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小鸟玉林今年的门票收入已经超过20万元了!”在河南省禹城县于东珠海生态鸟语林景区工作的谢介绍,鸟语林属于禹城县郭土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几年前,谢脱贫后加入合作社,不再害怕返贫。
郭土楼村的村民并没有意识到,以前破败的旧村里种了一片竹林,成了乡村旅游的“打卡地”。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如何确保贫困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农民合作社在“扶马助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虞城县累计注册农民合作社2357家;按照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受益的方式,在全县601个行政村建立精准扶贫专业合作社,有力拉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强化联系
吸纳农户入股
给予务工机会
前几年,郭土楼村掀起了养殖鹦鹉的热潮。此后,村里又流转了几十亩土地,建设“鸟语林”,发展乡村旅游。
景点越来越热。农民如何参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分101股,每股2万元,全村121户贫困户全部入住。
“我的投资包括8000元产业扶贫资金,5年5亩地,3股!”谢第一批加入合作社,根据协议,他可以在今年10月分红。她仍然在景区工作,每月还能挣1800元。
多途径增收致富。2017年,虞城县加强合作社与贫困户的联系,在全县601个行政村成立精准扶贫专业合作社。2018年4月,全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04亿元,覆盖贫困户2.6万户,户均收入4000元。
郭土楼村成立了结城精准扶贫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了128亩芍药,可以出售享用。村党支部书记杨新文算了一下账:合作社注入产业扶贫资金30多万元,占股30%。今年10月,芍药出土。预计平均每亩收入3万元左右,总收入380多万元,按比例分配贫困户115多万元。此外,还可以获得每年每亩1000元的土地出让金和每年人均6000元左右的劳务费。
虞城县县长白超说,目前全县参与产业扶贫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80家,年产值1.5亿元;依托合作社,建立了60个产业扶贫基地,近2万户农户借助资产收益带动脱贫。
强化服务
推广电商模式
提供技术帮扶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单位联合发文,开展提高农民合作社标准行动,鼓励农民合作社加强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能力建设,延伸产业链,拓宽服务领域。
桥集乡附近苹果比较多,但果农普遍不注重分拣包装,只谈称重码垛,利润低,销售难。
36岁的刘来自桥集乡刘庄村,大学毕业后,他寻找商机,回国创办了一家电商公司,并携手苹果种植合作社成立了苹果分拣包装中心,从而打响了禹城苹果的品牌。苹果分拣后,按等级、按个头出售,平均每斤收入0.4元以上。每个家庭收入超过4000日元
业合作社。目前,流转土地4000多亩,种植订单蔬菜瓜果,帮社员每户年均增收5000多元,村集体每年分红5万元。在合作社带动下,虞城县优质果树面积达10万亩,新品种红富士苹果面积达6万亩,设施水果面积达两万亩,优质瓜菜面积达9万亩。规范管理
加强组织引导
保障成员权益
在黄冢乡老赵楼村,房前屋后、地头路边多见梨树。“5月,是梨树果实膨大初期,也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期。培训、防病、疏果,一点儿不敢马虎。”老赵楼村驻村第一书记、农艺师张长中说。
6年前,张长中从虞城县园艺局来到老赵楼村,反复筛选扶贫产业,最后锁定种梨,让合作社挑大梁。可村里有人并不买账,“贫困户没话语权,辛苦一场,替大户打工。”
“党支部引导,村集体占股,健全组织机构、章程,保证合作社姓农属农为农。”张长中作出承诺后,赢得了信任。
人心齐了,老赵楼村成立精准扶贫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购买、供应农资、技术指导,从无到有,发展300多亩梨园。结梨果前期3年,在树下套种花生、中药材。到2020年秋,梨树初步进入盛果期,亩均产梨3000多斤,每斤卖价2.95元,毛收入270万元。
因势利导,虞城县鼓励农民合作社成立党支部,加强对合作社成员的组织和引导,保障成员合法权益。合作社管理日趋规范,路子越走越宽。
“农民合作社越办越红火,大伙的致富路也越走越宽。”虞城县委书记朱东亚说。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13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