的品德他的才干,可以当得上一个好的领导者,但是还不行的是一位好的帝王,必须了解他所管理的国土和国土上承载的自然资源,那些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危害,又有哪些可以利用?

于是接到又一个新任务的舜,出发了,踏上了看遍国土河山的艰苦之路。途中遇上了特大的暴风雨。
除了人设的考验,还有天道的考验,这特大暴雨给舜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但是舜并没有因为天气极为恶劣而萌生退缩之意,相反舜一鼓作气勇往直前,最后克服了千难险阻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看到舜还能完好无损的平安归来,尧甚为满意和欣慰,他终于可以卸下重担,让位于贤者,给这个智慧勇敢勤劳朴素又有治理才能的中年人一个好的机会
让他能够在合适的位置上施展才华。舜敬谢不敏还是抵不过尧的一意孤行,所以只能顶着代理天子的名号做着管理国家的实事。

因为在舜的心目中,可能自己还不足以成为帝王,这一颗谦虚的心一直保持到活了将近120岁高寿的前帝王尧寿终正寝还没有发生改变,在像儿子一样服孝三年之后,又把王位赶紧还给了尧的儿子——丹朱。
结果一个奇异的现象发生了,丹朱并没有像舜一样获得大家的认可,舜都躲到了南河的南岸,还是抵挡不住民众们的热情,诸侯前来觐见
有了纷争的民众也来找舜解决,歌功颂德的也一直在歌颂舜,舜这边门庭若市,反观丹朱那边门可罗雀。
这一次,舜也许被感动了,直呼“这是天意啊!”接受了帝位,成为天子,改国号为虞。也真是知子莫若父,应证了尧的那句话“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