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杨龙科技有限公司CEO王群龙向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中心送上了绣有“用心做实事,服务企业,温暖人心”的横幅和感谢信,表达了一位企业家对职能部门帮助创业的真诚感谢。
“80后”企业家王群龙是标准的理工类学生,创业非常谨慎。“产品不发布,我就不开公司。”辩证来看,谨慎的态度虽然可以降低创业者的风险,但也可能让创业者错失良机。但依托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所属的中国(上海)企业家公共培训基地的平台资源优势,王群龙“审慎”的创业模式获得了成功。
有商机有成果,他动了二次创业的念头
2016年,王群龙在同济大学实验室担任助理研究员。他工作了两年,很苦恼:实验室的研发工作每天都是一样的东西,枯燥乏味;一项新技术的诞生需要很长时间,研发进展缓慢。
为了改变现状,他把目光投向了硕士论文,思考把它变成商业项目的可能性。在取得导师同意后,王群龙拿着自己研发的“高效室内有害气体吸附材料”项目,向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申请资助,成功创办了公司。有害气体吸附材料满足市场解决装修污染的需求。大规模生产后,公司很快获得了利润。他第一次创业的成功坚定了他运用所学创业的决心。
2019年,王群龙继续攻读物理化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R&D与碳基纳米制氧材料产业化”,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那一年,该公司的业务与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部相连。该部门负责人告诉王群龙,高原地区的氧气产品体积大、效率低、易造成污染,需要升级,但苦于缺乏合适的便携式制氧机的开发经验。想到这与自己的课题不谋而合,王群龙动了二次创业的念头。
王群龙的审慎精神刻在骨子里。商机摆在他面前,但他没有头脑发热,立即筹集资金做项目。“兄弟姐妹见得太多,渴望自费创业,但连产品的边缘都没摸到,资金链断了。”吸取了过去的教训,王群龙决心等产品成型,等项目成熟,再考虑开新公司。
入驻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化解试制难题
当时王群龙只是在制氧膜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如何让这项技术成为制氧机,他缺乏相关的组装技术和定制设备。在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周斌的推荐下,他申请入驻中国(上海)企业家公共培训基地电工电子实验试制平台。他对平台提供的免费公共测试环境、R&D设备和全面服务感到惊喜。
一个产品的开发需要经过很多过程,比如设计、选材、开模、试制、测试等。而且每一步都不能断。制氧机开发初期,电气电子实验试用平台帮助王群龙与平台毕业的机械外壳设计团队对接,双方合作完成产品尺寸设计。刚开始还好好的,后来开模的事情,麻烦来了。
“如果你在实体行业创业,开发机械设备,一半以上的人会‘死’在模具上。”据王群龙介绍,以我们身边的创业者为例,开一个小仪器平均成本高达50万元,一次都不会成功。开模失败意味着钱会直接浪费掉。打开制氧机样机的费用从50万元到80元不等
此时,电气电子实验试用平台跟踪服务团队的司志良老师,凭借丰富的硬件开发经验,建议王群龙使用3D打印制作产品的初始模型,并帮助联系专业团队配合他完成3D打印的初始产品外壳。前前后后换了10多次,最终产品被带去开模,原型诞生了!原来几十万元的费用只需交2万元就能结算!
“安排平台对接的工程师真的很优秀!”在制氧机的电路开发中,王群龙对提供技术指导的工程师大加赞赏。制氧机的原理是吸入空气,净化氧气,通风使氧气通过机器内的电路。王群龙只说清了气路,却对电路一头雾水,而来自平台合作管理方的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
开发中心工程师完美解决了电路设计的问题。制氧机的维修保护也是个麻烦事,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机器一旦坏了,需要逐个元器件去检查,维保成本会变得很高,同类型的进口制氧机一年维保费用在2000到4000元。电子电工平台建议王群龙把制氧机做成模块化的设计,即把主体机器拆解成一个个小模块,内部配上相应的传感器,一旦气压、电流发生了变化,传感器就能立马模块化响应,然后直接进行模块替换,大大降低了维保成本。
电子电工实验试制平台还为制氧机的产品测试省了不少钱。一般来说,硬件产品在市场上做数据报告测试的单价在万元左右,耗时还特别长,需要两个星期到一个月才能出报告。“入驻平台期间,我们上午预约,下午就出结果了,还能同时做很多组测试,同步进行优化。”王群龙如是说。
宝藏基地打造了完整的创业服务链
借助于电子电工平台的强大资源,仅1年不到的时间,第一代“氧多乐制氧机”就顺利开发完成,整个过程比原先预估的缩短了3到6个月,成本节省了至少50万元。
“氧多乐制氧机”重量轻、体积小、流量大、续航时间长、严苛环境适应性好,不仅成本为国外进口便携设备的十分之一,寿命和性能更超过了进口设备,有效打破了日本、欧美国家对这个领域的垄断地位。

目前,王群龙的创业项目成功落地、迅速壮大,组建了10人的研发团队,建立了自己的生产车间,创业仅两年就实现盈利,在人社部门对口扶贫合作的举荐下,正积极拓展,将产品运用到西藏、云南等地。
他的成功,成为平台助推创业“上海模式”的一个典型案例;他的经历,也是众多平台创业者创业故事的缩影。可以说,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也是增强创业者创业活力的“制氧机”!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对于初创公司,各地都出台了扶持政策,激励企业快速成长。而对于有创业想法、有创新模式、有先进技术,却仍旧是“0”的创业者而言,传统的创业帮扶远远不够。免费的场地支持和补贴奖励能节省一些成本,但创业从“0”到“1”的过程中,高额的实验试制成本,产品研发生产面临的技术难题,创业团队的组建与创业行动的落实,才是横亘在从“0”到“1”创业路上的高山。
大水漫灌式的帮扶或单纯靠创业者自己杀出重围所要付出的成本太过高昂,只有帮助创业者将想法、模式、技术实际落地,走过了初期的黑暗,才能赋予他们高度的自信从“1”走向“∞”。退一步说,哪怕失败了,损失也不会高昂到打击到创业者东山再起的自信和底气。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正是一个切实解决创业从“0”到“1”难题的“宝藏基地”。
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于2010年建成运营,是首个国家级公益性创业者实训服务平台,具有“产品实验试制”“创业能力实训”“综合创业孵化”三大核心功能,形成了“能力实训—实验试制—孵化落地”的完整创业服务链。
王群龙入驻的就是其中的产品实验试制平台。这也是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创业孵化基地的独特功能定位,由政府投入创新产品实验试制所需的设施设备和环境配套,委托第三方专业技术机构开展运营管理,为正踌躇于从“0”到“1”阶段的意向创业青年大学生团队提供公益性的产品试制与创业能力提升服务。
11年来,中国(上海)创业者实训基地三大实验试制平台已累计帮扶入驻创业团队3527家,提供产品实验试制服务23.83万次,帮助初创团队降低初创成本2.89亿元,开展创业指导服务85万人次,在培育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创业者能力、优化创业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平台帮扶后,创业成功率达到45.7%,带动就业14622人。
如今,从中国(上海)创业者实训基地毕业的创业企业中已有新眼光、微瑞思创、华之邦、复享科技、理坚信息等5家公司成功上市,诞生于此的樊登读书会、人人美剧等也已成为知名企业。助推创业者从“0”到“1”,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以骄人的成绩描绘着在上海创业的美好图景。
来源:作者:管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