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温室大棚利用的原理,温室大棚论文的参考文献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汇点新闻临近年底,脱贫攻坚,全国各地田间地头“丰收”的好消息不断传来。在广袤的土地上,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纷纷崛起;在山村里,先进的工业蓬勃发展.近日,教育部公布好消息,各直属高校贫困县全部摘帽。

在这场全国一盘棋中,无论是下属部门还是省属高校,江苏都成为扶贫的“主力军”,深入各省贫困县,发挥人才、教育、科技优势,探索具有高校特色的产业扶贫路径和模式,为国家扶贫事业贡献江苏智慧,为更多兄弟省份带来江苏友谊。

因地制宜壮产业,激活村庄“内生动力”

“2020年2月,石泉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但这不是终点,也不意味着脱贫就能一劳永逸。”河海大学驻陕西安康县副县长表示,石泉县正在探索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孙世全严新

山高谷深,地远。既然石泉县自然地理上的劣势很难改变,不如想办法化劣势为优势。“这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保护区。它不能发展工业。此外,地理环境相对隔绝,水土干净,没有污染,产品更加自然,符合当下的消费趋势。”孙开车带着记者走了近一个小时,来到位于深山“养蜂点”——中池镇村的中华蜜蜂养殖基地。一排排蜂箱嵌在山脚下,人很少,空气清新,鲜花芬芳.“这里地广人稀,一年四季都有花,特别适合养蜂。山里的‘日月精华’就凝结在这罐天然蜂蜜里。”陕西岭南蜂业加工厂负责人周介绍,目前,全县已建成10余家规模化养蜂合作社,养殖大户30余户,累计养蜂箱9500箱,产值超800万元,带动贫困户数百户。目前,蜂业加工厂还开发了新的销售模式——,鼓励客户通过小程序“定制”一箱山里的蜜蜂,远程了解蜂蜜“生长”的全过程,让客户“沉浸式”感受石泉谷的生态之美。

以产业为基础,可以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石泉,桑树养殖已经持续了3000多年。1984年西汉赠送的“镀金铜蚕”的发现,直接证实了石泉与丝绸之路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蚕是地方产业的支柱,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但如果不升级文件,走老路,发展空间会越来越有限。”村里养蚕的“主力军”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缺乏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丝绸的产量和质量都无法提高,这让孙深受感动。为促进和壮大蚕桑产业,近年来,石泉县推广“共育小蚕”技术,建成标准化小蚕集中养殖基地,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指标,大大提高了小蚕成活率,每季度缩短养蚕期8-10天,农民收入更加稳定。“村里200多名蚕农把蚕种放在我这里。我把小蚕养到3厘米左右,交给他们,可以保证80%的产量。”技术专家谭养蚕已经30多年了。她告诉记者,当地养蚕户的平均年收入从1万元到2万元增长到5万元,蚕桑业绩不断提升,甚至吸引了年轻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最新数据显示,石泉县养蚕农户近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2%;2019年,总ou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最难的是确定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石泉县委副书记、县长周耀义表示,结对以来,河海大学一方面发挥校友会的力量,为石泉拉项目、强产业;另一方面,学校专家教授多次调研,梳理调研当地资源,科学全面规划石泉县经济发展重点。今年,河海专家团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实际,确定了石泉县水利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石泉县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石泉县富硒水资源调查开发利用等一批科技扶贫项目。

科技创新引发展,新品种点亮“花经济”

“田种对了,我在田坝种花,九月菊花满坝香。”这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仙场镇高建村村民易芙蓉为南京农业大学第一书记编唱的一首民歌。60多岁的她现在扛着锄头,在家门口种菊花,一个月收入2400多元。五年前,麻江县近3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去年,麻江退出贫困县,踏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其中,江苏的一种菊花起着重要的作用。2016年,42

品种的菊花种苗,从长江三角洲的平原来到了云贵高原的梯田,第一批3万多棵全部存活。这些菊花种苗来头不小。它们来自世界最大的菊花种质基因库——南京农业大学湖熟菊花基地。学校菊花育种团队从1944年开始从事菊花品种收集、保存等工作,基地保存了5000多份菊花资源、3000多个品种,其中300多个新品种是学校自主培育的。 自2017年菊花园开园以来,“贵州麻江品菊季”累计吸引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1亿多元。这一场美丽的菊花“旅行”,不仅通过景村联动带动农户分享红利,还激活了农家庭院经济和传统农业消费的“提档升级”。品菊季期间,柑橘、花生、小米、党参等当地农产品都在景区外的脱贫集市上找到了不错的销路,云贵川一带的游客慕名而来,也带火了农家乐。 除了通过菊花园模式催生千姿百态“花经济”,南京农业大学同时深耕产业扶贫“花文章”。2017年,团队将多个食用菊品种引进麻江,龙山镇大塘村种植大户文培国原来是种植烤烟的,2018年试种了7亩金丝皇菊,销量很好,2019年他把自己的12亩地全都种上了菊花。 2019年,麻江县食用菊种植规模达到1030亩,各村合作社建起了5个加工厂,赏菊季一过,141台烘干设备全速运转,一盒盒包装好的金丝皇菊“运”出深山。 种植一片菊花,发展一个产业,连接一批农户,富裕一方百姓。如今的南农的“金”菊一头搭起扶贫桥,结出富民果;一头连接起二、三产业,延长了产业链。“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表示,教育扶贫为当地带来的‘源头活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南农继续推出了“10+10”行动,以10个学院结对帮扶10个村,设立乡村振兴研究生工作站,鼓励学生常态化蹲点协助当地解决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麻江大地上。


补链强链筑生态,绿竹产业挑起“致富担”


“正安‘摘帽’了!”今年3月3日,深度贫困县正安脱贫出列,这标志着黔北重镇、“红色圣地”遵义实现整体脱贫。消息传到1500公里之外的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师生们也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中转发点赞。 自20年前贵州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这里就是南林大定点帮扶地区。一根竹子,到底能产生多大的价值?“按照我们目前引进的技术,能够从竹杆、竹根到竹叶,甚至竹屑进行‘全竹利用’,将每根竹子‘吃干榨尽’。”贵州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姚连书说。 这家当地竹加工利用的龙头企业,与南林大“联姻”已久。自2012年起,设立院士工作站,合作开发竹质新型复合材料。2014年,该生产线正式投产,年生产竹地板30万平方米、复合地板10万平方米、全竹板式家具2万套,实现产值6000万元,直接解决就业200余人,带动上游20万竹农增收致富。 在赤水市旺隆镇新春村坝区建设点,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喜人。和常规钢架大棚不同的是,这里大棚的“骨架”是取新鲜楠竹经高温饱和处理后制成。“经过深度炭化的楠竹大棚不仅搭建起来更加快捷,使用寿命长,而且和钢架大棚相比,一个平方米可以节约10块钱左右,每亩炭化楠竹大棚的建设成本就会减少约6000元。”赤水市旺隆镇新春村党支部书记范家好说。 在精准脱贫的“赤水样本”成功实施后,桐梓、正安两县也分别与南林大签订了方竹开发利用研发项目协议。去年暑假,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蒋建清率队专程赴桐梓调研考察方竹产业发展情况。校地双方实行“公司+贫困户+科技”的模式,建立方竹新品种及良种繁育基地,打造现代育竹科技示范园,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优美,竹产业链优质高产高效。 2017年、2020年,桐梓、正安相继脱贫“摘帽”。如今的黔北,清风徐来,竹影婆娑,老百姓真正实现了在绿山包里鼓腰包的美好愿景。“党的十九大对‘双一流’建设提出的一个重要期望就是要为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战略找准方向,高校是脱贫攻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蒋建清说。 交汇点记者 王拓 王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