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
民营经济遇到产业变革,广大中小企业如何顺势而为,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技术创新!这是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给出的答案。
10月18日至19日,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以下简称“青年科协”)在温州举行。本次峰会将以线上线下融合、境内外互动的方式进行。来自12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科技组织的近800名科学家、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在12位诺贝尔奖和沃尔夫奖获得者以及113位中外院士的带领下,齐聚一堂,交流科学探索经验,搭建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
“以科技点燃新动能,作为温州“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中的重要载体,青年科协不仅是全球“智慧大脑”的盛会,更是技术创新的支点,煽动温州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温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好好回答创新卷。温州致力于为科学家、企业家、风险投资家打通“三业融合”通道,赋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引进培养、科技人才引进教育、重大项目引进、优化营商环境……温州聚焦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大罗山周边科技创新走廊创新主阵地,用心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聚焦瓯江实验室筹建,着力开辟政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发展路径。
“峰”至沓来 世界级峰会缘何落户温州
“屏对屏”“面对面”,来自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的75个创业项目轮番出现在云端,蠢蠢欲动.10月19日18时至21时,2020年大学生创业世界杯全球总决赛首次离开丹麦,在中国温州落地。国内外青年人才见证了这场创业创新的盛宴。
创新对温州来说并不陌生。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伴随改革成长”、“敢为天下先”的温州,在传统轻工制造业中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以其独特的“温州模式”享誉全国。
在私人资本和活跃的私营企业激增的背后,当新兴技术席卷全球时,隐藏的担忧正在到来。资源禀赋不足,产业结构单一,核心技术匮乏……温州传统制造业不再繁荣。有经济学家认为温州民营经济“先跑先累”,但也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感。俗话说,平均每27人拥有一家民营企业的温州,继续以科学冒险的精神寻找突破机会,从创新、金融、人才等方面积极振兴实体经济。
补创新短板,温州市委全会作出《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先后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大会,落实30项“科技新政策”,充分释放了依靠创新和人才创新驱动发展的信号。近年来,全市上下全力打造浙南科技城,持续、系统、全面抓好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
积累带来了连锁效应。2018年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为营造最优创新环境,温州实施了40项新人才政策、12项自创领域专项政策、146项“两型”责任清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
土壤越来越肥沃的温州,终于有信心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科技转型。2019年10月26日至27日,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温州举行。短短两天,峰会为温州迎来了一大批高水平科学家、高水平平台(项目)、高端风险投资。在这场科技创新的盛宴中,外行人善于看热闹,但敏锐的温州人看到了什么?
rong>乘“峰”而上 一场峰会带来何种效应当项目、人才、资本汇聚,温州再次站在创新发展的拐点上。善用机会者为智。温州延伸峰会效应,主动对接科研院所、科创平台及高层次人才,成功促成“一器一园一基金”(即青科创业孵化器、青科创业园、总规模20亿元的青科创业基金)落地。乘“峰”而上,中国基因药谷、科思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平台正式启用。
走进青科创业孵化器,仅投用2个多月的园区已注册入驻29家科技型企业和科技服务型企业。“温州作为鞋业之都,数字化前景广阔。”温州数智芯科技有限公司CEO沈凡星说。该公司专门定位于传统制鞋企业的数字化改造,从福建厦门迁来温州入驻孵化器后,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企业研发了数智芯鞋业数字化智造平台。“我们能帮鞋业工厂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可降低40%生产成本。”对于未来,沈凡星满怀信心。
好“峰”凭借力,让企业创新有了新格局。在今年峰会期间的高层次人才项目对接会上,陈赓亮博士带着他自主研发的工业纳米级在线精测设备亮相,这一成果可以对高端芯片和显示面板进行精确到纳米级的测量,大大提高产品优良率。路演一结束,他就被不少本地企业家围住,深入探讨项目落地可行性。短短一上午的对接会上,就有20个涉及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项目路演,吸引120多家创投机构和企业家洽谈。
科技与产业融合,如何在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时,同步催生新项目?温州种下青科会“火种”,点燃创新发展动能。今年,温州引进了2020大学创业世界杯全球总决赛,从全球71个国家4100多个创业项目中选拔出75个项目晋级全球总决赛。以赛为媒,一批参赛项目在温州举办的创业世界杯双创成果展和投融资项目对接会等活动推动下落户浙江、温州。以全球精英创新创业大赛为例,精准对接温州“5+5”现代产业体系专设生命健康、智能装备、激光与光电等9个行业专项赛,参赛的940多个项目中意向落地温州的项目就有80多个。
科技项目急需人才支撑,温州借势峰会“虹吸效应”拓宽合作渠道,持续扩大招才“朋友圈”。以项目落地带动人才集聚,通过全市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会和重大创新平台开竣工活动,引流清华、浙大等一批高精尖人才云集;借力各国优质科技教育资源,顺利打造“中澳生物医学联合研究院”“中瑞生命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集聚高端人才。
中科院院士金振民参加青科会重点活动时透露:“我在瓯江畔新买了房,这次回来就不走了,要在温州‘干’到底。”如今,金振民院士已加盟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成为温州首个引进的全职院士,由他主持的温州首家“地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后,将为温州经济发展破解环境技术难题提供有力支撑。
温州本土成长培育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也发出喜讯:“我们成功引进了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阿尔茨海默病首席研究员宋伟宏院士。”宋伟宏院士全职引进温医大后,与李校堃院士将开启温州生命健康领域新篇章。至此,温州实现了本土院士培养、全职院士引进双双“零”的突破。
青科会来了,便不再离开。科技的蝴蝶微微扇动翅膀,掀起的必是巨大的产业变革。那么,这些创新动能,如何才能常态化发力?
“峰”起云涌 科创支点如何常态化发力
每一位科学家都梦想着将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但是,从实验室到用户手中,这一路不是坦途,需要跨越产业化火山、市场化冰山和融资高山。
“我们正加速从‘善创业’向‘善创新’的重构,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让科学家从‘一次来’变‘长期来’,从‘动员来’变‘主动来’。”温州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眼下温州正大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
就在本月初,“一区一廊”22个能级高、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重大科创项目(平台)集中亮相。除9个项目为新开工外,其余13个为开园或竣工投用项目,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大楼、北斗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基因药谷启动区、世界青年科学家孵化器、海洋科技创新园、中德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正泰(乐清)物联网传感器产业园、北航浙江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投用。
目前,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已推动新型高灵敏检测设备、可降解止血技术等6个高科技项目进入临床试验或市场化阶段。该研究院院长杨国强介绍,“院里从知名高校引进30余名在站博士后和32名博士扎根温州,将把这里建设成人才、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硬支撑。更多的科技企业看中了平台的集聚效应。研发分子影像高精尖技术的北京数字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签约入驻青科创业园的项目之一。“入驻后能和中科系单位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公司负责人王妮娜表示,结合温州医疗资源和高校资源可突破现有发展空间。
科技企业转化成果往往需要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今年5月,由温州市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参与设立的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基金完成工商注册,并正式开启项目投资进程。基金总规模20亿元,一期规模2亿元。
“推动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就是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在创投资本引领下推动科技成果开花结果,借助温商全球网络,快速联动协同打开市场。”温州维度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厉汉华介绍,作为青科会“一器一园一基金”创新模式的运营执行单位之一,该公司基金目前已储备拟投资招引首批50多个由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创业项目。
青年科学家李青山博士研发的口服蛋白类与肠道菌类特医食品项目,经过维度资本牵线对接温商毛俊豪等3位企业家,首期获得投资2000万元。李青山博士以技术作价入股,与企业家合股成立“浙江妙活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首批“妙活氏”产品预计在下月走上市场。
如今,这样的科研转化在温州各地层出不穷,并通过技术创新不断破解产业难题。就在前不久,青科会系列活动中一位激光技术领域科学家的路演内容,在乐清市威尔特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的流水线上启动量产,成了该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过去这些破解企业发展瓶颈的科技项目遍寻无果,如今得来全不费功夫。”温州企业家、威尔特激光科技总经理黄泽斌感叹道。
在青科会引领下,温州正坚定走创新发展路子,持续推进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企业家与科学家同频共振、融合发展,在温州这片创新创业创造沃土携手续写传奇。据温州市科技局统计,今年1月至8月,温州新招引落地创新型重大科技项目数达年度目标的112.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28.9%,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5.08%,带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约2.9%,居全省前列。(记者 徐月萍 尤建明 周琳子 黄慧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