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武汉4月5日电(记者潘家秀子)2020年是湖北历史上不平凡、艰难又难忘的一年。湖北作为全国疫情最严重、控制时间最长、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省份,在危机中孕育新机器,在变局中开新局。面对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冲击,湖北全省上下保持“大战”状态和“大考”作风,努力“自己走”,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疫后重振、加快经济复苏的重要举措。
近日,“樱花再开,——疫情过后”,全国网络媒体湖北巡访团深入宜昌、潜江,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湖北营商环境的“升级版”,展现了一个从互联网大火中重生、蔓延全球的美丽迷人的湖北。
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邓村乡茶旅融合的发展新路
走在湖北宜昌登村乡,“三峡茶旅小镇”犹如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中。前山云舍木屋度假酒店、星级游泳池、茶餐厅、茶园步道等旅游设施,以登村乡传统茶文化为主题,依山而建,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邓村乡是全国唯一的乡镇级“中国名茶之乡”,被誉为“世界茶旅之乡”、“世界茶树生长黄金坐标、万里茶道之源”、“世界优质绿茶核心产区”。据了解,邓村乡茶叶生产面积8.8万亩,人均茶园面积3亩。2020年干茶年产量1.38万吨,销售收入5.96亿元。茶叶生产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区的40%和50%,是宜昌市夷陵区“巨都茶乡”建设中“茶乡”的主阵地。
三峡茶旅小镇项目依托登村乡万亩生态茶园和大老岭两大核心资源,立足登村村辉煌繁荣的茶史。是集茶游田园综合体、高山民俗度假区、杨康避暑山庄为一体的特色小镇。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下一步,登村乡将继续立足生态茶山、厚植发展优势,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推动茶旅融合深入发展,依托山水资源、生态优势和政策支持,发展健康经济,打造成优强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山区特色小镇经济圈,打造乡村振兴新模式,优化文化旅游营商环境。
审批许可30分钟办结!宜昌“店小二”优化营商改革新举 激发市场活力
为进一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有效解决“快准入、慢运营”“准入后不准运营”等问题,宜昌市在全市各县市全面推行“先发证后核验、证照同步”改革,打造市场监管领域审批“快车道”。通过再造审批流程,将食品经营许可证、小餐饮经营许可证、食品生产加工车间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五类行政审批事项由“先核后证”改为“先证后核”。
"那天早上我交了材料,当场拿到了营业执照."粮油店老板朱念斌从高新区综合受理窗口领取了一张包含食品经营许可证信息的营业执照,耗时30分钟。朱念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拿到了店里的“身份证”就打来了“没想到”。
从去年10月份开始,这项改革在宜昌市所有县市开展,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潜江市大力推进 “互联网+小龙虾”行动计划 绘就“龙虾经济”大产业
近年来,随着宵夜文化的不断发展,小龙虾以其价格低廉、风味独特而风靡全国。小龙虾的美味众所周知。
,食客每吃掉的10只小龙虾中有5只产自湖北,而其中3只便产自潜江。为畅通龙虾销售渠道,近年来,潜江市大力推进 “互联网+小龙虾”行动计划,构建区域一体化、内外一体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小龙虾产业发展新格局。建立了虾谷 360、京东潜江馆等网上交易平台,依托潜网集团,建成了目前全国最大的小龙虾专业交易市场——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目前,该交易中心入驻大小商户600家,聚集了2万余虾商、虾农、分拣工、打包工在此就业,日均交易量最高峰达1500吨。2020年面对疫情,交易中心全年交易量仍能突破17万吨,交易额突破70亿元。

据了解,潜江龙虾采取“稻虾共作”的生态高效生产模式,使得一田双收、粮渔双赢,极大地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循环农业、高效农业的生动实践,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
潜江虾稻共作面积达85万亩,潜江市熊口镇作为潜江“虾稻共作”的核心区,全镇有近万人从事虾稻特色产品的种养、冷链物流、加工、餐饮等创业、就业,拥有赵脑村、瞄场村2万余亩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赵脑村村支书、“绿途虾稻共作”合作社理事长赵常洪表示:“发展虾稻共作,每年可收两季虾一季稻,土地产能大幅提高。村里靠养虾这个产业带动了村民整体脱贫致富,整体达到了耕地增加、土地增产、农民增收、集体增效的效果。”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