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法收购和拆解废旧铅酸电池的案件并不少见。据《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废旧铅酸电池严重污染环境,部分犯罪嫌疑人获利1000万元,但恢复生态需要2000万元。
据业内保守估计,中国每年产生数百万吨废铅酸蓄电池。它们流向哪里?
“游击”系列。
小作坊加工。
铅酸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通信基站等领域,使用寿命一般在两年左右。据中国化学物理动力工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墉介绍,我国每年约有300万吨废旧铅酸电池“退役”。
废旧铅酸电池含有铅和铅酸溶液,可能对大气、水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被国家列为危险废物。根据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要求,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申请许可证。
记者走访了贵州贵阳的几家电动摩托车市场,发现一些商家不了解相关规定,经常将废旧铅酸电池直接卖给不合格的商贩。“过去,有人开着面包车来收。最近政府工作人员上门调查,我们知道废旧铅酸电池不能乱卖。”一位开电动车的店主说。
“一些大店是我们监管的重点。困难在于那些小门面。这些个体户受教育程度有限,不愿意花时间去核对登记、填写转学表格、网上申报。他们把用过的铅酸电池当作一般的废品,谁出价高,谁就给谁。”黔南生态环境局惠水分局副局长范龙江说。
收废品的“游击队”把收来的废旧铅酸电池送到哪里去了?据业内人士介绍,小部分卖给有资质的回收企业,大部分流向地下小作坊加工;这些小作坊留下铅板,直接倾倒酸液,不仅利用率低,而且环境污染风险高。
"近期,随着铅价的上涨,地下加工现象有所反弹."刘墉说,从“游击队”到地下小作坊,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地下小作坊无环保等成本,盈利,进价高于正规企业。
去年5月,生态环境部通报了福建一起非法处置危险废物案件。经查,霞浦县某加工厂未取得废旧铅酸电池处置许可证从事拆解冶炼;自2019年12月投产以来,已采购废旧铅酸电池130余吨,拆除56.54吨。铅锭销售收入80多万元。
去年12月,Xi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废旧电池回收不合格造成环境污染的案件。根据检察院的指控,被告人在拆除大量废旧铅酸电池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非法炼铅获得的铅锭金额达1亿多元。
今年5月,江西省吉水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非法回收处置废旧铅酸电池案。法院经审理查明,黄、曾在吉水县某乡镇水泥厂租用厂房棚,非法拆除废旧铅酸电池,提炼、还原粗铅牟利。经当地公安、环保部门调查,他们拆除了130多吨废电池,产生了9吨多的废硫酸水。经鉴定,非法炼铅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中含有铅、烟尘、铅尘和二氧化硫,其浓度分别高出排放标准60倍和13680倍。同时也对工厂内部及周边土壤造成重金属污染。
正式的企业批准。
环节多,过程长。
钍
记者发现,正规企业从事废旧铅酸电池回收,除了需要许可证外,还必须支持建设专用仓库和支付较高的物流成本,而小企业则是小贩和非法精炼。
铅小作坊没有环保、税收等成本,做生意更有优势。这导致有资质的企业往往“吃不饱”,生存艰难。贵州某工业园区内的一家金属加工有限公司,是全省最早一批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之一。“占地100多亩,设计年经营规模是5000吨。为达到环保要求,公司一直在技改,最近每年投入都在上千万元。”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现在的问题是根本没那么多货,仓库很少能堆满。
铜仁市生态环境局碧江分局局长毛瑞起也表示:“现在环境准入门槛比较高,有规划环评的化工园区才能接受这些企业。但如果企业在收集过程中走规范化程序,利润空间就很低。”
记者查阅环保部门对业内一些企业下达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发现问题主要涉及未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未按规定填报危险废物转运联单等方面。
多措并举
提高规范收集处理率
当前,我国正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受访人士认为,在有关部门介入下,非法回收、拆解废旧铅酸电池的行为有所收敛,接下来应疏堵结合,不断提高规范收集处理率。
铅酸电池回收涉及环保、交通、公安、市场监管等单位。黔南州生态环境局惠水分局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负责人杨卫华等执法人员建议,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联动执法机制,除纳入重点监管的企业外,下一步要聚焦小作坊的非法回收、转移、经营行为;通过拉网式排查、发动群众举报等手段,一旦发现坚决惩处。
“每块电池都有溯源码,就像人的身份证。”毛瑞起建议,进一步健全电池回收体系,加大对电池生产厂家回收网络的考核,对电池回收予以奖励,反之要追究责任。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向定杰 肖艳 杨欣
(责编:c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