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指南:人类是自然界的群居动物。如果他们掌握了人性的产品,自然会受到用户的青睐。在社会产品如此发达,人们的社交需求逐渐扩大的今天,陌生的社交活动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今天我们就列举一下腾讯与Soul在陌生社交活动中的博弈,看看陌生人的社交产品应该如何制作,才能更好地满足今天人们的内心需求。让我们来看看。
这是人类非常基本的需求,社会轨道的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然而,近年来,社交领域的霸主腾讯在创新社交活动方面收效甚微。投入大量人力的腾讯好友App上线不到一年就停止迭代,而创业团队Soul则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
两个命运迥异的产品背后,其实有一个通用的的产品分析视角。
# 1.社会产品分析的三阶段视角。
社交产品用户路径的三个阶段:.
社交产品的核心目标是让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系,满足人们的排解孤独、获得认可、深度交谈等等需求。
从用户路径来看,首要环节是构建身份,满足需求的必经路径是建立连接,长期和深度满足需求的方式是关系升级。
以线下社交活动(如单身派对)为例:.
1)自我介绍
建立认同和相互理解是大多数社交活动的前提,社交活动通常从自我介绍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就会有初步的兴趣对象。
2)破冰活动
一旦你有了感兴趣的社交对象,你就会渴望去了解他们。组织者通常会设置一些破冰游戏作为帮助建立联系的桥梁。
3)私下交谈
大多数社交活动以自由交谈结束。如果在破冰游戏中,成功已经岌岌可危,私下交谈是升级关系的绝佳机会。
## 1\.建立一个身份.
构建身份,是社交产品很底层很基础的逻辑,它决定了社交产品的基调,是社交行为展开的前提。
很多产品的身份构建体现在 Profile个人主页 ,可以填写的信息/上传的照片视频/拥有的关系链/输出的内容动态等等,所有的这些就形成了一个「身份」。很多产品通过复杂的注册流程引导用户初步构建Profile身份设计其实往往也对应着受众的属性。
再拿线下的社交场合举例,不同年龄的用户,参加社交活动进行自我介绍时会说什么?
* 年轻人会说我喜欢的事情和兴趣爱好;
* 刚工作的社畜用毕业院校和公司职业介绍自己;
* 工作多年的老油条用最辉煌的成就介绍自己,等等。
如果自我介绍都不在一个频道上,后续的社交连接也难以开展。
所以,00后用户不会去用脉脉(无法形成有效profile)、80后用户也不会去用Uki(觉得Profile花里胡哨没法填),因为
身份设计已然区隔了不同群体的用户 。
提供一种划分市面上社交产品身份设计的思路:【虚拟】或【真实】。
部分代表性社交产品的身份设计划分一个社交产品的Profile可以是完全虚拟的。
典型的例子就是MMORPG(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如魔兽世界)。
身份就由游戏中的虚拟形象、种族、装备、战力等构建。
而另一个极端,完全真实的身份,典型的例子如领英、脉脉这种偏正式的职场社交产品(这类产品或许归入#商务类更为合适),用工作经历和教育经历等信息来刻画形象。
## 2\. 建立连接
建立连接阶段,核心就是「能否让互相感兴趣的人高效率地产生连接」。
常见的建立连接的方式,可以按两个维度四个象限区分如下:
不同的建立连接的方式,都有各自更适配的身份设计和更擅长满足的需求,同时也有各自的局限性。
如越偏【私密】的连接方式,荷尔蒙的浓度就越高。
越偏【实时】的连接方式,对孤独感的缓解就越强,但同时对Profile丰富度和产品同时在线人数的要求也越强,等等。
不同的社交产品可以尝试代入该四象限中进行分析。
## 3\. 关系升级
关系升级是社交产品中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常被忽略的因素。
纯银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
引自纯银撰写的「一罐App」复盘分析之三-陌生人社交以现实中作为对比
我们的大部分社交需求,其实就由那么数十人的核心社交圈来满足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使用社交软件?
一是因为现有社交圈中,足够质量的社交对象提供的互动不足(也许只是某个瞬间的某部分需求没有满足), 所以我们想要去现有的社交圈之外拓展关系。
而拓展关系的终极目的,一定是是期望「关系下探到一定的深度」。
举几个例子:
① 小熊阅女无数,使用她说App同时撩了十个小姐姐,最后挑了其中一个谈恋爱―「恋爱」是他期望的深度;
② 小多色字头上一把刀,活用探探、按个摩等软件,最终落到日啖六味地黄丸三百颗的境地―「」是他期望的深度;
③ 小星打算求职腾讯,通过脉脉寻找到在腾讯的学长,攀谈一番后帮忙选定了一个部门进行内推―「提供咨询及内推」是他期望的深度。
这个关系下探到期望深度的过程,便是「关系升级」。
「关系升级」阶段,社交产品需要考虑的是关系升级的【效率】如何、升级后关系的【强度】和【更新速率】如何、升级后的关系是否还【留存】在平台内。
① 效率: 即建立连接后,能否有效地帮助用户进行关系升级。这是用户最直接感受到的产品价值。
以匹配玩法举例,匹配上之后,是否有足够多的手段帮助破冰?是否有方式让用户持续激活关系?等等。
② 强度 &更新速率:通过影响用户的频次和生命周期,影响产品的整体生态流转,这两个指标通常呈反比。
* 如「恋爱关系」,强度强到可以排他,一般至少可以持续几个月;
* 如「日抛关系」,每隔几天就要寻找新的目标。
这便是相亲产品倾向于做高ARPU值、约会产品活跃大都由荷尔蒙用户撑起的原因。
③ 留存: 在国内,所有社交产品都要面对的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为什么不加微信?
* 有些产品的答案是,荷尔蒙浓度足够高,用户不希望也不方便沉淀至微信;
* 有些产品的答案是,提供足够多微信无法提供的额外价值(如成长体系/内容属性)。
虽然很多产品关系升级后不留在平台内,只要建立连接和关系升级的效率够高,日后还可能会回归。
但这仍然还是会很大程度影响产品的想象空间和变现能力。
这也是社交产品很多开始探索内容方向,如探探和Soul也开始做直播的原因。
# 二、腾讯朋友 vs Soul
由于腾讯朋友经历过转型,下文仅取腾讯朋友陌生社交阶段,与Soul进行对比分析。
以下是两者差异的简单概括。
## 1\. 构建身份
从身份设计上,其实两者最大的差异点就在于匿名和真实。
Soul不支持上传图片头像,只可以使用Soul提供的虚拟形象。
匹配逻辑上强调通过测试区分的契合性格,产品上不引导“看脸”而是引导“寻找契合灵魂”。
对比大部分强调建立相册的陌生社交产品,Soul的「匿名性」更强。
腾讯朋友引导用户填写真实姓名和上传真实头像,并且要求用户认证经历。
在身份的「真实性」上几乎做到商务类产品的水平。
左图为Soul捏脸界面,右图为腾讯朋友个人主页
## 2\. 建立连接
单看建立连接两者的产品形态差异不大,只是Soul发展更久,所以形态更丰富些。
但结合身份设计之后,建立连接的差异开始涌现:分「约炮」、「恋爱」、「交友」三类连接来看。
Soul的约炮连接适配度中等(由于照片的弱化,少于探探等看脸应用),腾讯朋友的约炮连接适配度低(真实身份+高认证门槛)。
约炮占比少对于大部分女生用户是一项优势。
Soul的恋爱连接适配度很高(跟随灵魂也可以跟随肉体),腾讯朋友的恋爱连接适配度很低。
真实身份更加高了搭讪门槛,不论男生女生、面对高level还是低level。并且,谁都会担心一不小心进入“尬聊”(应该很常见?不会小丑只有我吧),顶着真名但凡尬聊一次,就只想迅速逃离这个App。
Soul和腾讯朋友的交友连接适配度都不错,Soul提供了标签+性格+动态,更偏兴趣。
腾讯朋友提供了标签+经历+动态,更偏职业。
正如常识所认知的, 性
是陌生社交绝大程度的驱动力,当「约炮」和「恋爱」都不适配时,仅靠羸弱的「交友」诉求是无法给用户提供足够的价值的,在用户的访谈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这是真实身份的腾讯朋友在建立连接阶段的核心劣势,用户需要的恋爱连接无法高效的建立。
另外,建立连接的效率,很多时候也和用户增长的速率息息相关。
真实的身份设计+陌生社交,目标用户群体很小,这变相加大了用户获取难度,因为用户获取速度的下降导致建立连接的效率降低,这也是腾讯朋友陌生社交阶段快速结束的原因之一。
## 3\. 关系升级
再从关系升级的视角看, 陌生社交阶段的腾讯朋友很难沉淀下关系链 ―如果全是真实身份的交流,加个微信又何妨,腾讯朋友也并没有提供额外的交流价值。
* 反观Soul,由于荷尔蒙浓度更高且是匿名,很多升级的关系不愿意也不方便沉淀至微信。
* 另外,Soul还提供了关系成长体系/额外互动手段/社区内容这些超出微信的能力。
这些因素使得用户在关系升级之后更愿意留在Soul。
## 4\. 结论
因此,从以上三方面分析来看,腾讯朋友「真实身份」的设计并不适配「陌生社交」。
而Soul通过“匿名”和“灵魂测试”的「身份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连接方式」,充分满足用户对连接的诉求,成功吸引且留存了大量用户。
并且通过成长体系/互动功能/社区氛围的打造,以及天生匿名的优势,持续将「关系升级」后的用户黏在平台,从而释放了商业价值。
而腾讯朋友,在快速吸取失败的教训后,也进行了复杂的转型。
# 三、最后的碎碎念
陌生社交赛道九死一生,太多创新产品的命运只是昙花一现,互联网蝗虫过境之后一地鸡毛。
而现在看似风光的产品,也许也危机暗藏,各大产品不得不往直播方向转型的背后或许是社交赛道天然的无奈。
对于仍然在做社交创新产品的同学,道一声珍重。
因为要面对的困难重重,除了产品更有运营这座大山要跨越。
注:本篇举例仅涉及「腾讯朋友」陌生社交阶段的部分内容。
作者:Shiweidong,腾讯PCG社交平台部产品策划
本文由 @腾讯大讲堂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