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部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让他们既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和价值,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式改革试点,弘扬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因此,大学创业教育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当今时代,大学不再仅仅是研究、传播、保存和教授纯粹的知识,还承担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大学服务社会的方式有很多。把一部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让他们既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和价值,无疑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目前,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官方统计数据,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高达749万人。此外,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也可想而知。为此,教育部在去年12月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一方面,不可能所有的大学生都具备创业的素质和能力,但具备这样能力的学生需要接受教育,了解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创业会面临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因此,高校在鼓励学生创业时,需要仔细权衡,有选择地培养。他们不能为了在创业教育上取得成绩而盲目推动学生贸然创业。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整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不易实施。
在创业教育方面,我们不妨借鉴世界名校的经验。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创业教育,麻省理工学院于1996年成立了创业中心,允许学生独立创业、合伙创业或在导师指导下创业。除了在创业和保护创新方面提供指导,麻省理工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互惠互利的后勤支持。此外,麻省理工学院也有自己的技术授权办公室,作用明显。这些措施使麻省理工学院成为一所真正的创业型大学。
创业是可以系统研究的,在这个系统研究中可以“发现”创业者。中国大学加强创业教育的时机已经成熟。要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现有的政策空间,博采众长,科学推进学生创业教育,特别是帮助有创业想法的学生避免不必要的弯路。如果我们坚持这么久,中国大学将有机会发现像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和马克扎克伯格这样的伟大企业家。(胡乐乐)
编辑/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