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药生物产业因其反周期、抗风险的特点,日益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2018年4月,港交所实施新政,允许无利可图的医药生物企业申请在香港主板上市。2019年6月,科创板开板,医学生物再次成为重点支撑产业。其非盈利、上市等包容性制度,给创新医药等医药生物企业带来了巨大吸引力。
截至目前,科创板开板已有一年多时间。在此期间,医药生物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的情况如何?
39家公司上市科创板
据统计,自2019年6月科创板开板以来,截至2020年11月30日,已有197家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其中,39家公司属于医药生物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板已成为我国医药生物上市最主流的选择。
截至目前,在主板上市的医药生物企业有151家,在创业板上市的有89家,在中小板上市的有76家,在科创板上市的有39家。
科技创新板现有公司数量似乎最少。但如果将上市时间限定在科创板开板后一年以上,在此期间,将仅有5家医药生物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在主板上市的仅有7家。相比之下,科创板上市的40家公司数量远超其他平台。
在此期间,科创板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企业IPO数量第二、IPO融资金额第三的细分市场。
为什么这么多医药生物企业聚集在科创板?
一方面,科创板强调科技创新属性和“硬科技导向”,这自然与医药生物企业的产业属性相一致。
另一方面,科创板允许无利可图的企业上市,特别是第五套上市标准被认为是专门为医药生物企业制定的。
今年1月,泽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688266)在科创板上市,成为第一家采用第五套标准的企业,也是第一家尚未盈利的科创板企业。今年8月,“明星疫苗股”康希诺-U(688185)成功上市。由于疫苗产品尚未商业化,近三年不仅未能盈利,还累计亏损3亿元,但仍颇受资本青睐。
此外,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估值通常较高。以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原创制药公司Microcore Bio为例,其发行价为20.43元/股。但上市首日高开500%,开盘价125元/股,收盘价95.31元/股,涨幅366.52%。
以上特点共同形成强大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医药生物企业渴望在科创板“报考”。
医疗器械服务公司占据半壁江山
作为医药生物领域的上市公司,各个细分赛道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从细分来看,科创板上市的39家医药生物公司中,医疗器械服务公司21家,生物制品公司8家,化学制药公司10家。
不难看出,医疗器械服务公司占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一半以上。
数据来源:同花顺
事实上,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起步晚于医药制造,上市企业少于医药制造企业。而且,高端医疗器械
疗器械领域发生124起融资事件,占比21.75%。那么,为何医疗器械服务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数占比如此之高?
药物研发存在周期长、风险高、资金投入大的特点,相比之下,医疗器械无论是在研发方面还是变现方面,周期都更短。鉴于IPO是资本退出的一大重要途径,医疗器械公司在科创板上的活跃表现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近年医疗器械行业在政策支持下规模增长较快,也加剧了这种现象。
根据同花顺数据统计,截至11月30日,这21家科创板上市医疗器械服务公司的平均市值达127.0亿元。其中,市值超过300亿的仅圣湘生物(688289)1家,市值在200亿-300亿间的有海尔生物(688139)、南微医学(688029)2家,市值在100亿-200亿间的有7家,其余11家公司市值在100亿以下。
值得一提的是,科创板并未出现市值超高型医疗器械公司,最高的圣湘生物市值为424.76亿元,在A股上市公司中排名第17。而医疗器械第一股迈瑞医疗的市值达到4116.45亿元,相当于圣湘生物的近十倍。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化学制药类公司中。化学制药公司中,科创板市值最高的企业为复旦张江(688505),市值达212.9亿元。而行业龙头恒瑞医药(600276)市值达4635.93亿元,相当于复旦张江的21.8倍。
在生物制品类公司中,科创板市值最高的企业为华熙生物(688363),为710.8亿元。而行业龙头智飞生物(300122)的市值为1931.2亿元,两者未拉开数量级的差距。
“A+H”或成医药生物公司上市优选
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今年有多个港股上市的医药生物企业登陆科创板,成为“A+H”股。
6月19日,复旦张江(688505)正式登陆科创板。7月15日,君实生物-U(688180)也顺利在科创板上市交易。8月13日,“疫苗第一股”康希诺-U(688185)同样登陆科创板。
除此以外,还有已完成港股上市的创新药企计划上市科创板,如百济神州(06160);以及已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计划上市港股,如百奥泰-U(688177)。
两地上市企业密集出现,这是什么缘故?
对此,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分析道,原因有三:“1.两地上市面向的投资者更多,融资更快,容易获得更好估值。2.两地上市,有利于分散融资风险,提高投资人信心。3.有助于形成外汇储备,方便企业并购收购。”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H股对创新企业的接受度较高,对企业盈利没有具体要求,且对融资用途监管相对灵活与宽松,创新药企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业绩表现欠佳,因而很适合到H股挂牌;而A股的市盈率较高,容易让企业得到较高的估值、较多的融资和付出较少的代价,也有利于凝聚资源来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登陆A股也是很好的选择。如果创新药企可以同时在两地挂牌,形成‘A+H’架构,则可以综合获取两地资本市场优点的同时,还能整体上提升股票流动性,无论对于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还是股价维护都是有好处的。”
此外,专家于文龙认为,这与制药企业的特点有关:“制药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研发。研发是耗资巨大的,像天士力公司研究中药已经研究8年了,还在亏损状态,因此投入资金巨大。如果在一个市场上多次定向增发做吞金兽的行为,会导致市场印象不好,采用A+H的话,轮换增发还是有弹性机制和余地的。”
总体来看,科创板设立以来,医药生物企业在其中焕发出了较强的活力。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将有更多的医药生物企业被吸引,未来它们在市场上的表现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