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办公厅近日正式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号文,引起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指导面对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堵点和难点,围绕“评价什么、评价谁、如何评价、如何使用”等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安排。对此,经济日报推出了一系列评论,敬请关注。
评价是科技活动的指挥棒,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切身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研产出的成效。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号文,明确提出“坚决解决科技成果评价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以统一性、量化为特征的科技评价机制在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科技评价体系,逐渐发展演变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桎梏。
科技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无论是硕士、博士毕业,还是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评职称、申请项目,论文都是最重要、最核心的评价指标。特别是对于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有的学校和科研院所不仅每轮直接给予上万元的奖励,还打赏晋级。
如此僵化单一的科技评价体系,不仅助长了虚假论文之风的加剧和一味追求“短而快”的学术之风,也造成了科研资源的巨大浪费。
根据中国科协公布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93.7%发表过学术论文的科技工作者认同发表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职称晋升要求,90.4%是完成各项考核要求。同时,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以上,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大量实验室科研成果被化为论文搁置。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卢达道所说,由于近20年来中国科技界的科研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研究者的学术研究确实从“实”转向了“虚”。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是关键变量之一。这次发布的《意见》,针对的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热点——科技评价。从需求侧入手,将摆脱“四唯”尤其是“唯论文”的顽疾,对新形势下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将产生深远影响。
但需要注意的是,破解“四害”只是开始。就像一些研究者担心的那样,去掉“四智”的标尺后,人的因素会“卷土重来”吗,青年人才“出人头地”会更难吗,如何保证新的科技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这些都是亟待回答的问题。我们期待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努力,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不同种类的成果,尽快建立更加科学、多元、合理、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全面、准确地评价科技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更好地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作者:申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