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上一篇文章分析了电商产品如何通过内容展示提升购物效率,但说到交易效率,就不得不提拼多多了——这个起步于微信生态和低端市场的电商平台,上市仅用了34个月,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模式下超高的购物效率,这也是拼多多在电商竞争中的一大优势。本文试图从产品的角度分析拼多多的各种功能是如何加速购物效率的。
# 1.品多多的模式和发展方向。
拼多多有什么优势?
便宜!真香!
没错,但电商产品是用户、商家、平台之间的平衡。我们不妨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拼多多,研究一下为什么拼多多可以更便宜。向真给拼多多带来了什么?
## 1\.客户。
品多多的优势在于以低价带动购买,利用品类优势增加购买频次。
不用说,9.9包面巾纸的低价和4000出头的iPhone11都能刺激用户的购买欲望;另一方面,拼多多的优势品类(农产品、快消、服装)都支持备货逻辑。看到真正的香氛价格后,不妨“先买后谈”,迟早会用到。
## 2\.商人方面。
拼多多的优势是货币化率低,营销方式少,可以降低商家的营销成本,给消费者更多的利润。
与淘系花钱买直通车流量不同,拼多多流量配送采用社交裂变,广告资源相对较少,更多以用户为中心的流量配送,为商家节省了15%的商品营销成本。
同时拼多多收取的支付费用是销售额的0.6%,相比天猫的2.5%,商家可以给消费者更多的利润。
## 3\.站台一侧。
拼多多的收入模式以广告费用为主,交易佣金为辅;目前拼多多没有盈利压力,所以平台无意集中增加营收,而是在营销上投入了大量资金——19年最后两个季度,拼多多在100亿补贴中烧了87.5亿。
从商家平台的三个方面来看,拼多多的模式自然带来了便宜的价格,这也带来了拼多多的一大优势——购物效率高、转化率高、购买频率高。
只要用户长时间在拼多多停留,拼多多的精准推荐和各种活动肯定会让用户产生下单的兴奋感。
虽然低价是优势,但“一分钱一分货”的理念也深入人心。另外,拼多多之前也经常被假货困扰,所以要想谋求长远发展,方向必须向上。
两个向上的方向:
*目标用户的上行,从五环到五环;
*随着消费的不断上涨,9.9包邮面巾纸终究支撑不了电商帝国的梦想,用户在拼多多敢于购买高价商品还需要很多次。
总的来说,拼多多的发展路径是让用户放心。
# 2.产品主页。
主页用于承担搜索之外的流量,即目的不明的需求。
如前所述,大多数电商平台的首页设计有七个方面――搜索线、品类线、轮播横幅、渠道分区图标、活动区入口、多渠道入口整合、产品和内容推荐;频道入口和横幅是分流用户、引导用户继续浏览的重要入口。
但是拼多多却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思路——在拼多多的主页设计中,产品推荐是绝对的重点,横幅和渠道入口都去掉了。
在分区图标下放上100亿元专项补贴后,直接放在左图右文的产品展示、直播、买家秀上,放弃横幅分区等所有营销方式。甚至100亿元的专项补贴直接放在4个产品和相应的价格上。
当你下拉拼多多主页,会看到不断推荐的商品展示。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拼多多在首页插入了一些特区。前两个特区是边肖推荐和官方补贴(即100亿元补贴),用户会跳转到另一个产品展示pag
这种设计显然代表了拼多多平台超高的购物效率――不需要其他展示方式,只需要展示商品和价格,足够用户下单购买。
为了加快购物速度,防止用户一直刷,拼多多还在首页左上方增加了黑色提示。当用户刷主页时,会出现“某个地方的用户刚开始下单”、“某个商品已经降价”等消息,进一步提示用户下单购买。
#三。搜索结果页面。
搜索页面承载着目的明确的购物需求。搜索用户必须尽快找到自己喜欢的产品并下单。
拼多多采用的解决方案是,如果消费者在搜索页面浏览某个产品并退出(购买未实现),拼多多会立即出现细分搜索标签(相关搜索),引导用户缩小搜索范围;在搜索结果中,会按地区进行推荐,显示“某省好卖”。
拼多多还把活跃商品和百亿补贴的筛选标签放在最前沿,让用户快速找到参与活动的低价商品;强化拼多多的高性价比意识,减少搜索结果,加快消费者购买,鼓励商家参与活动,可谓一举多得。
gn="center">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分析:京东和拼多多的首页搜索页展示方式是反过来的。
拼多多在首页单列展示商品,在搜索页双列展示搜索结果;京东则在首页双列展示商品,在搜索页单列展示搜索结果。
笔者认为,这是拼多多扬长避短,发挥极致购物效率的一个体现――拼多多的劣势是品类和内容不够丰富;因而在首页放弃其他内容展示,把首页也变成货架放上消费者可能感兴趣的商品,谋求在首页直接成功下单。
在搜索结果端,因为拼多多的客单价更低,用户的挑选耐心差,更希望迅速找到想要的商品,并无详细挑选比价的兴趣;因而拼多多采取双列展示,加快找到中意产品的时间。
至于在搜索页中插入其他结果,拼多多和其他平台并无太大差异,在搜索结果中给出5个插入位,第一个是品牌搜索,之后是3个细分搜索和推荐搜索。
然而因为拼多多采用双列展示,用户看到插入位更早,也可以更快通过搜索找到目标商品。
# 四、商品展示
商品展示分为两个部分,首页和搜索结果页的商品概要展示和点开后的商品详情展示。
## 1\. 商品概要展示
拼多多给单个商品的展示力度非常大,单个商品的展示空间很大,拼多多一屏展示3.5个商品,淘宝则是4.2左右,京东是4.5个;为的是给到足够的冲击力,同时也回避自己商品相对较少的劣势。
以首页左图右文商品展示为例,拼多多在右侧的信息展示部分留出了5行的空间,甚至很多时候把5行空间填满。
在商品信息展示部分弱化了店铺概念,淡化店铺介绍和发货地、只保留商品名称+标签+价格与售出数(已拼件数)
在信息展示部分,拼多多把标签玩的淋漓尽致,标签不仅包括利益点,还包括拼单人头像和榜单排行;利益点更是花样繁多,用标签打消消费者疑虑,加速购物速度。
## 2\. 商品详情展示
商详页展示部分也是一样的加快购物效率,最著名的设计就是不设计购物车――这一点很多大佬都已经分析过了。
除此之外,拼多多商详页还有很多有趣的设计细节,这里挑出来两个作为例子分析下。
* 主图浏览结束不跳转商详。拼多多上大量的低价快消品和农产品,看完主图足以直接下单,不需要;如果是需要看商详的产品(高客单价如数码家电),下滑的时候会展示中间的评价晒图、客服答疑等环节,减少购物顾虑。
* 去掉淘宝上的“问大家”改为卖家客服答疑。一方面,下沉市场用户可能对提问和写回答都没有太大兴趣,而且体系不太完善的拼多多放开问大家功能是真的有翻车的风险;另一方面,拼多多商家客服能力相对较差,把重点问题集中在一起有助于降低客服压力。
# 五、拼小圈:人人都是带货经理
拼小圈是今年3月上线的拼多多战略级功能,做拼多多版的朋友圈,入口放在首页黄金位置。
拼小圈上线引起业界热议,有用户吐槽严重侵犯用户隐私,也有业内大佬给予厚望,期望成为中国第三大社交平台,笔者在此试着分析下拼小圈这一功能。
首先要明确拼小圈的意义,笔者认为:拼小圈的作用是通过社交的方式向用户推荐更多产品,拉长使用时间。
社交并不是拼小圈的第一目的,前文提到,拼多多最大的优势就是无与伦比的购物效率――价格低+品类适合囤货+产品设计刻意引导快速下单。
在这样的产品设计下,只要有用户时长,只要有商品推荐,拼多多的高转化率就能带来真金白银的下单购买。
而上线的拼小圈功能恰恰满足了这个要求:
* 用户时长端:社交和内容是流量之王,增加粘性拉高用户使用时长更为容易;
* 商品推荐端:推荐可分为算法推荐和社交推荐,算法推荐这边拼多多的探索已经很多,如果开拓另一条社交推荐,展示“朋友买了什么”,能有效增多商品推荐数量。
社交功能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拼小圈的主要目的,拼多多目前主要还是个电商平台,社交只是副业。
目前拼小圈的重点是拉新和提升打开频率,每次打开拼多多都会提醒拼小圈“可能认识的人”,打开拼小圈后下滑很快就能发现附近的人推荐和好友推荐;但目前来看,更多的加好友是在打开时的一键加好友。
为了吸引用户点进来,拼小圈的内容设计也比较丰富,除了会展示购物和评价外,拼小圈还在顶部设置了“问答”“合唱”这种鼓励社交的功能和“做影集”“魔法视频”这种丰富内容形式的功能。
同时,拼小圈也做了一些社交方向的引导,除了朋友圈同款的“赞”“评论”外,还在每条动态右上方加上了私聊的功能,点开就可以直接询问商品相关的信息。
如果用户在拼小圈下单成功,系统会发跟单红包作为“带货”奖励。
笔者认为,拼小圈目前处在起步期,重点是打开率和关系数。
为了提升这两点,笔者有一些建议:打开率方面,邀请一些明星或垂直领域达人入驻拼小圈并推荐关注,通过引入KOL提高热度,也提升带货的质量。
关系数方面,将“共同拼单”“近期同品类购物次数”引入推荐机制,并在一键推荐中标明“TA近期和你有xx共同点”等信息;用给商品打标签的方式给推荐人打标签,吸引用户关注。
# 六、总结
拼多多独到的模式带来了低价、囤货逻辑、低商家成本。
这些又共同带来了拼多多的高购物效率――转化率高、购买频次高;而这高购物效率成为了拼多多在电商大战中的一大王牌。
拼多多的产品设计中也在发挥这一优势,例如:把商品展示作为重点、淡化营销和活动、大量运用标签,以此来加快用户购物决策。
一手是超高的购物效率,一手是真金白银的百亿补贴,拼多多的上行之路值得长期观察和期待。
本文由 @林夕卿云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由正版图库 图虫创意 ,基于 VRF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