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全球成功女性创业者,投资人睡女创业者

骂了雷军一个多小时,把他的衬衫弄湿的投资人是谁?

雷军可能没有想到,他在8月10日晚发表的年度演讲引发的最热烈的讨论,不是他自己的感悟,也不是三年内拿下世界第一的宏伟目标,更不是三年后终于更新换代的旗舰级新MIX产品,而是股价低迷时投资者被骂成小学生的往事。

雷军爆料后不久,有业内人士指出,训斥雷军的投资人是马云的妻子张颖。然而,就在今天早上,雷军驳斥了这个谣言。在小米提供的雷军朋友圈图片中,雷军表示:“我和张颖是朋友,昨晚演讲的投资话题和她无关。网上的谣言就是谣言。”一个爆料的人还说他“昨晚喝多了”,新闻内容只是一个“笑话”。

外界很好奇这个批评雷军的投资人是谁,但小米没有透露,显然他不愿意“曝光”这个投资人。以小米目前的股价,如果投资者不在低点“割肉”,还是相当赚钱的。雷军在讲话中提到了这件往事,这只是一种“追忆往事”。然而,这个生动的细节也反映了近十年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过程中,国内手机行业与投资者之间“相爱相杀”的复杂关系。

多轮融资成就小米的快速成长,每轮融资都是创业企业与投资人的博弈

小米成立前,拥有财务自由的雷军主要是投资人。在看到移动互联网的巨大机遇后,雷军亲自成立了小米,他的主要身份再次从投资人转变为企业家。经过2011年的两轮密集融资,小米在随后的四年里保持了每年融资一次的节奏,估值也快速上升。在小米的投资人名单中,包括淡马锡、高通、晨星资本、顺威资本、祁鸣创投等众多知名机构。

通过多轮融资,初创企业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弹药”,还可以从投资者那里获得更多金钱买不到的资源。比如高通投资小米后,小米在获得高通芯片供应上优势更大,从而能够多次推出高通旗舰芯片。2015年加入小米、现任小米集团总裁的王翔也来自投资方高通。在跳槽之前,王翔在高通的最高职位是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

而接受投资的初创企业也并非没有成本。除了被投资人数下跌超过一小时的风险,被投资企业付出的主要代价是股权稀释——。在极端情况下,也可能是控制权的丧失。

通过设立专门的投票机制,以雷军为主的创始团队在股权不断稀释的同时,能够牢牢掌握公司的控制权。但股权稀释意味着创始团队未来上市或被收购时能够获得的财务回报将相应减少。

因此,创业公司的融资过程也是创业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复杂博弈。发售多少股?还能从投资者那里获得哪些资源?你愿意从投资者那里接受多少控制权?等等。

可以说,小米的快速成长是借助多轮融资实现的,但每一次融资都充满了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


拒绝软银曾让小米痛失全胜机会,接受阿里曾让魅族自乱阵脚


然而,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靠着融资一路做大做强的小米,也不是没有在融资上吃过亏,而且是大亏。在小米的官方传记《一往无前》中,2014年的这次融资,甚至被认为是小米随后跌入低谷的转折点。


当时,俄罗斯投资机构DST的尤里·米纳尔愿意给出小米500亿美元估值,领投11亿美元。而软银的孙正义虽然只愿意给出450亿美元的估值,并要至少10%的股份,但是加上其他投资机构后,可以给小米融资70亿美元。雷军本来准备接受软银的投资,但有高管提出,“现在让过多的资金进场,几乎等于将可预见的胜利果实莫名分享”,小米最终接受了DST的融资——虽然融资额更少,但估值更高,股权稀释的程度也更低。


然而,让小米没有料到的是,小米在手机市场并没有什么“可预见的胜利果实”。随着华为在高端市场的异军突起,以及OPPO、vivo在线下渠道的深耕,加上华为分出线上品牌荣耀以牵制小米,小米在线上市场的优势顿时相形见绌,不仅市场份额节节下降,连出货量也陷入低迷,高端市场更是吃力,给公司的盈利能力带来巨大阴影。


《一往无前》中指出,雷军事后复盘,如果当时小米接受来自软银和其他投资者的共计70亿美元的注资,它将有机会通过“不讲理”的战略亏损,招募到更多顶尖行业人才,在几年之内结束激烈的行业竞争。


但是这一战略决策的失误,让小米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最终,在2018年,小米带着遗憾,走上了二级市场。


如果说小米错失软银只是让公司失去了在手机市场大获全胜的机会的话,那么接受阿里的投资,则是让魅族自乱阵脚、快速坠落的关键因素。


在诞生初期,魅族手机是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中“小而美”的代表。彼时,市场集中度不高,“山寨”手机丛生,魅族手机凭借其技术积淀和用户体验,很快脱颖而出。先后推出的M8、M9、MX、MX2、MX3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


分析普遍认为,魅族脚步的失控,开始于2015年初阿里巴巴注入的5.9亿美元投资。钱包鼓起来的魅族开始急速扩张,频频发布新品、营销造势。2016年,魅族的“机海战术”达到了夸张的程度:一年开12场发布会,发布14款产品,还邀请了十几位歌手前来助阵。但高端产品的乏力、中低端产品线的混乱,让2016年的销量增长只有200万台。


2018年7月,魅族创始人黄章曾在魅族论坛中表示:“有了资本后的经营团队也比较膨胀,我很难插手。做得好也可以,做不好就只能我来了。”然而,黄章请来的高级经理人,也并没有如愿让魅族在高端机型上有任何突破。大势已去的魅族,市场占有率早就跌入1%以下,彻底失去了翻身的机会。


上市远非与投资人关系的终点,手机业务的低利润长期困扰小米


2018年7月9日上午,港交所内小米高管一字排开,中间是一面比人还高的铜锣——这是为了迎接港股“同股不同权”第一股小米集团而特制的。容光焕发的雷军拿起裹着红绸的木槌,鸣响了小米上市的大锣。不过,上市之后许久,小米的股价没能如雷军所言“让投资者赚一倍”,而是持续下跌。到2019年9月份,甚至一度低至8.28港元/股,相比于17港元的发行价,跌幅过半。


股价的下跌,在此次雷军的演讲中提及,那位投资人把雷军当小学生一样训了一个多小时,雷军当时衬衫都湿了。其实,随着上市的脚步越发临近,彼时各方透露的小米估值就开始滑落:从风传的2000亿美元,到投行预测的1000亿美元,再到承销商给出的750亿-850亿美元,直到最终上市时锁定为539亿美元,不仅低于此前550亿美元的估值底线,距离其接受融资时的450亿美元也没有高出太多。


2018年,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年景。国内热钱退却,中美贸易争端开启,但是小米还是闷头在香港上了市。同期上市的,还有美团等多家新经济企业。选择在市场低点上市,除了在“资本寒冬”融得宝贵资金之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也在于,此前多轮融资中的投资者,早已在焦急地等待退出。


对于不少早期投资者而言,即便是股价腰斩,也依然有的赚。只是苦了那些参与“打新”的投资者,望着腰斩的股价,迟迟等不来解套。小米作为国产手机主要厂商中唯一一家上市企业,相比于华为、OPPO、vivo等友商,更多了投资者压力这一重考验。


上市并非与投资者关系的终点。长期低迷的股价,让雷军“特别不愿意见投资者”。小米最核心的手机业务,长期以来既没有华为的高端优势,也没有vivo、OPPO的渠道优势,线上市场的红海,让小米手机业务的利润十分有限。不过,小米的股价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部分国产手机厂商共同的问题:出货量大,但利润微薄。


正如华为消费业务软件部副总裁杨海松曾指出的,在智能手机市场中,苹果市场份额为13%,但是却拿走了接近66%的市场利润。中国及其他厂商市场份额高达67%,却仅分摊17%的利润,“具体到每个品牌,实际利润率少得可怜”。


华为“退潮”给其他国产厂商带来机会,围绕高端市场的战局仍在继续


直到2020年7月10日,小米股价终于迎来了转机,时隔几乎整整两年后,小米才终于一度冲上17港元。2021年1月4日,小米股票收盘价34港元,雷军当初“让投资者赚一倍”的豪言,也终于实现了。


小米股价的回升,一方面来自其经历住疫情考验、手机出货量稳步上升,另一方面也来自其在国外市场的长期耕耘已经开始起效。据雷军介绍,小米手机市占率已经在全球22个国家登顶。不过,不少投资者都不讳言的是,小米受到资本市场的看好,与华为受到美国方面制裁、手机业务持续衰退不无关系。华为手机留下的高端市场空间,让包括小米在内的国产厂商有了新一轮挑战的机会。


8月10日晚间,雷军在演讲之外,还发布了其旗舰系列MIX的新机MIX 4。这是2018年MIX 3发布近三年之后,小米在这个高端定位产品线上首次更新量产机型(不含今年春季推出的折叠屏手机MIX FOLD)。该机型起售价格4999元,最高售价6299元。这一定价已经深入华为P系列和Mate系列的腹地。


MIX系列的低迷乃至“停更”,也被外界认为是小米在高端手机市场上难以取得突破的表现之一。小米MIX系列的第一代产品在业内率先采用了全面屏设计,曾一度帮助小米获得部分高端市场用户的认可。但随后发布的数代产品表现则不尽如人意。2018年的MIX 3采用的复杂滑盖设计增加了机身复杂性和厚度,市场表现不佳。2019年发布的MIX Alpha最终甚至没能量产。


从2020年开始,小米开始在小米10小米11等数字系列上采取高端化策略,取得一定成果。据雷军在发布会上透露,小米10全系列的销量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577万台。


但是,想要吃掉华为留下的空间的厂商,不止小米一家。按照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业务负责人余承东的说法,华为留下的高端市场,国内主要被苹果吃下,国外市场也在被苹果、三星和国产厂商争夺。


今年,OPPO和vivo持续更新的旗舰产品,也纷纷用上高通旗下的旗舰芯片。而从华为拆分出来的荣耀,即将在8月12日正式发布其独立后的首款高端机型Magic 3。据悉,Magic 3在研发团队和供应链上,与原先的华为旗舰手机产品均有不少重合。当年被华为拿来阻击小米的荣耀,未来是否会再度阻止小米向高端市场的扩张脚步,也未可知。国产手机厂商向高端市场的冲击,仍在继续。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许诺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