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4月22日电据报道,“选机构、看老师”是很多家长在选择校外培训机构时信奉的重要标准。据记者调查,部分校外培训机构普遍存在教师流动性高、整体素质低的现状。一些培训机构为了吸引学生,虚假包装教师“头衔”,吸引家长报名,逃避监管。在一些针对中青年学生的培训领域,出现了“注水教师”现象,教师按照教材授课,培训半天就上岗。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当、道德素质低下更令人担忧。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已成为学生和家长的共同期待。
虚假包装“业余”秒变“名师”
“毕业于某985高校”“有近10年的教学经验”“多次获得省市级优秀教师荣誉”“多次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3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在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的宣传册上,名师亮眼的教学履历是机构吸引学生的“利器”。事实上,这些简历充斥着虚假内容,很多信息模棱两可,难以识别。
“老师简历中的很多信息和荣誉都是组织精心编造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年龄大了,经验丰富,教学经验长;年轻的话,名校毕业,高考成绩优异;如果没有专业背景,就说教育理念好,有方法有耐心.这些都写在机构手册里。私下里,组织也可以用言语暗示父母。有些老师是从不知名的名校挖来的。出于政策原因,不能写在公告中。”
该机构大肆吹嘘教师的“例行公事”,这源于缺乏核实的信息渠道。“很多职业教师不用真名,文凭和荣誉证书也不贴。很难判断它们是真是假,也无法验证高考成绩。至于比赛排名,10多年前的比赛名称和结果都没有在网上记录,大家都不了解。很难判断这是真是假。”一位家长直言。
好老师在培训机构稀缺,一些机构更喜欢在招生“前沿”使用“真老师”。“招生的时候,发的传单都是所谓的名师,比如从清北毕业,有多少年的教学经验,又有哪些名校的学生被录取。但是当你真正去上课的时候,老师可能是实习老师。那些名师只是招生的门面,你永远抢不到他们的课。”一位家长抱怨道。
记者了解到,对于中小学的主课培训,由于教育部门已明确规定在职教师不得参加辅导班,专业教师的缺乏成为培训机构的一大难题。有些机构招聘的时候,连有没有专业背景或者教师资格证都不看。大学生成为一些培训机构教学的“主力军”,有的老师甚至从房管局或4S店业务员转行。
“铁打”教案“注水”老师
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一些针对幼儿的培训教育领域,由于教学内容简单,“只要普通话相对规范并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经过简单的入职培训,就可以在机构包装中成为一名‘有经验’的老师。”
经过半天几个小时的培训,来自两所大学的会计专业学生徐成为了一名“高级”绘画老师。徐告诉记者,他的班级是趣味美术班,而且学生都是五六岁的孩子。“组织负责人拿出讲义告诉我,这个班是教孩子撕纸拼图的。他给我看了十分钟的手术视频,然后给了几个不同的成品。我只需要引导孩子们
“很多培训机构都有一套完整的教材讲义,里面详细列出了每节课的内容、台词和练习。老师只需要记住内容,按照课本完成一节课。”一位内部老师告诉记者,比如有的机器人设置课程,机构配备大屏幕播放PPT,搭建说明图。老师只需要根据屏幕上每一页的内容和图纸进行讲解,引导孩子按照流程走。
但是,这样的类容易出现意外情况。“偶尔,当孩子提出问题并发散思维时,他会不知所措地问老师。有的老师甚至批评孩子上课不插嘴是因为面子,说他们有问题,下课就问老师。”一位家长无奈地说。
“活水”教师的背后是令人担忧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记者在某机构参加讲座时,发现一位二十多岁的女语文老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击中了一座城市,暗示谜底有一种状态性格。当一个孩子回答“欧洲”时,老师实际上是说“欧洲是一个国家,而不是一个城市”。
一些老师道德素质低下,让家长目瞪口呆。“一个20出头有纹身的白人老师在校外教书。玩了一个简单的答题游戏后,他和答对的孩子击掌,但他经常故意不伸手,让伸出手的孩子吹气。孩子不好意思的时候,他还带头笑啊笑,孩子都快哭了。”一位家长表示,这样的“外教”来历不明,行为习惯乖张。他们根本不理解老师的行为规范,甚至带来不好的课堂氛围。他们只是“误导孩子”。
培训师资“水平底线”谁来守护不少受访对象认为,一些培训机构教师整体水平与公办学校教师差距较大。一位公办学校的校长说,去年疫情期间学校组织招聘,大量培训机构的老师前来应聘。通过各种考察发现,这些老师绝大多数不具备教师应有的素质,最后仅录取到一个人。
据了解,我国超过40万的校外培训机构有将近800万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的不足1/4。广东省教育督导室主任科员张志立认为,校外教师也是从事教育事业,必须具备基本的素质、能力,而教师资格证是教师拥有一定教学能力、心理辅导、道德规范的认证,可以考虑分类逐步推进培训机构师资配备教师资格证。比如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的、以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的学科类培训,需要具备教师资格证;如果是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培训,则不强制要求。
吉大附中力旺实验中学教师王吉宏认为,应该加强对培训机构、特别是教师资质的监管,守好校外培训机构教师“底线”。可引入专业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对机构的师资实名备案注册,对其真实学历背景进行审核,同时完善培训机构师资管理制度,对临时聘任教师的数量明确比例限制。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丁加勇建议,有关部门应督促培训机构将教师信息公开化,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育都应设置教师信息公示入口,对从教人员姓名、照片及资格证编号信息进行公示。也可探索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公开评价系统,让家长和学生为教师打分,倒逼培训机构、教师提高自身能力。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