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指南:唱歌一直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娱乐方式。在高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
即使没有高质量的录音设备,歌曲也可以通过耳机和软件传遍网络。酒吧唱歌和全民k歌是两种流行的唱歌软件,但它们的发展路径是不同的。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并与大家分享。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歌唱都将是一种永不褪色的大众娱乐形式。
对于歌手和听众来说,一套聆听设备,一个可以释放音乐梦想的地方,一个可以让更多人听到或听到他们歌曲的平台,是热爱音乐的人温暖的庇护所,也是孤独时的私人电台。
对一些人来说,人们的音乐梦想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2012年之前,KTV还是音乐市场的龙头。通过为场所提供视听设备和视唱空间,KTV风靡了几代人的青春。然而,随着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型KTV已经在脱离人们的生活。2012年5月,歌厅横空出世,标志着人们的娱乐生活从线下的KTV时代正式向线上转变。
从开唱第一天开始注册,5天内唱完的注册量在APPle App Store冲到国内第一;一个月之内,唱歌的用户已经超过百万;一年之内,唱杠用户数达到1亿,月活跃用户突破3000万。2012年,在互联网时代尚未完全成熟的时候,歌咏吧从移动互联网流量中获得了第一波红利,率先进入网络卡拉ok的蓝海市场。
在歌咏吧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名单上,星光熠熠不仅包括红杉中国、中信资本、金鼎资本、蓝驰创投等一系列知名投资机构,还包括湖南卫视的三位主持人:何炯、汪涵、娜娜。
然而,直到今天,唱歌似乎向首都证明他们错了。
今年1月,中信证券披露了星吧首次公开发行a股并在创业板上市的基本情况。这不是星吧第一次寻求上市。事实上,2018年5月,CICC已经完成了星吧在创业板上市的辅导工作。当时大家都在等待唱吧在二级市场的新表现,但最终进入沉寂期的还是唱吧。与此同时,唱卡拉ok的对手与腾讯音乐一起走向资本市场,成为腾讯音乐最赚钱的业务之一。
基于以上事件,本文将对歌咏吧和国民k歌的商业模式进行详细的阐释,并揭示以下问题:为什么曾经风靡一时的歌咏吧如今却消亡了,即使寻求上市也很少有人关注?全民k歌的出现给歌坛带来了多大的打击?音乐社交软件有未来吗?
#首先,做一道不好的社交菜。
基本上,所有软件都想社交。
对于大多数移动应用来说,拥有一个社交基本盘意味着拥有一个优秀的用户流量入口。就唱歌而言,它从社交开始,但也未能社交。
2012年,从酷讯出走的陈华,打造了一个集卡拉ok、连麦、弹唱、录唱、直播等功能于一体的音乐社区软件,也就是唱吧。当时的在线音乐市场还是一片蓝海,歌厅迅速成为大多数用户玩线上卡拉ok的首选平台。陈华当时说:歌咏吧将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围绕音乐社会化的最佳生态音乐公司。
但是,人气歌吧忘记了一件事:歌吧最初的发展部分依赖于微信朋友圈的渠道裂变,腾讯对于不熟悉的业务领域,只要依靠社交基本盘,总能做到后发先行者。
2014年全国卡拉ok的推出,给了Sing Bar沉重的打击。2016年,全国卡拉ok注册用户数突破3亿。随着微信和QQ的社交关系链,全民k歌迅速崛起。《2020年中国在线K歌社交娱乐行业发展洞察白皮书》显示,全国卡拉ok月活跃人数占在线卡拉ok行业总人数的77%,在移动卡拉ok应用中排名第一。
随着微信和QQ产生的渠道裂变,无论是用户数量还是月活跃量,都很难与国民k歌抗衡,比如与头条的音频邂逅,与阿里的唱鸭,与莫莫的织音。
其实在线k歌软件本身只是用户简单的k歌工具。然而,那些意识到社交功能重要性的人往往更多的是社交平台。所以,“社交”基本上贯穿了歌唱的开始和结束。
在唱歌吧上,用户可以给朋友发私信,组织粉丝群和兴趣群。这种早唱的策略,提高了用户和唱吧之间的粘性,也提高了唱吧的月活跃度。不过,全民k歌的社交功能走得更远也就不足为奇了,线上线下同步,加上腾讯的流量支持,用户数量和月活动量都超越了唱吧。
# 2.不能吃的活红利。
唱歌不是要输在社会基本盘,而是要错过转型的机会。
无论是网上k歌、短视频还是直播,近几年来,基本上这个热点风口就抓住了当时用户的注意力。
通过观察各种短视频和直播软件的招股书,我们不难发现,除了用户的月生活,用户的平均日使用时间也是招股书中展示的各种短视频软件的一个重要看点。
实际上,日均使用时间与这些软件的利润结构有关。无论是在Tik Tok、阿尤托快手还是哔哩哔哩,广告收入都占据了他们整体收入结构的很大一部分。对于广告主来说,用户日均使用时间越高,在这个软件停留的时间越长,浏览广告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产生购买行为。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软件有1亿。
月活量,但是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只有10秒,也就是说,用户打开了软件,但只是粗略使用或浏览了以下,随即离开。那么广告商在这个软件之中投放的广告有多少的几率被用户打开并且注意到,甚至是产生购买?而一个软件有着五千万的月活量,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却有1小时,那么此时用户浏览到广告的可能性就大了很多,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广告产品的购买几率。对于广告商而言,前者只有开屏广告能够作为投资对象,后者却可以进行大量的广告投放。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用户日平均使用时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用户粘性。当每一个软件都在尽自己可能夺取用户的注意力,谁能够获取更多的用户注意,谁就是最后赢家。
由于冲刺IPO分散了唱吧绝大部分注意力以及保守的策略,唱吧始终未将业务重心放在短视频以及直播之上。事实上,以唱吧作为工具+社交平台的调性,本来是有可能成为短视频和直播领域的头部玩家的。唱歌的大众娱乐属性,天然就具备着培养出头部KOL的可能。而“网红”和短视频、直播软件之间,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这些KOL崛起于平台的公域流量,再用自己的私域流量反哺平台,给平台带来话题、利润等一系列经济利益,所以绝大部分平台的算法机制都会更偏向于头部的KOL。
可惜的是,唱吧错失了这一部分红利,既没有培养出头部意见领袖,也没有让自己的直播业务成为直播市场中的领头羊。
# 三、线下KTV能否拯救唱吧?
困兽犹斗的唱吧在展开自救。
这场自救的方式在于:从线上到线下。
2014年,唱吧和麦颂KTV联合推出了唱吧麦颂;2017年,唱吧又投资了线下迷你KTV咪哒miniK,进军迷你KTV的市场。
确实,相对于传统的KTV,迷你KTV的单次消费价格更低,时间更短,充分利用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尤其是对于学生以及单身群体等不常出入传统KTV的人群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不像传统KTV有着固定的选址需求,迷你KTV可以分布在商场、超市、电玩城、地下通道、步行街等各个人流密集的地区,同时,迷你KTV的前期投资更小,投资回收期更短,对于企业的现金流影响较小。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线下迷你 KTV 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31.8 亿元,较 2016
年增长92.7%。2018年线下迷你KTV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至70.1亿元,增长率达120.4%,
实现市场的大爆发。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唱吧进入线下KTV的市场,一方面是将线上的影响力和线下的迷你KTV相结合,另一方面是在探索新的盈利方式。事实上,在互联网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情况下,线下渠道确实已经成为了娱乐行业的重要流量入口。
只不过,线上+线下,依旧还处在一个发展的新方向里,未来如何,暂不好说。
本文由 @互联网那些事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