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发展将全面加快。记者22日从工信部(MIIT)获悉,MIIT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选择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其中包括深圳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上海集成电路集群、南京新电力(智能电网)设备集群。目前,正在宣传25个重点支持集群。
在此基础上,工信部将形成“十四五”时期国家集群发展蓝图,包括制定实施专项发展行动、支持集群内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强政府投资基金支持、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和工程等,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明确支持集群选址的细则,围绕金融支持、减税免税、培育中小企业等方面进一步出台针对性措施,瞄准千亿、千亿规模,打造集群发展新优势。
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是我国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的重要途径。工信部规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培育发展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在产业组织和空间布局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优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畅通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图景进一步明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海洋与近海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动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医疗装备等产业创新发展。
对于关键集群,更多的支持措施正在酝酿中。记者从工信部规划司了解到,将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加快强化链条,优化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推进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和“专精创新”中小企业。支持集群创新治理模式,培育专业化集群发展促进组织建设。依托市场化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资金的政策作用,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和工程,推动产业基础升级和产业链现代化。
相关集群所在地也抓住产业升级窗口,锚定“十四五”时期千亿、千亿发展目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南京提出,到2025年,新增电力(智能电网)设备集群产值将超过4000亿元。株洲提出打造世界级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到2025年集群规模超过2000亿元,建设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R&D中心和国际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中心。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提出,到2025年建成产值超万亿元的世界级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形成创新活跃、结构优化、规模领先的智能装备产业体系。
创新、人才、资本和其他资源都将是f
自2019年启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以来,工信部创新方式,打造集群间“竞争场”,先后通过两轮集群竞赛,最终计划确定25个重点支持集群。据工信部规划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大赛旨在通过“英雄上赛马”,选出能够承担国家使命、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让他们向“世界冠军”发起挑战。
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创新机制和利好措施的推动下,正推动企业集聚和产业发展从“物理加成”向“化学融合”转变,在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广东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覆盖500多家高端医疗器械企业。虽然横跨深圳和广州,但上下游产业链紧密融合。在生产上,医用生物材料、传感器、探测器等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高度集中,形成了“一小时”外包、定制加工的供应圈。在流通方面,物流、仓储等第三方供应链企业数以万计,为上下游企业的顺畅流通提供了有力支撑。2019年集群产值达255亿元,占全国高端医疗器械总产值的42.5%。
青岛轨道交通装备集群产业链上下游企业479家,产品本地配套率超过50%,产业带动全国所有轨道交通区域经济超8000亿元。依托CRRC四方股份有限公司、CRRC四方学院等龙头企业,以及国内一流大学和核心配套企业,共同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大中小企业金融发展。
“地方政府将通过培育和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依托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特色,在一定领域有效促进产业、创新、人才、资本、数据等资源
的集聚,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赵作权表示,先进制造业集群建立了政产学研用网络化协同机制,促进制造业与技术创新有效连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大规模商业化转化。同时,强化产业链的水平分工和垂直整合,“链主”企业与上下游“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紧密配套,使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灵活并富有韧性,有效形成规模经济。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强对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和评估,优化集群竞赛机制,做好集群的动态管理。通过竞赛引导,加快建立国家、省、市多梯次集群培育体系,促进形成集群竞相发展、质量水平不断提升的新格局。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所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侯彦全表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增强集群发展生命力。下一步需做好集群政策的统筹兼顾,创建包含产业、创新、财政、金融、区域和公共服务等政策在内的集群政策工具箱,针对集群共性需求,搭建人流、物流、资金链、信息流汇聚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在支持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建立根植于本地的区域配套供应体系的同时,鼓励中小企业“抱团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化发展。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