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金海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在车间检查生产情况。(湘潭日报全媒体记者罗微摄)
“创新力量”系列报道
在坚守中求变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超
说到盖房子,你会想到什么?
是建筑工人在炎热的工地上挥汗如雨吗?还是钢筋混凝土随着机器的轰鸣,尘土漫天飞舞?
大多数人选择接受这个熟悉的场景,但也有少数人说“不”,他们决心改变这种局面。
湖南金海钢结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金海”)技术管理中心技术顾问刘和平。另一个外界熟知的身份他是湖南金海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科技创新创业团队骨干成员。几年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克俭的带领下,他和他的团队自主研发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预制空心楼盖钢网架箱形结构”(简称“箱形结构”)。这项先进技术不仅刷新了人们对建造房屋的认知,也引领了中国现代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
“像造汽车一样建房子”
在传统观念中,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时间和人力成本都被扔掉了,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雨雪天无法施工等。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传统钢结构建筑承载力不足,建筑跨度变大,常用的方式就是增加梁柱。这套技术已经使用多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但经常被人诟病外观不美观、材料消耗大、成本高。
有没有办法在充分保证建筑安全的前提下,保持建筑独特的线条美,相应降低资源消耗和施工成本?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令人钦佩。针对传统砖混、混凝土建筑的弊端,湖南金海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科技创新创业团队进行了一次“探险之旅”。他们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克俭领导的金海钢结构院士专家工作站,自主发明了“箱型结构”专利技术。同时围绕这一核心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攻关,向建筑业现代化的“蓝海”发起了第一次进攻。
"不像传统的建筑房屋,我们像汽车一样建造房屋."刘和平解释说,房子的所有零部件都放在车间里生产,然后在现场组装。与砖混或混凝土框架结构相比,该技术集节能、节地、节水、环保、美观于一体,大大提高了建筑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补充了国家绿色发展战略。
一组数据可以证明。据权威机构测算,采用“箱型结构”技术可使建筑用钢量减少25%,建筑用水量减少95%,用电量减少35%,层高减少10%,能耗减少10%,建筑垃圾减少99%。此外,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可以实现“工厂做现场事、地面做高空事、机器做危险事”,较好地解决了工人劳动强度大、施工环境差等实际问题。
“梦之队”
建筑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以上。面对这个巨大的市场,社会资本早就做好了搬家的准备。
与国有企业或沿海发达城市的企业相比,起步于中国的湖南金海在经济和产业地位上没有优势。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企业生存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作为一个小规模的传统制造企业,我们基本上拿不到大中型项目。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湖南金海科技管理中心副总经理曾文
举告诉我们,为增强竞争力,企业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5%投入研发,同时相继与全国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展开合作。其中,企业与马克俭院士领衔的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共同组建的院士工作站,不仅是湖南省钢结构行业第一家企业“院士工作站”,还是湘潭市成立时间最早的企业院士工作站。回报当然是可喜的——“金海造”年产能达到20万吨,湖南市场占有率25%以上。公司已取得各类发明专利和新型实用专利126项,主编和参与编写了地方、国家标准与工法12项,综合技术集成能力全国领先。除“盒式结构”体系外,他们的科研成果还有三板体系的研究应用、城市钢结构桥梁研究应用等,这些成果被运用到长沙德思勤城市广场、九华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常德湘雅医院医疗值班楼等重大项目,为市场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另一个选择。
让外人惊诧的是,这支实力强劲、屡立战功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才30岁。但就是这支年轻的队伍,只用了几年时间,就研发、设计、制造出了建筑窗户侧面防水装置等多个“爆款”产品,被业界誉为“梦之队”。
“纵观企业20多年的创新之路,一路上我们最倚重的是人才,是大胆试、勇敢闯、自主变的企业精神。”在研究院,刘和平指着一排埋头工作的研发人员说。
“为未来做好准备”
眼下,以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化浪潮滚滚而来,席卷了所有行业。面对这种变化,金海团队准备好了吗?
“我们以建设‘中国(湖南)现代建筑智能制造产业园’为中心,按照一园多基地的方式,建设69万平方米的现代建筑,形成集科研设计、部品部件生产、实验检测、物流配送、施工维护的全产业链基地、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产品智能供应商。”曾文举透露,作为湖南“三高四新”战略的具体实践,企业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打造的国内首例“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平台”即将投入使用,它将打破设计、智造、施工、运维等壁垒,实现“一键出图”,为装配式建筑的智能制造提供强劲驱动。
“时代变化太快了,我们必须为未来做好准备。”他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中,科技颠覆了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理念,金海将致力于打造智慧建造模式,通过打造智能化的生产线,实现对上下物料规格的实时智能检测、智能优化焊接参数等技术。“未来的金海,要做大数据智能化时代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系统集成服务商。”曾文举胸有成竹地说。
记者手记:
创新,没有完成时
王超
从上世纪90年代进入建筑领域,湖南金海一做就是20多年。为了出人头地,企业每年拿出销售总收入的5%甚至更多经费用于研发投入,这股狠劲、韧劲终让他们摆脱了传统作坊式企业的桎梏,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
如同国内外众多成功的科技型企业一样,身为传统制造企业的湖南金海,时刻保持着居安思危的意识,他们善于用超强的眼光布局未来,用自我革新的勇气向前追赶:当它已经做到行业“龙头”位置、原本可以“歇口气”时,却主动跳出“舒适区”,勇敢地挺进更加“高精尖”的技术领域,开始全新的探索。
每一次“求变”,金海人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阵痛。作为旁观者,我们也许难以体会企业在主动求变时面临的巨大压力和风险,但放眼整个市场,如果企业不主动出击,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坚守与求变,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永恒的话题。时代在变,需求在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没有哪项技术能让企业永久地躺在“安乐窝”中,湖南金海创新团队的故事也在提醒我们:创新,没有完成时。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