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工人日报。
不少职校生实习时宁愿在格子间免费干活,也不愿在生产一线“打磨”锻炼——
一些职校生为何青睐“跨界实习”?
阅读提示
实践连接学生、职业学校和企业,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关键环节。有“行业教授”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实习后愿意留在车间当工人的学生,是不可多得的珍宝。”
现实中,很多职校生在实习期间“逃离”工厂,宁愿在现代企业的隔间里自由工作,甚至花钱买实习机会。要改变职业学校实习乱象,需要从优化职业生态入手,改变人们对工厂和工人的“刻板印象”。
看着修车车间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福建金盛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心里十分不安。他感叹:“每年在维修车间招一个实习生都很难花钱。”
在离汽车服务公司不远的一家电商平台企业总部办公楼里,人力资源专员林晃还没来得及整理刚结束实习的实习生档案,就收到了当地职业学校安排在明年的实习名单。在这家处于当地行业头部的企业,这些“上门”实习生不仅在实习期间获得报酬,还被要求自费购买一份100元的实习保险。
“越来越多的职校生宁愿在小隔间里自由工作,也不愿意在流水线上赚钱流汗。”据福州某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教研室教师林少芳介绍,这是很多高职院校不得不面对的现状。
实习是就业的缩影,也是职业的开端
叶月怡,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实习生,汽车维修与应用专业。实习期间,他穿上工装和劳保鞋,在钣金、喷漆等不同车间不停地旋转。他告诉记者,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了解汽车的结构,学习汽车无损钣金修复的技术要点,这是他实习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实习把我们带进工厂,走近工人,给了我们检验专业技能、树立职业理想的机会。”在叶月怡看来,实习是就业的缩影,是事业的开始。
隔间里的女孩陈艺欣,专业是电气自动化。人工智能用于儿童编程、3D打印、STEM科学教育……在这家专注于开发儿童创造力的初创公司,她的专业能力并没有得到“开发”。她每天要面对的不是以前培训教室里的PLC电控设备,而是每天在电脑屏幕上用Word制作的时间表。“与其在车间出汗,不如在办公室享受空调。”对于不想在工厂工作的陈一新来说,实习之所以重要,只是因为“它是职业学校的必修课”。
叶仪对实习的感受代表了一些职校生的看法。但与陈一新思想相同的职校生不在少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生产部技术负责人林杰,在叶跃义就读职业学校期间,是一名“行业教授”。据他观察,近年来,不仅来工厂实习的学生少了,就连愿意在工厂实习的学生中,真正能吃苦、愿意钻研技术的学生也少了。他坦言:“实习后愿意留下来当工人的学生,是稀世珍宝。”
“顶岗实习连接学生、职业学校和企业,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关键环节。”林杰告诉记者,对于职校生来说,“说到底,就是就业,而学习一门技术很重要;还在上学,有学历重要吗?”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影响到实习的选择和质量。
“在汽修行业,如果没有经历过实习,学生很难走出去。
师。”在任本国看来,实习对未来汽修工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告诉记者,在职校中,学生能学到的维修技术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就算有实践机会,也大多局限在单一品牌个别车型的维修。他认为:“唯有经历了在工厂的实习,才能更好地完成职业的蜕变。”数据显示,毕业后一年内就业稳定率在80%以上的职校仅占23.88%。有分析认为,造成职校生就业稳定性差的原因在于,无论是中职生还是高职生,在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的意愿普遍降低,职校生的就业愿望与企业所能提供的实际岗位存在差距。
一边是工厂遇冷,一边是“大厂”被热捧
在任本国眼中无比重要的工厂实习,在现实中,却往往是职校生实习“最后的选择”。刚刚过去的3个月里,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张之栋(化名)在一家全球500强的外企实习。然而,这个实习机会聚焦金融专业,与他的专业并不对口。和身边同期进入公司的实习生相比,他的学历也并没有优势。
为了获得这个实习资格,张之栋掏了1.5万元买了该公司在厦门的“内推”实习名额。这笔不菲的投入,最后给他换来了一份实习证明和3个月实习期里从未停止过的加班生活。他笑称,自己的实习是“内卷式”实习。
“花钱‘跨界’实习,值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张之栋给的回答很坚定:“当然值,这是我‘逃离流水线’的第一步。”他告诉记者,不仅是在他的实习计划里,在他的职业规划里工厂也是“最后的选择”。专升本后他计划着再考个研究生为自己“改命”,而这份“大厂”的实习证明能够为他的“逃离”添把力。
林少芳告诉记者,为了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实习意愿,当下不少职校也不得不将实习的重心从传统工厂转移到现代化的企业。在很多职校开具的实习目录里,越来越难见到传统生产型企业。校方的“战略转移”让本就不吸引职校生的工厂更难找到心仪的未来工人。
改变实习乱象,从优化职业生态开始
今年暑假,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广告专业学生郭子良,以项目合伙人的身份加入了当地洛阳古街改造的创业项目中。店面设计、建材采购、装修监理……现实版的实习与郭子良当初的设想并不相同。他原本以为自己只是做个设计师,没想到忙着忙着,就把自己忙成了主理人。
郭子良“进组”的时候,全组有10个人,可如今只剩下4个人还“留守”在项目内。他告诉记者:“大家选择离开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工作强度。而我选择留下的原因,也是因为工作强度。”他坦言,在实习期里,加班是常有的事。在他看来,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体验职业,“没有加班,无论是对创业者还是对工人而言,都是不现实、也不完整的”。他在乎的是,加班后自己的付出能否获得合理的报酬。作为项目合伙人,郭子良加班参与的古街改造项目将在运营后为他带来分红收益,这也是激励他刻苦实习的驱动力之一。
“职校和工厂都可以改善实习的环境,但我们却很难改变职业的生态。”林杰感叹,近年来,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给职校生岗位选择大多沉淀在产业的底端。而大众对一线工人的职业印象往往与高强度的劳动、低标准的薪资相挂钩。
林杰表示,要改变职校实习的乱象,就要从优化职业生态开始,改变人们对工厂、对工人的“刻板印象”。(记者 李润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