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项目的方案中,研究背景主要回答“为什么要对这个项目进行研究”的问题。根据赛恩斯的编撰经验,这个问题一般可以从时代背景、理论和实践三个方面来回答。
1.时代背景。背景是指选题所处时代的影响因素或条件。背景主要阐述时代因素的发展变化带来的新问题、新要求、新挑战,以及与研究对象的关系。一些新问题、新要求、新挑战需要通过研究来解决,而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适应这种新变化、解决新问题、满足新要求、迎接新挑战的一种途径。
2.理论背景。理论背景是指影响选题的理论或理论因素。选题是对理论发展或影响的回应,某一理论的发展或影响促使题者通过对题目的研究对其做出回应,这包括理论的运用、检验、推广和发展等。
3.实际背景。实践背景是指通过实践影响选题的因素或条件。实践背景主要说明需要解释的现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实践发展的影响,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背景:问题的来源和表现形式要写清楚,同时要写清楚研究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一学科要考虑以上三个背景,但如果研究重点不同或学科来源不同,也可以有选择地使用。
学科基础主要解决“学科研究的基础是什么”的问题,一般包括政策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政策依据是一些国家法律法规证明了研究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有些研究项目要以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为依据,有时这些法律法规成为研究项目的依据。在撰写政策依据时,不仅可以笼统地写政策名称,还可以根据需要写清楚与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内容。
理论基础是本研究的科学基础,是选题和论证的依据,是研究者提前对研究问题给出一些假设并指导研究过程的理论基础。理论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但也有局限性。因此,需要考虑话题与理论之间的适当性,即理论与话题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能够适当地支持话题。写理论基础时,要揭示理论基础与研究课题的关系。两者的关系越密切,理论对主体的指导作用就越强。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得越清楚,研究人员就越能掌握它们。
实践基础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科是否反映了科研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实践的反思越深刻,学科的实践基础越充分,其指导意义越大,价值越高;第二,一些实践活动可以证明研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是研究的实践基础和依据。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