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这篇博士论文发给你之前,我走了很长的路,吃了很多苦。”“在这条路上,信念很简单。读完书,再出去过一辈子。”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起热议。回顾艰难的求学之路,作者走出小山村,与命运抗争的故事让无数网友潸然泪下。
随后,中科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确认作者为黄博士,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致谢》,作者提到自己的亲戚朋友相继去世,贫穷让他左右为难。然而,“想出山”的信念让他不顾重重风雨勇往直前。“变穷了,变强了,再也不会掉天上去了。”虽然他生活在黑暗中,但他活得很光明。
更让人感动的是,从这个山区走出来的少年线,用简单平淡的语气描述了这个困境。他不仅被生活打败,还期望回报社会。“如果你能做点什么让别人过上更好的生活,那我这辈子都赚到了。”“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做一件伟大的工作,但我们仍然同情草和树。”看到生活的真相后,我们赞美他的理想之光和热爱生活的品格。有人说他是自强之星的代表,也有人说他写苦难诗。正是这些发光的信念,让成千上万像千千黄郭萍博士这样的学生,汇聚成我们心中的“后浪”。
值得注意的是,黄在回复网友时表示:“作为众多走出大山的学生之一,我受益于国家、政府、学校、社会、老师和爱心人士的帮助.我今天可以走了。”可以说,贫困生之所以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离不开他们个人的奋斗精神,也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在表扬黄的同时,也要呼吁进一步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扶持措施,让更多的黄能够摆脱生活的艰辛,不断提高。
如今,“两免一补”等各种配套政策越来越完善。从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到普通本科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可通过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生原籍信用助学贷款等多种渠道获得资助。国家还实施了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有针对性地招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地区)学生,引导鼓励学生毕业后回贫困地区就业、创业、服务。在学前教育、普通高中等没有国家全额资助的教育领域,社会慈善组织和爱心人士也在发挥着互补作用。
贫困生能实现理想生活吗?一个“贵子”能从蜗居里出来吗?黄的例子告诉我们,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努力让贫困学生的人生道路更好、更稳定,是当前中国努力的方向。当前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切实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是每个人都能拿到一手“好牌”,但要把这款游戏玩好,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这个机会来自个人“不放弃”的奋斗,来自国家和社会“不抛弃”的努力。
不抛弃,不放弃。让我们一起加油吧!(评论员张伟)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