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游戏运营岗位的职业规划,运营的个人职业规划

  

  编辑导语:如何实现运营人员的快速成长工作一年后,笔者认为各种方法中最好的低成本方式就是做培训。本文推荐想在运营岗位成长的小伙伴学习,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让我们看看作者的分享.   

  

     

  

  如果你问我:运营人员工作一年后是如何快速成长的?我觉得最好的低成本方式就是做培训,除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更高层次的人交流。   

  

  优点是:   

  

  别慌,我不是要求你培养大企业~先看完,相信我,你会有收获的~   

  

  如果你已经开始做内容输出,无论是星球发帖还是微信官方账号写文章,都可以转为培训的形式。~如果你还没有开始,非常建议你去做!   

  

  我在工作的第一年就接触到了企业内部培训。当时作为内部企业的培训师,我在部门培训有运营需求的人。在这个阶段,我很快感受到了训练的好处。   

  

  如果你见过学习金字塔.   

  

  需要知道的是,如果学习可以分为被动和主动,那么被动包括听、读、视听和演示,所以他们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在5%~10%~20%之间,最高可以达到30%。   

  

  但如果是主动学习,比如讨论练习的形式,教别人,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可以从50%到75%到90%。   

  

     

  

  (图片来自《认知觉醒》)   

  

  如果你在教育行业工作过,你会发现很多教育机构在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时,会把教学、他人、实战这一部分放在这个学习金字塔模式的最后一部分,但并没有单独说是学习金字塔模式。   

  

  特别是,它经常用于小班教学、小组任务或类似夏令营的学习旅行。   

  

  另一方面,能力成长法则.   

  

  第一个是舒适区,就是在这个区域里,你做的每一件事或者学习的每一件事都很顺利,对你来说也不算太难。在这方面,你会习惯呆在这个区域,因为没有太大的挑战,但同时,你可能会感到无聊。   

  

  如果你出门足够多,有一个地区叫拉伸区.在这方面,它比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更具挑战性,但它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实现。事实上,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做出这样的选择时,我们既可以有成就感,也可以有挑战感。【强烈建议这样学习和工作】   

  

  外层是难点。很多时候,我们会直奔困难的领域,以为自己要挑战最高的困难,但很多时候,我们会被巨大的困难逼得退缩,这不符合我们学习的一个原则。   

  

  想一想,你是不是给自己定了太高的目标和挑战,然后几天就放弃了?   

  

     

  

  (图片来自《认知觉醒》)   

  

  还有一句老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人师——《论语为政篇》的意思我就不多说了~   

  

  # 01   

  

  工作一段时间,你有自己的认知和积累,但如果不输出这个东西,只把它放在心里,它就散了。   

  

  你找不到漏洞,毕竟我们不是尖端计算机。   

  

  也有可能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唉,这东西还没完成,我还有话要补充。   

  

  有想法,但你不行动,那你还是留在原地。   

  

  而做培训,也就是我们学习金字塔,最后也是最强的方法,教别人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它也属于你学习区域的拉伸区:   

  

  你知道怎么做,但是教别人有点难,所以强烈建议你做培训。   

  

  你还能够搭建自己的对于运营(或其他工作)的认知体系。   

  

  比如~很多时候我们会上不同的课,这个那个。   

  

  但是学了之后,你会发现有些东西你是认同的,有些东西你是不认同的,或者你觉得它不再是一种好玩的方法。   

  

  你会认为这门课可能只有一部分有价值。甚至你觉得A老师讲的社区运营和B老师讲的社区运营有很大的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这是建立自己的个人认知体系。如果你经常阅读,你会发现,比如你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读某一类书,读几本书的时候会有这种感觉吗?   

  

  第一,这个东西/里面在很多书中反复出现,但是人们说的方式不一样。   

  

  第二,可能有几本书相似,但只是叙述。   

方叙述的角度不一样或者举的例子不一样。有的采用构建对话的方式,讲故事引出道理,有的是自述不断举例子,有点是直接告诉你根据时什么原理是什么……

  

这是因为有一些共同的内容,非常重要和经典,再加上作者自己的认知体系重新搭建搭建,它就变成了自己的认知体系下的产物。

  

这对于他来说已经把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经验融为一体。 所以每个老师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做输出,无对错。

  

于此同时、随着你不断的迭代、吸取别人优秀的地方,自己不断关联新知识,最终你会有非常立体的知识体系。

  

  

在本文中我指的培训并不是说一定你需要给多大的公司去做专业的培训,而是可以在你的公司内部甚至你们组别内去

  

把你的知识经验传递出去,赋予其他小伙伴相应的能力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内训

  

# 02

  

最近我也是有重新在梳理自己以往的培训工作,那我先来说说如果我们想去做培训,应该做哪些准备?

  

跟着这几点走,你也能做培训~

  

首先你需要 确定主题 ,这个内容是你自己很擅长很擅长。有经验有例子可以把它完整的讲下来的点不用太大,确定好时长。

  

同时这个主题一定是你们部门或者组内 有需求的 ,这样大家才会来听。

  

其次,选好主题后,你可以列一个 大纲 ,然后像正常说话一样用【讯飞】把你想说的东西说下来,也就是形成 逐字稿

  

。修改后最后做ppt(讯飞的精准度比微信语言高太多啦)。

  

  

“为什么我建议你把想说的先说出来,然后再提取重点到PPT?”你需要根据全文,来配图。先确定整体内容,你就知道哪些内容是不需要做PPT的。

  

其实大部分人都是先做PPT对着PPT发挥,但如果你没有培训经验,我还是建议你先把你想说的说出来,其实也就是逐字稿,然后根据逐字稿再去调整完,最后定稿以后去改你的PPT。

  

接着,在这儿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 如何让别人听懂你在讲什么

  

教给他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方能不能听懂,你要用什么样的形式让对方听懂。那你就先要知道听你做培训的人他们是什么水平,他们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你可以通过问卷,包括1对1的深聊,如果人数不是很多的话,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基础,他们的核心问题,甚至你可以给他们出点测试题来看一看。

  

你看,这又是回归到运营的本质了吧?万物相通,多神奇。

  

如果说对方在这块比较小白或者是不深入,那你尽量不要说一些特别专业的名词,即使你要说一定要备注好,它是什么意思,尽量用对方能听得懂的形式顺利的进行下去,不然你就会要么一直被提问打断,要么对方听了一整节,还是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我非常建议即使是专业名词也要用大白话能说明白。这是一种能力,我一直认为,这就和我们小时候语文阅读考察的概括总结一样。

  

你看了一段内容,要重新用自己的话说清楚、讲明白。知道重点是什么,说完别人能懂,相当于自己翻译了一下。可翻译的过程,就是你自己思考、理解,再加工的过程其次,就是

  

举案例 ,如果对方的层次是比较小白的,那你举案例的时候也尽量拆解清晰。或者把原话、图放上来更加直观。

  

  

如果对方是知道这个东西有了解过,但是一直做不好,那你就要在整个案例过程中把 最最关键的环节提取出来

  

,并且在这个时候可以Q他看看之前他做的有什么问题,可以让他现场的来 互动 ,大家也一起 思考

  

这一步不能忘! 每一部分结束之后做一个总结

  

,因为我们每个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概也就15分钟,我们中间一定会需要有一个喘息的机会,不然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我们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大家做总结,那么再进入下一个部分,整个培训内容不宜太长,专注一个点去打透即可。

  

最后是 收集反馈 ,如果问我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我在《认知觉醒》上看到一句话,他说:真正的学习就是要收获反馈。

  

科学的学习策略呢,就是

  

你产出作品获得了外界的反馈,那如果你的反馈是好的,能够驱动你更加在这个事情上进行投入,如果你获得的反馈是还有不足,你知道你努力的方向。

  

  

你还可以把这一次把这个培训的内容录制下来,然后反复自己观看自己哪里表现不好。

  

如果是线上的话,基本上你就把PPT做好,然后互动做好就OK了,但如果你是要现场去做培训的话,你还要去掌握一些相应的培训的小技巧。

  

比如根据你今天参与培训的人数和你互动,是否有近距离的游戏,等等排列桌椅的座位,以及入场之前去提前调整你的投影仪,确定自己的站位,不要让投影打到自己的脸上看不清,还有你的激光笔的调试配乐啊,给大家一种仪式感,就像上课一样铃声响起,我们要开始专注在这件事情上,包括你的问题,要怎么问现场的互动技巧都是非常多的,大家可以在网上去搜一搜~

  

  

## 03

  

把这些工作经验沉淀下来还有哪些好处呢?

  

如果你还记得开头我写的三个好处,那你可真是太棒啦!忘记也没关系,再一起看看。

  

如果你想做 个人IP 或者是像在星球这样的地方去做强输出吸引别人,那这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个办法。

  

很多人在星球会发自己的思维导图,我觉得思维导图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内容,它可以帮助你快速的知道我的重点是什么,这件事情我需要有哪些,但如果说思维导图不够细致,或者在本身我的认知体系里有一些东西不能理解,那他就不能帮我快速的去get到这件事情。

  

那如果你是去做培训的话,你就需要有完整的内容输出,其实比如在我们社群里面做的分享它以你可以认为它也可以做成培训的模式,只不过有些讲师按照培训来做了,有些讲师只是单纯的去分享这是还是有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区别的。

  

那可能看到这里很多小伙伴问,分享和培训的区别是什么呢?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疑惑,优秀,你已经开始思考了。我个人认为,

  

培训更注重的是通过培养+训练,让听的人掌握某种技能=对方得会。

  

分享 只是告诉别人你自己的 经验 你怎么做的= 对方可以获得对自己有用的地方即可

  

一个侧重能不能有内容提取出来,让对方有收获并且解析来去做这方面的内容,有所提升。另一个侧重你自己的过程和思考讲出来。

  

这个关系还挺像【教育】和【知识付费】这样一说大家就好理解了吧?

  

所以如果你经常做分享、星球输出干货,本着做培训的方式,你可以直接去做转变,去标准化、细化你的内容,增加测试、确定对方的掌握情况等等。为了确保对方会,围绕这个点去设计更改。

  

## 04

  

把这些工作经验内容沉淀下来还有哪些好处呢?

  

那就扩大影响力、(不管在公司、还是行业内都能给你积攒人气和对你专业性的肯定)

  

同时你还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技能,好的培训人才可是非常难得的哦~

  

如何去争取这样的机会?给大家几个超级实用的方法!

  

第一,当你有了自己成熟的经验,团队内急需这样的提升,可以 主动和领导沟通 。如果你们内部有培训体系可以和负责人申请。

  

第二, 抓住身边的机会不要放弃

  

。当有人来请教你这方面的问题,在双方有时间的情况下,可以当作一次1v1培训,去看对方的反应积累机会。那包括一些社群里这样分享的机会也可以主动去抓住!

  

你还可能会影响、带动到他人一起做这个事情~好事情,已经是互惠、利他!好多人问我为啥感觉分享毫无保留,因为,我不存在【啊他超过我怎么办】这样的心理。只有我们都成长,这个行业才会越来越好,有更大的机会~

  

第三, 扩散,把你的这个内容无限放大。 图文版本可以发到各个运营圈子内,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如果有这方面需求会主动联系你哦~

  

另外我说一下我为什么这么喜欢做培训,第1个是我在第1家公司的时候通过做培训自己快速成长,并且发现自己还有第2技能。

  

第2个是我在参加许多运营大会的时候会发现这些来分享的讲师,我认为非常好的讲的内容也很干货的,他们其实都是有点偏向于做培训的形式来传授。

  

还有哦~其实还会发现从这个培训当中能够 培养你自己个人风格 ,不管是你做内容输出的时候还是说你在日常跟别人沟通的时候都能够建立起你独树一帜的方式。

  

那么最后就是在我日日后的工作中,不管我是要搭团队带团队,还是说临时被调到某一个地方去支援,做培训,都能够快速的赋予其他人相应的一个能力,这其实是对我来说目前为止最大的帮助。

  

我同样也因为有这样的能力,在三节课的时候担任了业务专家岗位,又去做了教学专家。即使当时我还没有非常成熟的做课程的经验,但我已经知道应该怎么做,并且去协助做课程内容的开发、主导去做补充教学内容。

  

那在未来的话我会坚持把培训这件事情做下去,而且我每年会把前一年的培训内容翻新,因为我们这个行业变化很快,他的沉淀的内容有一些你发现是经典内容你就可以一直不动,但有一些过了那阵以后,你发现他就是一个可灵活运用的东西,那么他以后要不要保留在你的培训的整体大纲里,还是只是作为一个激发的案例,你自己可以增加你的思考

  

我之前在零一裂变北京做线下分享的时候,当天还有一个男生去做分享,他分享的是裂变内容,我分享的是搭建团队的内容那两天,两个内容在现场都非常火爆,互动特别好,大家问的问题也非常有质量,我是觉得那是我,虽然是我第1次做线下完全陌生的培训(第一次自己去一个都不认识的人的场子),但是效果是特别特别好的。

  

还有另外一位就是我说过非常非常多次,并且买了他很多本书的陈勇老师,他的《超级转化率》也是我看了非常多次,并且真的运用到我工作当中他讲的时候,他的风格就和卡卡不太一样,你能能感觉到他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人。

  

并且他在说这件事情的时候说的很稀松平常,可你却觉得这个事情价值无敌,所以我真的建议大家能够去通过做培训这样的事情第一锻炼自己,第二让自己的积累有输出,第三给别人一个看到你。你会更加自信哒!

  

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帮助,另外,今天是我二刷《认知觉醒》今天提到的许多内容,都出自这本书,我用我的话重新说了,这是我这半年内对我影响最大的书。驱动我改变自己,主动输出,积极看待人生。

  

本文由 @学姐晗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