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18人力资源日。首先我想告诉各位HR们,你们辛苦了!在这个为你准备的特别节日里,边肖将解读被误解的外包,呈现超实用的干货素材,希望能帮助提升招聘质量和效率。一起看看吧
网上聊的外包指什么?
外包作为一种新的就业模式,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它顺应了VUCA时代企业敏捷响应的大趋势,方便企业储备核心资源,打包非核心业务,交给外部市场优秀的专业承包商运营,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提高核心竞争力。
外包属于不规范劳动关系的范畴,丰富了用工形式,三方受益匪浅。然而,由于发展迅速,相关的秩序和规则也逐渐被规范,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互联网上对外包的相关吐槽
【外包员工聊天室】
一些外包员工没有门禁卡,拿水果时会被盯着看。
如果你这么在意工作卡和月饼,你可以提升自己。
快递员路过,羡慕你的白领
外卖是最难的,每天都有大量外卖退出.
来自微博、贴吧等。
目前外包已进驻各行各业,而不同的外包却各有各的困扰。市面上外包大约可分为两类,从事技术岗或职能岗脑力劳动的白领、从事密集型体力劳动的蓝领;按照岗位内容来看,可分为劳动力与技术组合的外包、人力资源职能外包、单纯劳动力外包等。技术和职能类更关心归属感、上升空间层面,密集型体力类更关注基本的人身安全保障和薪水福利的规范化。[1]
为什么外包被污名化?
外包一般按照工作任务或工作成果结算,由第三方自行安排员工和进行管理,并承担用工责任;而劳务派遣,结算方式按照劳动者“人头数”来算服务费,员工在用工方的工作场所劳动,接受用工方的指挥与监督。
外包员工与用人单位更像是弱管理的合作伙伴关系,虽然与用人单位的员工福利、晋升体系等关系不大,会让外包员工有情绪,但较之一些在法律边缘游走试探的劳务派遣,情况还算可以理解。
当前饱受争议的“外包”,大概率指的是市面上不规范的劳务派遣,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权益,还使得用工单位承担了过多劳动管理义务以及较大的用工风险。具体如何看待呢?
-不缴/少缴五险一金?[2]
原因很多,可能是承包方为节省成本设置的条件,是否缴纳/按照什么基数缴纳五险一金,员工在其中属于弱者地位,只能选择是否接受或者离开;可能是用工形式的灵活化,比如用劳务派遣(租赁)、平台共享用工、兼职、众包、注册加盟制等来规避社保个税等的缴纳...
-用人单位不负责任?
观念层面,更灵活的用工形式的接受度有待提高;在同情弱者思维下,用人单位被期待表现更多责任。一旦外包员工出现工伤等意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能首先考虑成本拿出外包合同说事,但企业即使被证明存在可不承担责任的空间,事件一旦发酵出来也容易被舆论指责。
-外包公司擅长钻空子?[3]
在实际操作中,法律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强制规定较少,虽然2008年《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务派遣对劳动者“同工同酬、员工过错退回方式”等作了明确规定,但相关市场规范和监管层面等仍需加强。
对用人单位而言,供应商的选择很重要,如何避免出现“假外包、真派遣”,更多合规性问题需要思考。因此,用人单位一定要做好审查工作,从供应商的专业化程度、业内口碑、荣誉奖项、成功案例等多方面指标进行考量。[4]

HR干货丨818人力资源日,聊聊“外包”
接下来聊聊科锐国际的外包服务及优势。外包主要可分为岗位外包和业务外包。岗位外包可分为灵活用工、人事外包、RPO等,业务外包则分为生产外包、仓储外包、其他业务外包等。此种用工方式,一方面对外包员工的薪资、社保、保险、福利等遵循健全制度执行,另一方面显著助力用人单位降本增效,做到了避风险而不避责任。[5]

企业需不断发展敏捷能力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比如采取更灵活的用工形式,才能做到顺势而为、灵活转向。
参考资料
[1]《1000万骑手之外,你不知道的外包员工》郭照川
[2]杨镇煌. 论我国企业劳务外包的法律风险[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000(004):42-48,54.
[3]李淑芹. 劳动合同法中劳务外包与劳务派遣的区别——兼论"假外包,真派遣"的法律风险[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2期):74-80.
[4]石修礼. 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管理及风险防范[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 000(001):26-27.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