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农村办厂暴利项目 创业农村空白市场

在偏远农村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着资金匮乏、产业空白、人才空白的“贫白”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前天,作者林海通过今日头条收到了湖北省秭归县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发来的消息,称自己刚在偏远落后的山区农村定居,对如何振兴乡村不知所措。

据驻村第一书记介绍,他居住的村子平均海拔约1100米,常住人口400多人。村里大部分是老人,大部分是单身男性。行业多为小农单打独斗,民风不太好,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的主要产业是种植玉米和土豆,农民自己养猪。因为水资源匮乏,干部群众因饮水问题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他在村里面临的解决这些问题的任务是艰巨的。在这样的村庄,我们应该如何振兴农村?

偏远农村,同样有机会实现产业振兴!我有5大理由!

在我看来,偏远山区的农村在从事乡村振兴的时候,他们的产业发展也可以实现产业振兴,只要他们的思维脱离了村庄,他们善于利用互联网工具,撬动外部资本和人才的优势,内外结合把自己的“劣势”变成“优势”,一点一点争取当地政府和外界的支持!

1、偏远农村,远离工业污染。从市场来看,其自然条件和环境更符合现代都市人的心理需求,非常适合从事绿色生态产业。

2.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虽然很多残存的农耕技能落后,但由于缺乏规模化经营,更容易形成市场特征和产业分化。

3.互联网工具可以拉近偏远农村和大城市的距离;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项目和业务推广,不再封锁偏远山区的信息;如今,农村的交通和物流条件已经逐渐打开了偏远农村和城市的供需联系。

4.农民的庭院式小农经济可以通过集体经济升级。当生产标准化,质量得到集中控制时,它也可以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工业项目。

5.一村一品在村里有大规模的产品基础之前是无法实现的。可以在村里挖掘出几个特色产业,讲好品牌故事,做好产品样品和标准,然后边做血边向外拓展,更有保障。

这个“一穷二白”的湖北偏远小村,乡村振兴到底该咋搞?笔者林海,有一个“借鸡生蛋”的大胆想法,可分5步来落地。

这个湖北的村子,按照作者林海的说法,只要我们深入挖掘,分析村子里的各种资源条件,如果我们沿着以下几个方向去探索,还是有机会取得巨大成就的。

第1步,当地单身留守男人不是很多么?何不直接将该村策划打造成“光棍村”IP。

在村里寻找思想开放、学习能力强、头脑灵活的年轻人,把他们培养成自媒体人,通过讲述村里的“学士创业和生活”,打造独特的村IP。先讲好故事,获得外界关注,获得业务流量。

第2步,充分挖掘村里的农副初加工传统手艺人,以农户自家园子、村内空置学校、其他闲置场所等搞农副初加工及特色小吃。

由于村里水资源匮乏,不可能搞特色农业等大型产业项目。由于村里原有的农民农业主要以种植玉米和土豆为主,所以主要以这类产业为主,做绿色食品或未来可以预包装的特色小吃的初加工。

看看村里是不是知道怎么做土豆淀粉,土豆粉丝,土豆片干,玉米淀粉,土豆锅巴,

pan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3176441" qid="6548759872098276622" mention-index="0">玉米锅巴等传统手艺的农民;如果实在没有这类人才,就在网上搜寻找这类加工传统工艺素材,找几个能干会做一手好菜的农民办个研发班,来一起学习研究。


该类初加工农副及小吃产品,可结合本村自然环境定位于走绿色健康、特色小吃路线。培养几个对此类小项目感兴趣的农民,合适的机会申请点创业扶持或贴息贷款资金做启动资金,弄两台小型的适合家庭用的机器前期作坊式来研发产品。把产品做好,再图下一步。


第3步,将村里“光棍”IP和产品紧密结合起来。注册成立村里的农民合作社或集体企业,一边讲故事,一边创业,打造村里具有特色IP和产品的“一村一品”。


做好IP和产品,结合起来设计特色包装,申请商标及知识产权,成立村里的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民按专业特长进行分组分类。种绿色玉米的编一个小组、种绿色土豆的编一个小组、搞自媒体和直播的编一个小组、搞初加工及小吃工艺的编一个小组,各小组选专业组长负责组织生产。


内外结合,动员村里在外的年轻人帮助宣传老家农村,加大该村在外的影响力。同步,努力争取当地政府的扶持,解决村里自来水或者蓄水池等水源问题。


第4步,村里若不适合搞规模化产业,可“借鸡生蛋”拉出去搞!


因为地理偏远、水资源条件差、人才缺乏及农村建设用地审批等困难,该计划想在本村要走向规模估计会比较困难。在以上三步实现后,可申请立项,将村集体企业的主要战场搬进乡村镇上或县城工业区,申请食品加工厂项目扶持或对外股权融资。


村里需要持续讲好故事、做好基地后勤,找专业策划公司打造“光棍村创业”文化,加强营销宣传,提升品牌价值。同时,提升产品加工技术,编制自己的产品工艺文件。到这一步,再号召年轻人回村参与集体企业经营管理,就不会再缺人才。


如果办村集体的食品加工厂项目失败,可拿村集体企业的商标及知识产权找外部食品加工厂“贴牌生产”或者拿土地和知识产权等参与入股别的企业!这是实现“借鸡生蛋”最简单的办法。


第5步,继续“借鸡生蛋”在其他条件好的村建立绿色土豆、玉米种植基地,带动全镇或全县产业发展。


若成功走向这一步,还可以组织村里懂点传统厨艺的农民,直接进城开村集体的“土豆小吃店”、“玉米小吃店”,最后招商加盟……自己原来的村可延伸创业体验、农耕体验、农旅结合等项目,通过互联网宣传,将自己的特色产品卖出去,再为当地引流客人来体验偏远山区的再为村里增加收益。


以上5个步骤若顺利实现,该村的集体经济产值上亿并不是梦。那时村集体有钱了,再回过头来搞村里的文化振兴、宜居环境等其他方面……


本篇完。本文作者林海,仅仅根据湖北一个条件非常差的偏远村落,结合自己多年的企业战略规划及项目策划经验而提供一些新的方向探索,目的在于抛砖引玉,拓展思路。切记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具体落地需要就当地的各种资源条件进行深入调研,才能进行完整的乡村振兴项目落地策划。


本文原创始发于今日头条“林海讲三农”,本文图片来自头条素材库。作者林海,实名何国荣!欢迎一起讨论!林海讲三农,为三农创业及乡村振兴讲真话、讲新思路,喜欢就关注!


作者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