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万津容,国投创业 万津

记者从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获悉,2月份,青海省总发电量65.54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量26.27亿千瓦时,占比40.09%,同比增长43.99%。新能源发电首次超过水电,成为青海省最大的发电来源。图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青海-河南800千伏青南换流站,一名运维人员在站内巡视。记者张洪祥摄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国有国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支柱”,如何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哪些新趋势?近期来自SASAC和国企的信号显示,优化布局、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科技创新成为关键词。

进一步努力“优化布局”

围绕“十四五”总体目标,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势在必行。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SASAC市委书记、局长彭浩表示,2021年要进一步做好布局。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大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加大战略重组和专业整合力度,持续推进非主业和非优势资产、低效无效资产退出。

作为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中国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DIC”)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体现SDIC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战略选择,加快业务结构优化调整。

“坚持做优基础产业、做特战略性新兴产业、做精金融服务,加快形成周期性产业与非周期性产业互补、产业金融协同、直接投资与基金投资‘双轮联动’。”SDIC市委书记、主席白涛描绘了“十四五”和“新SDIC”的蓝图。

据了解,SDIC成立了新兴产业研究培育中心,聚焦新材料、医疗健康、先进制造、新基建等产业板块,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与此同时,成立了SDIC创造、SDIC创新、SDIC创业、SDIC创造、SDIC凝聚等基金管理公司。截至2020年末,管理各类权益基金32只,总规模1928亿元,总投资项目365个,为公司寻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控股投资机会节省了大量项目资源。

“进一步优化结构,继续聚焦主业;公司资源集中在重要业务和关键领域;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和规范投资管理。”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工集团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光安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今年要完成的重点任务之一是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也提出,2021年重点关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海外资产优化调整,实施产业链提质增效,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新业务形式,高度重视油气储备能力建设。

中国海油董事长、党委书记王东进表示,面对能源改革的新形势、市场竞争的新格局、技术迭代的新形势,中国海油坚持改革求生存,将在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公司活力和效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向世界做出庄严承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


“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绿色生态转型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表示,“3060目标”将倒逼全社会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掀起一场绿色革命。节能环保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多个细分领域将形成千亿、万亿级新市场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机会逐步显现。


中国节能,这家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提出做强做优节能与清洁供能传统主业、做大做优生态环保核心主业、做精做优生命健康战略机遇产业、做专做优绿色建筑承载平台业务、做强做实科技服务创新业务、全面提升战略支持能力。


曾光安也认为,为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十四五”期间工程机械行业会向混动、电动、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方向发展。他透露,目前,柳工已制定“十四五”期间的新能源工程机械发展布局,并已成功推出了新一代电动装载机、挖掘机,柳工电动装载机856H-EV凭借安全环保、强劲有力、高效节能等性能优势,征服川藏铁路极限工况,引领行业技术发展方向。


近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承诺“十四五”期间,新增跨区输电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保障清洁能源及时同步并网;“十四五”规划建成7回特高压直流,新增输电能力5600万千瓦;到2025年,其经营区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到3.0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0%。到2030年,公司经营区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亿千瓦以上,水电装机达到2.8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


众多产业和项目将发展起来。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孟庆强表示,将科学编制湖南“十四五”储能发展规划,通过储能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确保“新能源+储能”协同发展模式落地。规划配置450万千瓦储能参与削峰填谷,减少新能源弃电量12.6亿千瓦时,加快推动湖南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促进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斯泽夫认为,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能源革命、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已经成为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建议以电力安全为核心,推进我国碳达峰规划,有序减少火电。由国家能源局在坚持全国统一一盘棋的前提下,统一制定全国的“碳中和”十年规划,统筹推进“碳中和”。不过,要科学处理“碳中和”过程中的地区差别问题,针对不同地区建议采取不同的能源政策。此外,还要加强新能源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提升装备制造水平,促进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进步与发展,大力支持储能技术研发和实践。


“头号任务”强化“科技创新”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是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郝鹏表示,“十四五”时期,国资央企将围绕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集中优势资源、优势力量,努力打造科技攻关重地、原创技术策源地、科技人才高地、科技创新“特区”,把中央企业坚决打造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这一提法让宋鑫很是振奋。未来五年,中国节能将从三个方面强化科技创新对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加大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一切资源向科技创新倾斜。二是将全力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三是将积极参与节能环保领域标准的研究制定,提升供应链价值。


部署强化能力建设、加大研发投入、攻关核心技术等十项重点任务、明确38+2项拟重点攻关的关键核心技术、制定6大类16项奖励激励措施……中国节能一系列科技创新工作正在快马加鞭推进。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建筑”)也出台了《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三十条举措》,召开中国建筑科技创新大会,着力增强创新意识。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研究设立中国建筑科技创新平台,并出台“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


中国建筑党组书记、董事长周乃翔强调“十四五”时期要致力创新驱动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探索产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新机制,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全面创新。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石化”)也提出2021年要强支撑、重引领,激发更强创新动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快打造技术先导型公司。


“要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马永生建议,针对行业特点,提出指导性研发投入意见。同时,支持企业牵头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吸纳更多企业参与;鼓励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此外,完善科技人才引进、评价和激励政策,加大对国有企业科研机构薪酬总额倾斜力度。


“我们正在制定中央企业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指导意见,进一步集成各项政策措施,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中更好地发挥战略作用。”郝鹏称。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研究室副主任李红娟认为,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建立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企业治理结构,吸引和保留高技术创新人才,构建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充分激发企业持续性创新动力供给,是国有企业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其主动积极适应新时期、新要求、新使命、新时代的重任与担当。


作者:□记者 王璐 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