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杨星汇
“嘿!”面团打到案板上,甩、揉、拉几下,一块面团在韩海明手里就变成了薄薄的腊面。
腊面细到可以穿针,让人惊呼。
他话不多,但看起来很能干。韩海明是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80后拉面中的佼佼者。
韩海明正在表演“华龙腊面”的技法。何星辉
拉面表演的地方是位于化隆县的青海省拉面扶贫产业培训服务中心。这里有一个特别的房间,——拉面客厅。设备齐全,虽然不大,却连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华龙拉面人。
“老师傅”韩海明经常被邀请到直播间,通过网络直播传授拉面技艺。
化隆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这里山川幽深,自然条件恶劣。曾经,土壤和水的一边不能养活另一边。
上世纪80年代末,华龙拉面第一代人不甘贫穷落后,收拾行囊,带着一个炉子和几张桌子在拉面创业。从此,华龙腊面人走出了山门。
2001年,高中毕业的韩海明离开家乡,和叔叔一起去了上海。没有任何技能,韩海明从跑一个大厅开始就很艰难。从经营户、糕点师到店长、老板,是拉面大部分员工的成长之路。韩海明也不例外。学了拉面手艺后,他慢慢攒下了开拉面店的本钱。
第一家博物馆开业7个月后,收入约50万元,是韩海明从拉面淘来的“第一桶金”。他满怀信心,接连开了第二家和第三家店.七年间,韩海明在上海开的店越来越多,逐渐形成规模。
一次偶然的机会,韩海明发现桂林的拉面店并不多,于是把事业又转到了桂林,干了9年。
直到2018年,在外打拼了18年的韩海明回国创业。在华龙,很多像他一样的人住在别墅里,靠做拉面过着好日子。他说:“无论我离开多远、多长时间,家乡都是我最深切的牵挂。”
韩海明正在表演“华龙腊面”的技法。何星辉
相比于“面条一代”的粗放式发展,韩海明对华龙腊面的理解更为清晰。
与兰州拉面相比,华龙拉面有明显的优势和劣势。一方面,华龙拉面总是“入乡随俗”,会根据当地的饮食文化做出适合当地口味的拉面。因此,华龙拉面馆几乎开了火。另一方面,华龙拉面在品牌展示方面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尴尬的情况是,由于在市场上缺乏知名度,一些华龙拉面店打出兰州拉面的招牌来吸引顾客。
品牌升级势在必行。2010年,韩海明创立了自己的华龙拉面连锁品牌——麦之盾,全面升级管理和服务。为了在网上赶快车,他还与多家外卖平台合作,甚至走进直播间,用“互联网”拓展华龙拉面的营销模式。
如今,韩海明已在上海、天津、广西等地开设了17家连锁店,年收入超百万元。
如果说华龙拉面是“面条一代”的一碗“脱贫面”,那么在韩海明这样的“面条二代”眼中,华龙拉面已经是一碗“发家致富面”了。这让华龙县看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拉面经济,体现了当地人最朴素的思想,也因此成为全县、海东市共建的扶贫产业。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化隆县采取资金扶持、技能培训、升级改造、跟踪服务等一系列措施,打造了以“拉面扶贫”为引领的劳动力扶贫新模式,拉面产业由此成为全县第一大产业,脱贫攻坚
华龙官方数据显示,全县13万脱贫人口中,有9万人通过拉面脱贫,真正实现了“一人拉面,全家脱贫”。目前,化隆县共有11万人在全国280个大中城市开设了1.7万家拉面店,实现总产值近百亿元,拉面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