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乐行业观察原创文章,拒绝擅自转载。
作者 | 陈南熙
在最新一期的《德云斗笑社》中,孟和周九良表演了一段相声,用传统民间艺术的韵脚演绎了《画娃》《无情的哈拉少》等梗,引得观众情绪一浪高过一浪。
这种将Tik Tok流行歌曲融入相声表演的模式在德云社并不少见。在小游园表演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演员翻唱Tik Tok的流行歌曲,和观众一起玩梗,获得很好的现场效果。
音乐正通过以短视频为载体的社交传播,经历着从“听”到“互动”的转变。不知不觉中,音乐产业的社会重塑正在Tik Tok悄然发生。
日前,Tik Tok音乐发布《2020抖音音乐生态数据报告》。通过这篇报道,我们或许可以一窥短视频社会化给音乐带来的新活力。
#让更多的音乐人被看见。
自20世纪90年代前后电视媒体主导流行歌曲方向以来,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已有30多年。这一时期,虽然经历了以电视剧为载体、选秀节目为载体、音乐综艺节目为载体的不同发展阶段,但能够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歌曲主要来自电视平台。
因此,即使是像“唱跳俱佳”的黄波这样的优质歌手,也无法登上青歌赛的舞台,也无法获得演唱热门电视剧主题曲的机会,只能在酒吧里追逐自己的梦想,最终成为一名电影演员。
这种情况在从Tik Tok开始的音乐短视频时代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和原创作品在Tik Tok被看到――据《2020抖音音乐生态数据报告》,仅2020年上半年,入驻音乐人就增加了近3万人,半年来累计入驻音乐人增加了3亿多人;原创歌曲方面,前十大劲爆歌曲总播放量为945亿,相当于中国平均每人67部剧。
如果黄博生在这个时代,很可能很难不成为Tik Tok上的“爆炸性”音乐人。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十大劲爆歌曲包括流行歌曲、民谣、二次元歌曲和RB歌曲。各种风格,如各种风格的音乐家,都可以在Tik Tok找到自己的听众,从而获得认可和机会。
丰富的音乐风格可以找到相应的受众,音乐人可以获得足够的关注,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音乐类型,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音乐爱好圈。从一组有趣的数据可以看出行业环境的这种变化。
根据《2020抖音音乐生态数据报告》《提交用户喜爱音乐短视频创作风格的Top省份》,不同地区创作的短视频音乐风格存在明显差异。比如很多少数民族聚集的云南,旅游资源丰富,当地人生活条件相对舒适,使得民乐成为这一地区重要的音乐类型。
以四川为例,温暖火热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定居下来,这就导致了代表年轻人态度的说唱音乐的流行。谢帝、马思维、李嘉龙等一大批说唱明星在这里崭露头角。
广州积累了大量的流行音乐,广州一直是中国流行音乐的“造星工厂”,在Tik Tok时代依然是“宰客之王”。贵州人喜欢在天地之间唱歌,摇滚乐是最适合他们“干起来”的方式;电子音乐在江浙沪发展最好。说到民族风格,河南的民族风格历史悠久,自然要这样做。
当蒙古草原歌曲《火红的撒日朗》在短视频中随着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唱跳,当Xi安民用陕西方言唱《西安人的歌》,当《广东爱情故事》从小吃唱到大馒头,当《旧梦一场》唱得你心碎,这些标有城市符号的特色音乐和短视频,帮助无数当代陌生人解除了乡愁,也做出了优秀的作品和音乐。
#社交有助于音乐作品。
Tik Tok的音乐用户因为生活环境和兴趣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音乐圈。选择共同音乐美学的用户通过个性化推荐聚集在一起,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社会化有助于音乐作品的传播,音乐反过来又成为一种社会资产,促进志同道合的用户见面、交流和分享。
这是“音乐社会化”对音乐产业生态关系的重塑。
在Tik Tok诞生之前,这种歌曲《放妻书》是很难被大众接触到的――它的演唱者阿有有默默无闻,歌词也不太好唱。“一不一样二宽,每个学生都幸福”这句歌词出自唐代《旧梦一场》,听起来总有点远离当代人的生活。
这首古体歌曲最初在Tik Tok只是小范围传播,并配有一些喜欢它的人的带有强烈故事的短视频。就像“如果我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惊喜,我为什么要深爱它?”被反复播放,0103010成为了爆款视频必备的背景音乐,而音乐人阿优优也在短时间内获得了700万粉丝。
在Tik Tok,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从这份报告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社交传播对音乐作品的助力――数据显示,平均每天有超过18万首风格多样的音乐作品激发用户提交视频,用户使用Tik Tok音乐创作的视频。
投稿量累计超52亿次,相当于每个日活用户创作13个音乐短视频。同时,用户会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不同风格的BGM,报告中显示用户创造视频最多的五个场景分别是亲子、生活、美食、萌宠和旅游,丰富的场景给了不同风格音乐展示生命力的空间。
Yong
7/Aioz的《COCO》是一首很放松的说唱作品,因为歌词中描述的失恋后故作轻松的状态契合了很多年轻人的心情,成为朋友聚在一起跳舞、搞怪或者生活中慰劳一下自己时的“标配BGM”。
国风歌曲《苏幕遮》,歌词中描绘的美景如同水墨山水,成为众多用户在旅行场景下创作的首选BGM,更凭借独特的古风戏腔和古典舞挑战,调动了用户的参与热情,迅速成为爆款。
在这份报告的音乐作品篇中,我们能够看到用户短视频投稿在选择BGM上的多元化――适合帅气穿搭视频、舞蹈视频的说唱音乐,公路味道十足的摇滚乐,或者旋律跳跃可爱的二次元音乐,也都涌现出了各自曲风中的代表作。
在抖音,音乐不再仅仅只是一个个被“聆听”的作品,而是成为朋友间互动交流的桥梁,用音乐创作视频,也成为用户分享生活的一种首选方式。
# 抖音赋予音乐行业的生命力
这份《2020抖音音乐生态数据报告》中还包含其他一些很有价值的数据,比如音乐人曲风占比城市分布,音乐人直播的“营业”数据等等,相信这些数据对于音乐行业的从业者,或者有志成为音乐人的追梦少年们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这份《2020抖音音乐生态数据报告》的诞生背后,是抖音音乐品牌的厚积薄发,凝结着抖音平台四年多以来深耕音乐领域所获得的经验和成果。从这份报告中,我们能够看得到短视频社交正在赋予音乐行业新的生命力――
不仅包括助力大批优质音乐人创作出大量优质的音乐作品,并且通过抖音创新的宣发模式,将这些作品融汇到更多用户的生活和社交场景当中 。
在生产端,抖音音乐平台帮助不同风格的音乐人直接面对精准的受众,音乐人不必再像从前一样在狭窄的传播渠道上“碰运气”,从创作端鼓励了更多热爱音乐的人投入到音乐行业,进而创作出更多优质的音乐作品。
作为传播渠道,在抖音上,用户不仅仅在“听音乐”,更是通过配乐、剪辑、卡点,在“玩音乐”、享受音乐、对音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并分享。在这个过程中,音乐作品被反复聆听理解,用户便更容易感受到创作者所希望表达的情感,从而获得共鸣。
而在消费端,抖音音乐则提供了丰富的使用场景,通过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将音乐作品推荐给数量庞大的活跃用户,为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提供了差异化的场景。
可以说抖音音乐正式进军音乐产业以来,通过“2020抖音看见音乐计划”、“抖音音乐人亿元补贴计划”、“造音行动”等活动,持续致力于构建专业、开放、真实的短视频音乐社区,帮助更多优秀音乐和音乐人被看见,音乐行业的改变正在发生。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我们的生活里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音乐的影子,一段旋律可以帮助人们记住应该铭记的瞬间。经由抖音,更丰富的音乐形态在大众群体中生根发芽,这也意味着传统音乐行业的生产思路正在被颠覆,新的音乐生态正在形成。而最终,这些多样的音乐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有了不同的温度和颜色。
改变正在发生。
-全文完-
(抖音生态报告完整版请上新观公号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