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再融资是省钱还是套利,不仅要看政策导向是否鼓励再融资,还要看再融资项目为什么融资,如何使用融资。20多年的实践表明,无论再融资金额多少,上市公司都必须明白,从资本市场融资获得的钱不是白拿的,用在合适的地方,给投资者一个解释,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规则。
上市公司CATL(当代安普瑞斯科技有限公司)拟从特定标的募集资金不超过582亿元,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家民营上市公司对a股的定向增发融资。今年以来,BOE、Opcom、立昂微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相继发布了定向增发、优先股、可转债等再融资计划。预计筹资规模超过7000亿元。
虽然与2016年、2017年等再融资高峰年相比仍有差距,但今年的大规模再融资已引发市场质疑。这样“轻松”的再融资有没有“圈钱”行为?私募过程中存在套利吗?会不会造成市场“抽血”?
再融资是一种不同于首次公开发行(IPO)的直接融资方式,一般指企业上市后通过资本市场持续募集资金,包括定向增发股票和配股、发行公司债券或可转换债券、优先股、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工具。以再融资主力军非公开发行股票(定向增发)为例,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通常以低于市场平均价格向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参与者可以“折价买入股票”。
判断再融资是省钱还是套利,不仅要看政策导向是否鼓励再融资,还要看再融资项目为什么融资,如何使用融资。去年以来,为发展直接融资,帮助企业纾困,资本市场不断完善融资功能,放松再融资。2020年2月实施的再融资新规有三个重要变化:一是精简发行条件,拓宽创业板再融资服务覆盖面;二是优化非公开制度安排,支持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三是适当延长批准文件有效期,方便上市公司选择发行窗口,再融资批准文件有效期由6个月延长至12个月。受益于规则的“放松”,过去一年左右,一批a股上市公司获得了再融资的“活水”。今年以来,截至8月19日,全市场已发行私募项目750个,定数创下近4年新高。
再融资“松动”,固定收益项目更容易获批。从已实施固定收益项目的企业来看,大部分都能够将资金用在正确的地方,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支持科技创新,为生产经营提供救济。即使此类再融资项目金额较大,也应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理解。但也有企业认为再融资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可以随意挥霍,将宝贵的固定收益资金用于投资楼市、投机商品,甚至用于“董”的任性消费,引发市场对再融资、套利的担忧。对于这些缺乏金融家责任感,漠视股东利益的害群之马,监管部门应该严加管控,严惩不贷。
理解应该被理解,鼓励应该被鼓励。毕竟再融资规模很大。会不会造成市场“抽血”?历史经验表明,虽然大规模增持往往会引发市场短期流动性担忧,但上市公司大规模增持计划公布后,a股市场整体表现并不差。据国联证券统计,2000年以来有23个大型固定收益项目,平均预计募资金额435亿元。在这23家固定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后的第一个交易日、10个交易日、20个交易日和60个交易日之后
之所以市场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失血”效应,是因为一方面,大多数再融资项目能够及时、充分地披露资金使用情况,资金取自市场,用于发展,消除了投资者的疑虑。这些动作不仅没能让企业因大额再融资而“减分”,反而赢得了更多的长期资金;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各项基础制度的不断完善,证券稽查执法队伍及时跟进,避免违规套利,越来越多的再融资计划被投资者视为积极因素,使得“巨额再融资相当于‘圈钱’、‘抽血’”的想法没有市场。
2000年以来,增发等再融资方式成为a股上市公司最重要的股权融资手段。20多年的实践表明,无论再融资金额多少,上市公司都必须明白,从资本市场融资获得的钱不是白拿的,用在合适的地方,给投资者一个解释,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规则。
周琳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