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龙合作社“菜篮子”生产车间
钱家窑蔬菜大棚
在皋兰县九河镇钱家窑村,村委会争取扶持资金60万元,以“村集体入股”方式投资成立凯龙种养专业合作社,获得的入股收益是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同时,农民以土地股份、资金股份、技术股份、管理股份等形式入股合作社。并领取红利;在水富镇雁儿坪村,34户农户以荒山、荒沟、资金、技术、材料、设备、劳动力投入惠民王中养殖合作社,年底分红.在皋兰,这样的改革使“资源变成资产,资本变成股份,农民变成股东”。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开展以来,皋兰县在九河、水富两个镇和钱家窑、岩儿坪、屏县、街官亭、鲍忠、大恒等6个试点村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农村资源逐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逐渐聚集,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逐渐增多,从而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兰州晚报首席记者张鹏伟文字/地图
1例
实施股权形式实现共赢
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九河镇钱家窑村有不少“亮点”。村上抓住农村“三变”改革的政策机遇,争取60万元扶持资金。他以资本变资产、资产变股份的方式投资凯龙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建设塑料制品加工厂。财政资金60万元主要用于购置生产设备、建设生产车间,资产投入到主要经营主体,成为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村集体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同时,当地人在附近工作,这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我们村每年用20多万个‘菜篮子’卖西红柿。以前是从静宁买的。现在它是在自己的村子里生产的。一个‘菜篮子’比以前便宜了,省了30多万元。”钱家窑村党委书记朱宗奇说。
其实这是钱家窑村以“村集体股”的形式参与合作社发展所获得的股份收益。
更为慎重的是,合作社以土地股、村集体股、资金股、技术股、管理股、企业股等形式配置了439股,每股共计1万元。
在“土地入股”方面,农民提供自己确认并认证的土地,加入企业发展蔬菜种植产业,以土地资源入股。土地入股合作期限为10年。为了保证农民的收入,合作社对其土地持股实行保底分红的办法,每亩旱地年收入不低于300元,每亩水域不低于600元。公司每年向股东分红;在“资金入股”方面,钱家窑村量化30万元扶贫互助资金给村里最困难的30户贫困户(每户1万元),资金整体投入合作社,让贫困户获得份额收益,带动贫困户稳步脱贫。持有时间为2年,时间从资金投入公司时算起。为保护股东利益,公司每年以不低于600元的费率向贫困户发放保底分红收入。村委会每两年对入股贫困户进行动态调整。贫困户股权结束后,如果有发展产业的意愿,合作社会带动他们继续发展;在“技术股”方面,引导有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户,通过协商以自身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合作社,股东与合作社签订劳动合同,以基本工资和利润分红的方式获得技术收入;在“管理单位”方面,为了调动塑料制品加工厂和e
餐饮娱乐、无土栽培、立体栽培,初步形成了采摘、家庭菜圃、劳动体验的格局和示范推广“花椰菜+西红柿”的两茬种植技术和模式,带动当地农民迈出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新步伐。该合作社2017年被评为市级示范合作社,2018年2月获得皋兰县人民政府农业发展奖。合作社理事长陈作利介绍,对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农户,由村委会统一组织,在合作社进行学习培训,使其掌握种植技术。通过入股,农民不用再将蔬菜拉到城市贩卖,节省销售成本和时间,合作社也获得了稳定的产品供给,从而实现农户与合作社的双赢。
“合作社最大限度地提供务工就业岗位,优先吸纳入股农户到合作社从事长期或季节性务工,使农户既获得资产收益,又获得务工收入,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目前,已吸纳农户30人长期务工。”陈作利说。
2 策略
盘活可变资源
皋兰县有较大面积连片的荒山荒坡、万亩古梨园和经济林等资源,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林果种植效益日渐低下,农民“守着良田难致富”的问题非常突出。农村“三变”开展以来,皋兰县围绕盘活农村资源要素,以股权为纽带,集聚发展要素,激活发展潜能,让“死资源”变成了“活资产”。已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确权土地面积43万亩。同时,成立了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并设立6个镇级产权交易窗口。目前,6个试点村清产核资工作基本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皋兰县积极培育“资源变资产”试点。中堡村采取“村集体+公司+城市资源”模式,利用县城南部闲置土地资源入股,合作建设“中堡老街夜市”,建成1770平方米商铺发展商业服务,2017年村集体分红12万元;大横村以“三变+特色种植”模式积极开展“三变”改革,企业流转农户土地4500亩,集中连片发展紫花苜蓿种植,参与土地入股农户达到450户以上,全村共筹集股金60万元,有效促进了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做活了土地资源文章。
试点中,皋兰立足村情实际和产业基础,积极培育能人大户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土鸡、山羊等特色养殖产业,引导农户以土地流转、带资入股、劳务入股等方式参与其中,实现“农民变股东”。燕儿坪、平岘、接官亭等村采取了“三变+特色养殖”的模式推进改革,平岘村通过土地流转和入股,将林下经济项目扶持建成的养鸡场入股专业合作社,打造绿色山野土鸡品牌,并参与收益分红。接官亭村利用当地特色山羊资源优势,建设屠宰加工和包装车间入股企业,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3 效果
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据了解,皋兰县进一步做优做强兰州白兰瓜、旱砂西瓜、红砂洋芋、禾尚头小麦、什川软儿梨等特色产业,着力改进加工包装档次,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全县累计建成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6.28万亩,培育主导产业村40个,农业总产值达到11.1亿元,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7.5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3.1%。同时,探索农产品地理标识及栽培技艺“物化入股”,将农产品地理标识及红砂压田、旱砂铺田、双杆四膜等种植技艺入股经营主体,获得股份收益,着力培育农村“三变”改革的新亮点。目前,全县先后注册“禾尚头”、“麦粒香”小麦,“金城泥湾”白兰瓜,“龙禾”红砂洋芋等特色农产品商标11个,有效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着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村“三变”改革,不断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皋兰生产加工龙头企业12家,合作社对贫困村达到全覆盖,各类专业合作社367家,有效带动了3.62万户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利用“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配送”的产加销一体模式,年发展瓜菜订单农业面积达到13万亩,年加工瓜菜达25.5万吨,农产品外销量达到40万吨以上。同时,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和产销大户、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参与发展,通过创新“三变+”模式,成功拓宽了农民群众脱贫创收新路径,使贫困户通过流转务工、入股分红、订单农业、技术指导等方式增加收入。通过打造“三变”经营主体,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兴办合作社、企业等经营主体,培育出了一批懂技术、思路活、会经营的本土企业家和经营者,为“三变”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通过“三变”改革,皋兰县盘活了大量长期闲置的村级集体资源资产,实施村集体经济“破零”行动,探索财政扶持资金以股金的形式,落实财政扶持资金550万元培育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10个,撬动社会资本1500多万元,全县实现集体经济收益33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了5万元以上,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