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全家便利店加盟费多少钱,71便利店加盟费要多少钱

曾经的行业标杆,因为门店的卫生环境而被消费者吐槽。近日,北京商报记者今日走访发现,7月11日北京多家门店存在卫生和环境问题,公众评论等平台也有不少消费者投诉。虽然并非所有门店都是这样,但以上问题大多集中在店龄较长的门店。然而,曾经以7-11为傲的日服优势似乎越来越小。同时也面临门店增长乏力的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1进入北京市场已经16年了,目前只有288家门店。从全国来看,只有2147家7-11店。罗森和家族店都是日本便利店,数量接近或超过3000家。虽然7-11的策略一直是以质量取胜,但随着本土便利店的强势崛起,这出戏给7-11占领市场留下了多少机会和时间?

健康和服务被浪费了

曾经的零售“神话”由于门店老化和环境卫生问题,正面临口碑危机。近日,北京商报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崔林东路7-11便利店的热餐桌上,油渍和餐渣已有多日。同时店员缺乏卫生意识,卫生环境堪忧。

针对上述情况,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7-11北京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该店为D型加盟店,将立即整改,并将严肃追究加盟店老板对此事件的一切责任。

此外,今日北京商报记者7月11日随机走访了朝阳区、海淀区的几家门店,发现也存在硬件老化、餐桌不干净、店员服务态度不友好等问题。7-11一度以优良的日系服务著称,如今却成为消费者口水战的焦点。

北京商报记者在微博和公众评论平台上看到,不少消费者在7-11店随地吐痰,其中健康问题、产品质量问题、店员态度恶劣是屡见不鲜的。此外,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注意到,今年4月3日有消费者在知春路711店购买食品。和店主协商后,店主核对清单后承认是自己的产品,在我们店里买的。但问题被推给了厂家,厂家拒绝了消费者提出的赔偿。

值得注意的是,7-11之前,其他城市的门店因为卫生问题被媒体曝光。据相关媒体报道,2019年8月,深圳罗湖一家7-11便利店被消费者视频爆料,热柜里老鼠乱窜。今年3月,《海峡都市报》也报道了消费者在福州一家7-11便利店购买的粪便中吃蟑螂的情况。

加盟后遗症隐现

据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经营负责人温志红介绍,虽然7-11对卫生安全管理的要求比较严格,但食品安全卫生环境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也反映出企业日常管理存在一定漏洞,企业应进一步完善。但是企业要想保证食品安全,对整个管理体系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包括员工意识、管理制度、特许经营管理、培训等等。

事实上,7-11是从2004年开始进入北京市场的,2012年北京7-11先后发布了委托和特许经营权。一方面,一些直营店通过委托加盟的方式转变为加盟店,降低了运营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特许经营实现门店的低成本扩张。

据报道,截至目前,7月11日北京共有288家门店,其中13%为A型加盟商,200多家为D型加盟商。针对记者走访中发现的问题,虽然7-11表示将立即进行整改,严肃追究加盟商对此事件的全部责任,但也反映出加盟商缺乏日常监管。

事实上,无论在餐饮还是零售领域,加盟制度的背后

一般来说,由于加盟商素质参差不齐,一旦品牌监管不到位,就可能导致加盟商乱象丛生。当加盟商选择加入大品牌时,通常对收入有更高的期望。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不可避免地要降低人员招聘和管理成本,从而导致食品安全违法风险。同时,加盟商的利润要从员工工资、租赁费用、水电费,以及商品损失和总部的份额中扣除。从加盟商身上扣除的利益并不丰厚。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认为,日本普遍采用7-11,但也有利弊。

如果全部直营的话,模式太重,企业需要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资金利用效率不高。而加盟的模式可以在资金上减轻企业的负担,让企业更好地投入研发和生产,但难于管理。“因为直营的管理相对更加严谨,而目前在国内加盟店的管理难度比日本和一些其他国家更大。在这种背景下,加盟店一旦管理不善,那么出现问题的概率就很高,风险很高。”赖阳分析称。


业态亟待转型升级


事实上,7-11与罗森、全家被称作日系便利店三大巨头。作为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便利店品牌,依靠独家的商品获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不过,随着美宜佳、见福、便利蜂、好邻居等本土便利店纷纷崛起,本土便利店与外资便利店的差距逐渐缩小,外资便利店已没有十几年前的优势。属于日系便利店的黄金时代已经不再。


从各家现状来看,罗森今年初刚宣布在中国门店总数突破3000家,成为规模最大的日系便利店,并在不久前宣布中国业务实现全面盈利;而全家便利店在上海市场份额领先明显,在数字化方面也在及时补足短板。


随着国内消费多元化发展,在新零售和技术的创新尝试上,相比全家和罗森,7-11动作显得较为迟缓。赖阳表示,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7-11面临着业态升级转型的压力。尽管7-11作为老牌便利店,但当前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便利店要搭载更多的功能、职能。除了快餐之外,生鲜的经营、综合服务的能力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的能力上都需要拓展。“在日本,7-11门店非常多,形成一个非常充分的服务网络体系,运营成本也比较低。而在北京,7-11店铺数量比较少,它的运营很难形成整个供应链的高效集约化发展。”赖阳说。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便利店TOP 100榜单统计,7-11在2018年门店数量为1802家,2020年为2147家,两年时间新增345家。同为日系便利店的罗森在此期间新增店数为734家。而美宜佳、便利蜂、天福等本土便利店品牌更是以4位数的速度在增长。


事实上,7-11在北京的拓展稍显艰难,虽然7-11屡次在开店首日刷新销售纪录,但在整体门店增长上也较为缓慢。自2004年7-11进入北京开出首家门店,2015年其门店数量达到192家,但截至目前7-11在北京门店数量仅有288家,也就是说进入北京16年,平均一年仅开出十几家门店。值得注意的是,目前7-11正在用特许加盟的模式加快进入二三线城市的速度。


文志宏认为,7-11在国内的发展也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方面面临本土便利店的竞争,另一方面在本土化方面也面临着挑战。“如何更加本土化,更加接地气,需要7-11根据各个市场的情况去做调整、调节。因为零售业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非常本土化,非常接地气的行业领域,尤其是像便利点,它更多是会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北京商报不等式调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