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底,高质量的网络写作是作家的一种自我表达。
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内一家成立三年多的互联网公司主要从事网络文学创作,专职作者40余人,网络作者数百人。公司有一套有别于传统网文写作的“算法”逻辑,即利用大数据作为读者需求的画像,精准定位“写什么”。公司甚至建立了庞大的素材库,供作者学习和改编。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另一家小说网站了解到,大数据的应用在行业内并不新鲜,主要是用来捕捉用户的喜好,对市场上的热门品类进行统计,让免费的网文能够精准触达用户。
使用大数据没有错,但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线上行业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有无数的流水线小说因热度而生,导致同质化严重。不仅如此,一些通过反转和打脸吸引眼球的新奇广告频频出现在市场上,甚至一些网贷广告通过反击的短视频情节“收割”并下沉市场。低质量流量的泛滥值得深思。
跟风网文批量化生产
“去年上半年火的是‘虞雯’,下半年火的是‘战神’。A 《镇国战神》成了爆款,全是后续随笔。”电话那头,有着多年写作经验的网络作家顾晓无奈。“写作工厂”比比皆是,在网站上搜索一个热门的小说标签,类似套路的小说层出不穷。“读完之后,你也许能记住书名,但记不住作者。同质化太严重了。”
回顾过去20年,网络文学堪称“世纪红利”。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网络文学作品累计规模超过2500万,17K小说网、晋江文学城、奇点的网络文学储备均超过200万,我国数字阅读行业用户数达到5.1亿。预计2021年中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将达到416亿元,网络文学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业内人士承认,网络写作的“蛋糕”很大。它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后,形成了“内容IP”的优势,被公认为数字文化经济IP的源头,所以很多小公司都想进来分一杯羹。很多公司刚起步的时候,并没有像读文章等头部企业那样,有多年的作者培养和作品积累。他们只是从模仿或模仿开始。基于网络的文本工厂和文本制作工厂就这样出现了。
近年来,类似的网络公司或小工作室越来越多,其运营模式也相当精简或批量化。“比如你请了10个或者20个作家,哪篇文章酝酿了一段时间,你就把它的大纲和套路拆掉,然后模仿这个套路,用自己的话写出来,这就是另一篇文章。”顾晓说:“在文学工厂,10个人写的东西乍一看不一样,但都是‘梗’。这10条短信已经放在不同的平台上,如果你运行一个爆炸,那是不可能的。”
最近,成为互联网焦点的公司发布了一则招聘50名“小说作家”和50名“坐着的作家”的广告,显示月薪4000到8000元,学历不限。作家需要“根据公司给的方向和主题写提纲,创作小说”;在“坐作者”的介绍中,公司表示,“没有经验没关系,公司有资深编辑和大神作者提供培训指导”。
在生产工厂里,网文像商品一样大量生产。“这通常是一种恶搞,比如引用梗或者使用类似的套路。其实不能直接定义为抄袭,但这种现象很容易导致网络内容同质化。”顾晓说。在103010最火的时候,网友们编撰的这本书的大纲出现在国内知名的网络论坛“龙的天空”上,可见模仿写作的火爆。
随着网文的普及,网文培训课程、速成课程等配套产品越来越多。“没写过的人特别好奇,会写的人肯定没时间去。”顾晓说,经过网文培训班的速成训练,没有经验的作家真的有可能达到网文的门槛。“一个普通作者写作时,需要构思和提炼主线,但有些写作工厂或培训班只关注热点,写的是流行的东西。细节的处理和悬念的保留,正常作者可能处理不好,但是写作工厂给了你一个模板,可能比正常作者有优势。”
流量产生的IP和战神IP正在迅速入侵阅读市场。顾晓担心,网文作者虽然有几千万,但如果创作继续工厂化,数量多,优质产品少,行业很容易把劣币驱逐出良币。“同质化是因为它有利可图。网络写作工厂的短期效应非常有利可图,但不会持续很久。容易造成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快而不稳。好的创作生态应该有更丰富的自我表现。”
流量网文非网络文学
一方面是热生同质的网文;另一方面,以“小说广告”形式出现的“交通网文”,也以抢眼的形式占据了大众的视野。
?' />小说广告层出不穷
前两天,网友“奶茶”发微博吐槽,又被大数据推荐了一本“小说广告”。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检索该推文账号发现,推文内容“图文并茂”,以长截图的方式截取了部分小说内容,最终目的是通过评论区引流到一个微信公众号。记者随即关注了这个名为“每天多读书”的公众号,通过后台回复关键词,记者被引导至一个隐蔽的盗版小说网站。在该网站上,热门小说的VIP章节,也需要通过充值或年费会员等形式付费阅读。与此同时,公众号后台频繁弹出对话,诱导用户继续阅读或领取“充值大礼包”,刺激消费。
“在这里,网络文学已成为一种工具化的存在。”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目前行业内有“流量文学”的说法,区别于传统网络文学,流量文学借助互联网媒介尤其是众多自媒体号传播,通常质量不高,以收割流量、低层次感官刺激为目的,最终是为了将流量转化为收入,“这是行业最不起眼的一部分,它的内容可能是纯堆砌、没有灵魂的东西。”
以颇为荒诞的“冲量文”为例,它几乎不需要任何内容品质,通过东拼西凑、复制粘贴就拼成一本“书”。“通常是小网站刚起来,需要充实书库,所以不求质量只看数量。”近日有媒体披露,冲量文的大部分市场价是千字3元至5元,明显的低回报也印证了显而易见的低质量。
在阅文集团副总裁杨晨看来,流量文学并不等同于网络文学,两者截然不同。“网络文学内容的核心是精彩的故事,以创意、剧情为卖点吸引读者,通过在线阅读以及IP开发获取收益。流量文学则完全是另一种路线,以无数不知名的自媒体号为代表,它们似乎无处不在,但又隐藏极深,背后的经营者从不会公开亮相,内容则是完全的眼球经济模式,真正的故事剧情则几乎没有。”
除了图文并存的小说广告,同样以获取流量为目的的,还有以土味短视频呈现的小说广告。这类广告通常不足1分钟,拍摄内容选取“爽文”中最“爽”的段落,包含霸道总裁、后宫争宠、穿越、恐怖惊悚等吸睛元素,剧情夸张、爽点及打脸桥段高度密集。
短视频小说广告点击量颇大
曾参与这类小说广告拍摄的演员管云鹏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去年5月至7月,他可能就拍了上百条此类信息流广告,“虽然具体角色、台词会稍有变化,但都包含前期隐忍、中期制造矛盾冲突点、后期逆袭的套路,内容其实换汤不换药。”
对小说网站来说,短视频广告显然是一种颇为有效的引流方式。然而,最近就连一些网贷公司也拍起了似是而非的短视频广告。它们有一个共同点,用逆袭式的剧情吸引眼球。
广告里,外来务工人员成功在客机里升舱、外卖小哥路边搭救董事长,而解决主角困境的方式都是开通网贷。剧情走向颇为无厘头,逻辑也完全站不住脚,但广告方的用意昭然若揭:用低质量的土味视频“收割”下沉市场流量,从而为网贷买单。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夏烈认为,把小说里的“爽点”、套路转化为剧情短视频,用视听手段刺激观众回到小说阅读中,有颇具产业智慧的一面。“但如果只看到大量人群上网带来的巨大流量和背后的盈利模式,则需要反思。所有人都有享受这个时代文化的权利,精英文学作者、学者等也一定要积极介入,引入高层次文化口味,对网络文艺积极引导。”
大数据只是手段,关键看如何利用
不难发现,网文工厂也好,信息流广告也罢,背后都有大数据的身影。某小说平台相关人士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去年平台经大数据调研后,发现“赘婿”题材小说热度上升,于是将该题材翻拍成视频广告,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基于海量用户数据,搭建一套了解用户阅读偏好的体系。通过对用户的基本属性、阅读兴趣和行为等提取标签,可了解不同性别、年龄、地区的用户,在阅读风格、阅读流派、阅读题材等方面的偏好。”在某免费阅读网站相关负责人看来,引入大数据进行数据积累,是一种相较于传统网文的技术创新,“此前是由编辑团队判断作品的流行趋势,现在有一定数据累积后,能在小说编辑的基础上,发挥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及技术优势,为创作者赋能。”
但他也认为,大数据在用户个性化推荐上相对成熟,至于谈到真正的小说创作,还是有赖于作者的创造力。“大数据只是能帮助作者降低试错概率而已。从小说平台的角度,我们也不鼓励扎堆写一种题材,这样不利于内容生态的打造。”
在众多网文作家眼中,科技或大数据是一个中性词,关键看如何去利用及利用的边界在哪里。“这个话题让人想到以前讨论的AI写诗,现在5G已经很普及了,未来用一款AI软件去创作一本书,可能都用不了几分钟。”上海网络作协副秘书长陈佶认为,大数据的普及,可能会导致部分人竞逐热点,从而去批量生产某些流水线性质的文章,但长远来看,只迎合热点的小说或千篇一律的爽文,并不会让人一直买账。“文学作品带有一些感情上的色彩,机械化生产出来的并不能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在网文发展过程中,读者的眼光会越来越刁。”
一直以来,市面上都能找到一些打着“网络小说生成器”或“写作神器”旗号的软件,小说书名、男女主角名字、门派势力、魔法招式、灵丹妙药等都可自动生成。
出于好奇,陈佶也体验过类似的辅助写作软件,“确实很快就生成一篇文章,质量还可以”。在他看来,随着科技发展,行业内一定会有人去尝试新的技术手段,大数据是其中之一,“但行业也不会因为有人尝试了新技术手段而被淘汰”。
陈佶说,从创作者角度而言,网文写作不单单是商业性的,它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宣泄,“写作带给我精神上的滋养,真正的写作不是迎合市场热点,而是迎合自身的表达欲望。很多成功的网文作家,都是利用写作进行一种创新,去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他比喻,写网文就像打太极,易学难精,也像酿酒,需要时间的积累与等待。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