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乔苗儿
《创业时代》卢卡的原型,Talkbox联合创始人黄鹤说,“每天都是最好的,创业时代。”
那么哪一天是评论电视剧的“最佳日”?这个问题值得冷静思考在媒介融合的话语背景下,大家都是来自媒体,剧集的评价标准也在快速更新迭代。
10月12日,《创业时代》在浙江和东方卫视播出。华策出品的电视剧《改革开放40周年》,以互联网创业为主题,即使是现在被网生认可的黄轩、周一围、王耀庆、李建义、韩童生等实力派演员阵容,也没能阻止《创业时代》陷入口碑不佳的窘境。
回到开题,什么时候评价几十部电视剧最好?在口碑、收视率、点击量、话题、价值观、现实等评价维度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权衡各个维度的比例才能对作品做出恰当、公正、中立的判断。现在,《创业时代》的54集已经进展了一大半。以此为例,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试图通过结合上述影响剧集评价的因素,在不回避缺点和不足的情况下肯定创新的长处,并从批评者的角度进行中立的分析,梳理影响剧集评价的因素,希望对剧集给予公正的评价,探索媒体解读和评价的正当途径。
争议:失真,生活逻辑让渡戏剧逻辑,演技
《创业时代》承载了观众从题材到团队的诸多期待。或许正是这种期待,让反水更加猛烈,甚至从正常评论变成了声讨。“企业家不是这样的”“三观不正”“演技差”,无论哪一个维度的批评,一部作品都很难翻身。故事过半,《创业时代》短板暴露很多,要根据文字分析。
首先是时代的暧昧造成的撕裂和脱离现实的感觉。《创业时代》改编自付瑶同名小说,故事背景为2010年
前后互联网迅速崛起的时期,魔晶作为社交、办公、通讯与一体的软件,在10年前是新生事物,但在如今已并不鲜见。当微信、微博等占据现实生活重要比重的软件与“魔晶”同框,开发魔晶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必当受到质疑,专业度、真实感折损。

第二,人物行为的合理性值得商榷,戏剧逻辑强于生活逻辑。郭鑫年创业失败到西藏隐居避世、认错那蓝和温迪,罗维脱光衣服离开企业,本意是创作者想要通过戏剧性的手法展现创业者的离经叛道、乖张出格的性格行为特质,过于戏剧化的表达忽视了生活常理。片花中郭鑫年和罗维在竞标现场大打出手,剑拔弩张的氛围令人好奇二人之间到底有什么过节,但是在正片中却演变为情敌见面分外眼红,不顾场合、身份释放情绪,宛如小孩子闹情绪,缺乏成年人应具备的情绪管理。戏剧化表达同样要有度,虽然生活真实并非评价创作的唯一准绳,但切不可为了追求金句、噱头而全然忽略现实审美好恶,从而失去生活质感。

《创业时代》本身存在问题,但说理要在同一范畴,就事论事。在演员演技方面的争议,不但以偏概全至整体品质,更升级为对演员本身的攻击,这一点是评论本身的失当。那蓝的扮演者杨颖一直处于演技之争的风口浪尖,在《创业时代》中对其不符女性精英形象的抨击时有出现。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认为,演员的二度创作与人物呈现效果密不可分,关系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演员情绪的表达、表情的控制和台词的念白等演技的考量和评判是题中应有之义,指出不足加以辨析,对于演员本身也是进益,但将演员演技不足等同于剧集本身品质不足,则有失偏颇。另外,演员与人物形象的探讨同样应当有清晰分界,温迪的占有欲、掌控欲是人物的性格,演员宋轶通过表演展现出来,由此上升至对演员的人身攻击,已经超出了文本评价的范畴,是应当杜绝的乱象。
综上,《创业时代》缺点不少,也不乏影视创作中的通病,但就其中一点或几点整合,一棒子打死,到底不甚明智。先不说尚有一半内容未面见观众,下定论为时尚早。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做评论是一样的道理,指出问题提出对策,同样不能忽略长处。

价值肯定:题材稀缺,人设创新
从内容层面来看,《创业时代》有三点值得肯定之处。首先,题材的创新性明显。从2017年开始,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回暖,现实主义剧目内部类型创新,百花齐放。时值国家鼓励青年人才自主创业,支持行业创新,《创业时代》聚焦互联网创业领域,类型上有所突破,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全剧围绕“码农”的生活工作展开,以“魔晶”这一软件的诞生贯穿始终,涉及软件开发、金融投资领域,而以往以此为故事核心的剧目尚不多见,切入视角新意明显,拓宽了现实题材的表现范围,值得肯定。

其次,人物群像个性鲜明,是青年创业者的群像缩影。身无长物但敢想敢做的郭鑫年,精明强干又冷静现实的罗维,耍小聪明,将他人成果窃为己有的“伪创业者”富二代金城代表着三类迥异的创业者形象。出身不同,却对互联网行业怀揣着同样的热情和期许,这里特别需要肯定的是“反派”金城形象的塑造,他不是符号化、功能性的人物,仅仅作为郭鑫年等人的创业阻碍存在,而是有自己的想法以及自我证明、自我实现的野心。父亲金振邦是富甲一方的商贾大佬,这个非典型的“富二代”急于跳脱出家庭的温室,以“出走”的方式证明自身的能力。祖母忌日回港与家人团聚,金城面对父亲金正邦的规劝不为所动,家族企业和其中复杂的宗族关系令他厌倦。“混得不好只能回家继承祖业”一度成为公共话题中对富二代们的调侃,金城的抗争虽然路径手段着实不够光明磊落,但极具现实性。女性形象中,精英系的那蓝、温迪和徐佳莹均展现了女性在职场中独当一面的魅力,业务能力出众,头脑冷静,有着与男性旗鼓相当的野心和抱负,作为创业者的徐佳莹对自身梦想的坚持、对合作伙伴的鼎力相助,均是现代女性追求独立、不攀附的精神写照。

最后,创业的时代精神彰显,青年人精神面貌的呈现应得到肯定。在剧情整体铺陈方面,该剧对职场、爱情比重的把握较为有度。郭鑫年、那蓝、罗维、温迪、卢卡、杨阳洋三对年轻人情感关系变化围绕创业事件展开递进,在适度范围内,没有本末倒置,造成爱情线拖慢整体的节奏。剧中关于“创业”的探讨,从互联网行业辐射至整个创业领域,小作坊发展至流程规范、规模完备的大型企业需要经历的成长阵痛、情与理、德与法的激荡交锋写实残酷,使该剧跳脱出“乌托邦”的梦境,烛照现实,令人反思。

早前《创业时代》的编剧张挺将该剧主题用八个字概括:青春不死,理想永生;将商场视作江湖,创业者、守业者,成功者、失败者,众生百态见诸江湖,有一股侠气。在目前播出的内容来看,这口气没散;至于创业者究竟该是如何形神则见仁见智,有同行共情,直言“道出心声”。

跳出剧本身,在《创业时代》播出期间,出品方华策做了另外一件事:用纪录片的形式记录创业的青年企业家心声。诚然,对于创业题材剧集而言,真正的创业者群体中发散传播,是拓展剧集影响力的创新宣传渠道,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令更多青年企业家走进普通观众的视野,使更多人加身对创业的了解,引发对不同行业创业者的实际关注。将艺术创作与社会影响融合,承担社会责任令精神落地的层面,也是值得肯定的维度。

极化现象反思:有理有据,中立全面
在信息爆炸的融媒时代,评价机制的反应速度更快。对于影视作品的成色好坏,往往从播出伊始便伴生左右,但对于播出期动辄数十天乃至月余的电视剧体量来说,通过开篇三五集的内容实现对全剧的内容价值判断,较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管中窥豹的局限性。传统理论批评界,批评家们更倾向于在收看全剧之后才对内容作出评价,在通读文本之后作出评价耗时长,发声相对滞后,加之受众对“争议话题”的天然亲近,相对客观但温和的传统批评声音日渐式微。

于是半月余见于媒介端的争鸣极化现象愈发明显。爱之深者振臂高呼,奔走安利;恨之切者痛心疾首,疾言厉色。两种态度均不完全可取,但豆瓣惨兮兮的3.4还是昭示着意见领袖的胜利。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舆论环境中,说者更为迫切地寻求归属感。但为了博取关注而采取极端的评价,不仅有失公正,而且会伤害艺术评价的整体标准。不仅如此,基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审美偏好等往往被视作是衡量一部作品好坏的准绳,却忽略了个体与集体的审美差异。
奉行“民意”的豆瓣,这次的风向吹得有点跑偏,高标准严要求任何时候都可行,但矫枉过正不但会造成评判失衡,作品价值错估,一竿子打死一船人的专制和武断,对创作热情才是致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