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系的同学,——,金融和商业系列课程,可能对你没有帮助,但是如果你有其他意见,请补充。谢谢你。
我们脑海中往往会有一个顿悟,一个创业的“好主意”,然后就停不下来了。我们可能会觉得,告诉别人的时候怕不被理解,甚至说出来怕被创意抄袭。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立即将这种模式投入运营,并立即占据风头,纳斯达克很快就会上市。
但是你有多少可靠的想法呢?如何判断一个创业想法是否可靠,存在哪些风险?
在这里可以应用商业基本四维分析框架——成本与收益、需求与竞争
收入和成本的差异决定了这是否可以做到;需求和竞争是成本和收益的决定性因素。当然,这只是一个外在要素,个人创业的其他要素与商业模式本身无关,请暂时按下。说白了,今天就来说说最好的时间和地点。
比如大学周边的印刷厂能做吗,大一新生开学能卖日用品吗?
打印店分析框架列表如下:
收入:打印收入
成本:固定成本:打印机、店铺装修;流动成本:人工成本、租金、打印耗材
需求:覆盖的大学生人数*大学生人均印刷需求
竞争:周围有多少打印店、打印机和价格。
利润:根据以上信息计算利润-成本(也可以添加个性化的计算方式,比如可能会用到你的打印机,店铺可能不需要装修,学生会跟你签了独家协议,店铺还卖冰淇淋等。)
难点:需求评估和单店市场份额评估
日常生活用品临时用品分析框架清单如下:
收入:预计市场份额*总市场需求*利润率
成本:固定成本:日用品运输成本、摊位租金、人工成本;当前成本:生活用品
需求:新生人数*新生人均生活必需品消费
竞争:围绕同一品类商品销售多少个相同的日用品摊位,业务品类的利润率
利润:收入-成本(这里需要考虑我们经营的品类的数量和需求,以及我们经营的品类的利润率)
当然,有了框架,只是贴近现实,并不等于现实。也需要真实的市场经验来做出判断,也与团队运营效率密切相关,比如用户体验、营销策略等。
当然,这个分析框架并不局限于小企业行为的分析(因为往往这些行为不需要分析,拍脑袋和严谨分析的结果可能是一样的)。更多的是面对复杂问题时,如何剥开茧,透过现象看本质。
比如乐视、mobike、拼多多、P2P,这些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都可以用这个基本的分析框架简单计算。
我们可以看到,乐视的问题在于,其主要产品手机和电视已经进入竞争激烈的市场。以低于运营成本的价格打价格战,不可持续地为市场玩烧钱游戏;虽然看起来总营收很高(因为杀死竞争对手已经抢占了市场份额),但总营收的“利润率”极低,利润率低甚至为负的商业模式注定难以为继;所以乐视只有两个结果:1。杀死同细分市场的其他手机厂商和电视厂商,大幅增加市场份额,形成垄断后将价格提升到合理水平,即先做市场份额,再做利润率;2.被同阶段其他手机厂商和电视厂商扼杀。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很明显这个故事正在走向第二个结局,因为乐视的价格低于同行,但在一款产品差异化的手机上却无法生效。其他厂商,如OV华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可以挂上免战牌,进行差异化定价,让乐视的降价双刃剑失效,伤了自己。乐视电视也是如此,被乐视用来创业。曾经,中国市场的电视机售价低于成本价。虽然电视是一个差异化小,经不起价格战的产品,但是TCL、康佳、长虹等老牌厂商有一个很大的事业,能比乐视忍得更好,最后把这个年轻自大的家伙打死。
Mobike、拼多多、P2P金融都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分析,甚至可以帮助别人找到一条与众不同的可行路线……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